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日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前往中国台湾,并建议中国台湾开放陆资投资IC设计行业,并愿意让旗下两家IC设计公司展讯、锐迪科与联发科合并,以期携手超越高通,甚至与世界半导体教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商谈入股收购的事宜。针对于此,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称,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怎么能去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个世界半导体教父,公司多少钱要卖?张忠谋60多年半导体经验,“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
问题来了,为何在郭台铭心中只是个炒股的投资者(就差说是玩资本的机会主义者了)?这背后反映出我们发展中国“芯”存在怎样的问题?
尽管郭台铭的话不乏倾向性和偏激的成分,但也道出了紫光集团,甚至是中国(大陆)所谓自主芯片发展的一种模式,即金钱堆出来的并购。众所周知,从2013年底开始,紫光便频频在并购市场发力,其并购的对象几乎无一例外是来自于芯片行业产业链较有实力的企业。其中业内最为熟知的17亿美元收购展讯,9亿美元收购锐迪科,接受英特尔15亿美元(约合90亿元人民币)注资其并购的展讯和锐迪科,以及近期频频曝出的收购联发科,直至台积电,给业内的感觉是紫光的“有钱任性”。那么紫光这一系列的并购真的可以提升中国芯片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还是像郭台铭所言的仅是资本市场的运作,变相增加紫光的收入和提升紫光的股价?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移动芯片市场,虽然展讯在市场份额上排名第三,但由于其低端的定位,无论是从所占市场份额、营收和利润上与排在其前的联发科和高通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营收上,据称展讯今年可能达到15亿美元,相比之下,不用说和排在第一的高通相比,与排名第二的联发科相比去年66.8亿美元的营收相比都存有不小的差距,这也使得赵伟国对外宣称5年内展讯超越联发科,营收达到100亿美元目标的实现变得异常艰难。而这也是为何其在并购展讯之后,让英特尔入股系列资本运作的主要原因。
提及紫光与英特尔的合作。根据协议条款,展讯通信与英特尔将联合开发和销售一系列基于英特尔架构的SoC产品。首批基于英特尔架构的系统芯片产品当时预计的是在今年下半年上市,并由两家公司共同销售。不过时至今年年底,业内尚未看到相关芯片产品的上市。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初紫光接受英特尔注资的动机,即究竟是为了未来的资本市场的运作,还是诚心在中国“芯”的创新和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紫光与英特尔合作达成之时,我们就曾撰文分析这个合作对于双方业务层面并无实质性的利好。但当时的背景是,另外一家美国芯片企业高通正陷入中国反垄断调查之中,而中国政府有关发展自主芯片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此时双方的合作可谓是象征性远大于实质意义,即英特尔通过注资中国芯片企业展现自己对于中国芯片自主创新的支持,避免与高通相同的窘况,而紫光则借此为后续获得政府相关资金的支持再添筹码。其实,据某财经媒体报道,2009年赵伟国重返紫光集团担任总裁之初,并未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的主业集成电路(包括芯片)中,但随着集成电路将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方向之一,以及总额达13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让赵伟国似乎看到了良机,随后而来的数起与芯片产业的并购,尤其是因此紫光突然站在聚光灯下的市场(资本)效应,不得不说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今年年初已经表示,未来5年将对紫光投资人民币100亿元。
如果说紫光更多是以并购,确切地说是以资本圈钱模式发展中国“芯”的话,那么业内更为熟悉的龙芯则是中科院计算所龙芯项目组研发,兼容MIPS指令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系列,但不幸的是,这种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却选错了发展方向。
业内知道,对于芯片而言,目前在市场中形成气候或者两大主流的无非是基于ARM架构(主要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强调低功耗的移动设备为主)和x86架构(主要是以PC、服务器、高性能计算等强调计算能力为主)。而从市场的情况看,也大致如此。即ARM占据了移动市场的大部,而x86则在PC和服务器市场独占鳌头。这除了掌握相关架构厂商ARM和英特尔最初的市场定位不同外,重要的是架构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谁在哪个市场更易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所谓术业有专攻。
反过头来看龙芯,先不说MIPS指令集早已经不是主流(当我们购买的时候就已如此),只从发展策略,即以一个架构通吃本身就是策略上的失误。当然,我们并非否东这种通吃的可行性,但从当下ARM要进入x86统治的强调计算能力的服务器市场和英特尔亏损了百亿美元进军强调低功耗的移动市场均斩获甚微看,除了很高的技术门槛的跨度外,还有就是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支持、应用等)的阻碍。很显然,龙芯在上述两个方面远不如上述两个架构的领导厂商。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在近日出席“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发展之路”专题会议时呼吁政府应该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墙,构建一个小森林,把国外芯片挡一挡。让国内各家芯片公司在小森林里进行适者生存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服务好,就选谁的产品,政府不要去干涉。在市场竞争中练出自己的体格,最后的胜出者成长壮大后,再打破藩篱,和黑暗森林里的国外产品竞争。
不知业内看了此番言论作何感想?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尽管其一直对外声称自己的芯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事实却是在市场主流产品中鲜见其身影(据悉,龙芯曾多次拜访联想集团,希望能得到联想的支持,从而打开国内PC市场,但这合作迟迟没有谈下来)和惧怕市场竞争,就像我们前面所述,背离产业发展趋势的产品怎么可能在市场中立足?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当初龙芯选择芯片发展路线时,看似独辟蹊径,但实质是刻意在回避产业竞争的盲目的偏执。
除上述紫光集团的重资本运作和龙芯对于完全自主创新但却剑走偏锋的偏执而无果外,中国“芯”的最后一种发展方式是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ARM授权的模式。而市场事实证明,这是迄今为止,所谓中国“芯”最为市场化和成功的发展模式,当然前提是相关企业自身有较大的芯片自我消化能力和载体,具体到海思就是目前排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的华为手机。这也就注定了,至少在移动芯片(例如智能手机),除了华为之外,难再有中国“芯”的产生。不过,需要提醒业内的是,IBM虽然之前在开放其Power架构芯片(主要面向服务器市场)授权方面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但由于其设计流程与工艺相当复杂。所以,有业内人士质疑,这些国外巨头究竟是真心合作,还是寻求在中国的产品“代言”,这无疑暴露出,即便在芯片的授权发展模式上,我们的中国“芯”实力也未必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创新和市场化的能力。
综合上面中国“芯”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芯”的未来之路仍不平坦,且泥沙俱下,那么如何做到大浪淘沙始见金,还需要我们产业链各方站在市场的角度,少一些投机和偏执,多一些对于产业趋势的把握的理解及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自主“芯”才会真正强大。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