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褚少军 | 2015-01-27 17:32 |
近日,爱立信在北京发布了《2015年ICT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从2014年到2020年,移动数据流量有望以4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较2014年移动数据流量增长8倍。数据流量不断催生新的应用产生,应用的井喷反过来生成了新的流量,触发数据流量的几何级增长。
一面是光明的前景和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另一面现实也很残酷。
OTT给运营商带来的冲击不是新鲜话题,传统运营商的危机感也从未如此强烈。曾经长时间作为通信产业链主导者的电信运营商,其对产业的主导力量正在一步步丧失,面临不进则退,不“变”则衰的窘境。
微信和微信电话本的推出,曾经一度将互联网巨头公司和运营商推向了对立面。甚至有激进人士提出:微信在“干掉短信”后,微信电话本又要“干掉语音”。本应该是鱼水交融关系的“OTT业务”和运营商之间蒙上了层层阴影,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悲观者甚至发出“三大运营商将彻底沦为管道”,以及“腾讯的野心就是成为第四大运营商”的哀叹,乐观者则在求变求共赢。
这也仅是冰山的一角。国资委对运营商三年内降低400亿营销费用的要求,增加运营商税负和成本的 “营改增”的执行,4G用户的流量使用习惯和需求增长,也迫使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寻求转型。
不仅国内,国外运营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转型之路也已经开启。
AT&T确定从1月25日起,用户可以自动享受Rollover Data(数据滚存)服务,套餐内用户可以共享未清零流量。不过该服务只适用于该公司的Mobile Share Value客户,预付费客户或时间太早的数据套餐无法参与,而且只允许用户在次月使用未用流量。
在此之前, T-Mobile推出名为Data Stash(数据存储)的新政策,而且还将推出10GB奖励性“启动流量”。
不同的是,T-Mobile的剩余流量可以使用12个月。T-Mobile CEO雷格拉(John Legere)将其称为“美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创新”。
可见,无论是国内OTT业务紧逼,以及内部要面临营改增、削减营销费用等困境,还是曾经作为榜样的国外运营商的变革举措都在倒逼国内运营商必须转型。运营商意识到依赖传统的电信业务、因循原有的运营模式,必然会路越走越窄,转型成为运营商必由之路。那么问题来了,内外交困双重倒逼下的流量经营,三大运营商到底哪家强?
早在2011年,中国电信就明确提出深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定位于“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努力实现从话务量经营到流量经营的转变,并明确提出流量经营的三年规划。
2014年,中国电信开放天翼4G手机服务,大力推进流量经营,并专门成立电信综合平台推进转型。
其中由中国电信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主导的“流量宝”就是在此规划下,托生于电信体制下的创新,实属不易。
流量宝瞄准流量过期清零、流量无法转让流通、流量无法跨越运营商等用户痛点,作出了“流量货币化”的创新,通过流量宝用户可以查流量、赚流量、玩流量,还能使用流量钱包,实现了运营商流量之间的中转和跨越,不再局限于电信用户。
而流量宝的流量钱包功能又引入了“零存整取”、“随用随兑”、“流量转赠”、“永不清零”等助力用户体验和口碑的玩法,在运营商体制下玩出了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和落地。
流量宝不仅仅局限于电信或者运营商体系内,时常跨界,谋求异业营销。携手优乐美跨界合作,联合推出的“流量宝携手优乐美,送您30M流量”等营销活动曾一度在朋友圈流行。
2014年3月,中国联通4G正式商用,宣布实施“4G/3G一体化战略”。
在流量经营方面,率先针对企业端用户推出“沃流量”门户,为全国的互联网企业提供流量合作服务,企业选择灵活购买。可以选择非定向前向流量业务或非定向后向流量业务,也可以选择定量后向流量业务或定向前向流量业务。
2014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因灵活的流量政策,实现通过手机流量收入达到201亿。
其中最为典型的,用户层面能够切身感受的典型业务为微信沃卡,尤其是微信特权吸引了不少用户,但实际上微信沃卡也是针对企业端的服务。
2014年11月,中国联通在“2014移动互联网流量创新峰会”上宣布推出“流量银行”。中国联通将其定义为: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它打破了传统的运营商界限,所有运营商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中国联通称,用户只要下载App或登录网页版使用流量银行,就可以随时查询、存取和购买流量等服务,富余流量还可以转赠他人。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免费赚取流量。未来,用户甚至还可以将第三方积分(如信用卡积分、超市会员积分等)与流量相互兑换,用流量来购物。
2010年,中国移动从“移动信息专家”转型为“移动改变生活”,明确提出努力实现从语音经营为主到流量经营为主的转变。
2013年12月,中国移动4G商用,工作目标明确为:全力4G,全面流量经营。
针对企业用户端,推出了流量统付业务。客户访问企业APP时,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向用户减免,而中国移动向集团客户集中收取。
针对个人用户端,推出了流量共享功能和流量共享套餐。
一直传言即将推出的融合通信业务将把传统短信、彩信转变为基于数据流量计费,推出三大核心功能:新通话、新消息、新通讯录,却迟迟无法落地,最终商用时间一再延迟。而且即使推出也但仅限于中国移动网内,不对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开放。别有意味的现状竟然是,中国移动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显然,中国电信没有历史包袱,甩开膀子干,却意外干出了一篇天地,暂时领先。而中国联通则较为谨慎,先从企业端开始试验,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走向用户端“流量银行”,但具体效果有待时间观察。最悲催的莫过于中国移动,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中国移动还在憋一个大招,即融合通信,未来也还有翻盘的可能。在流量经营的路上,三大运营商尚且只是小试牛刀,尚未完全发力,三国争霸,谁是魏蜀吴,还有待时间继续观察。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