0
小米 Note 3 发布时,坐在雷锋网后面的记者问另一个记者,“为什么不叫小米 6 Plus?”毕竟在官方口径里,小米 Note 3 已经被定义为“更大的小米 6”。
一切因小米 MIX 2 而起。
去年 10 月 26 日,小米 Note 2 和小米 MIX 同时发布,虽然后者喧宾夺主,让雷军找到了第一次开发布会的感觉,但从宣传来看,小米当时想让消费者掏腰包的,还是梁朝伟站台“一面科技一面艺术”的小米 Note 2。
很少有人注意到,相比于上代产品,小米 MIX 2 悄悄去掉了“概念”二字,也就是说,它将以量产为目的,取代“小米 Note 系列”的旗舰位置,而后者,将以 Note 之名行 Plus 之实。
这从小米 MIX 2 在工艺上的两个取舍也能看出:为保证通话质量,小米 MIX 2 放弃“悬臂式压电陶瓷导声技术”,采用传统的导管式听筒,因此增加了边框厚度;标准版放弃陶瓷一体成型,采用铝金属边框加陶瓷后盖,因此牺牲了一定视觉效果。
总之,在“全面屏”前提下,用户体验和量产可行性的优先级,明显要高于华而不实的概念。
“小米触底反弹”是过去两月的手机圈热词,昨天(9 月 11 日)的发布会开场,雷军依然用出货数据强调了这一点。
不过“基本盘回归”显然不能与“触底反弹”划等号,横亘在小米面前更艰难的使命是冲击高端,也就是解决小米 Note 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
众所周知,雷军在不同场合提到,过去两年小米最重要的事情是“补课”,至于补课内容,发布会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细节便能说明问题。
发布会结束前,雷军“诚挚感谢”了两名小米员工——颜克胜和张峰,并让二人挥手致意,感受来自全场的掌声。据雷锋网了解,两人均为小米手机副总裁,前者负责硬件研发;后者负责供应链管理,直接向雷军汇报工作。
他们是将“概念”变成“量产”的关键,具体表现如雷军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小米 MIX 2、Note 3 的备货比过去六年任何一款小米旗舰机型准备都要多。”
明星产品对品牌的拉动力毋庸置疑,小米与其他本土选手遭遇的问题一样,它们不像 iPhone 那样含着金汤匙诞生,所以品牌注定要逆流而上。
对此感受最深的或许是友商华为。
业内人士林孜告诉雷锋网,“五年前,华为是运营商品牌,只能靠装宽带来送,他们真是从 1000、2000 一步步打上 3000、4000,现在冲击 5000、6000。”
去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 CMO 张晓云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概括了这一点:
“从一个 B2B 品牌转做 B2C 品牌,这在行业里还没有成功的先例,而华为品牌由低端到高端逆向发展的路径,也的确违背了通常品牌发展的规律,更不用说,一个中国品牌想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特别是在消费领域。这会非常难。”
虽然小米在手段上与华为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使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数位小米高层都对高溢价嗤之以鼻,但雷军也在小米估值被质疑时说过,“我拿到 450 亿(美金)估值,股东看的是哪一天你能交出 30 亿美金的利润。”
对高端缺位的小米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小米 MIX 2 不仅得“响”,还得“响”得振聋发聩。
雷军是第一个提出“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的”,并以“全面屏”三字作答的人,当差异化逼得厂商们铤而走险,甚至为了不同而不同时,全面屏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共识。
当然,共识的表现手法依然是不一样的。小米 MIX 2 是不是全面屏最优解且按下不表,更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小米?
用雷军的话说,“技术创新最大的障碍是大家害怕失败。”潜台词则是曾航(军武次位面CEO、《一只 iPhone 的全球之旅》作者)在给小米 MIX 2 拍宣传视频时所说的那样:
“现在的小米更加去做一些对行业有所贡献,有巨大创新的一些事情,当然它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我认为小米更加自信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