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专栏 正文
发私信给新智元
发送

2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本文作者: 新智元 2015-10-05 08:30
导语:虫二意即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艺术创作一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级形式,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只有人类的智慧才能真正领悟艺术作品的深远意境和奥妙神韵,玄而又玄的艺术风格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近些年来,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将艺术拉下神坛,几乎人类智能的一切领域都正在被人工智能所解构和颠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工智能似乎很快就能够达到“虫二”(风月无边)的境界。

在视觉艺术领域,抽象的艺术风格已经可以被严密数学化,并且可以被提取,变换和转移。一幅艺术作品,其内容(content)和风格(style)紧密缠绕在一起,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如何将内容和风格相剥离,如何各自表示,如何将不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有机结合,这些都是玄妙而又基本的问题。我们考察一些近期刚刚发展起来的巧妙算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建模并解决这些问题的。

最优传输方法

我们考察下面两张图。第一张是山脚下牧场的田园风光,苍松翠柏,绿草茵茵,艳阳高照,生机盎然;第二张是古老庄园中的林荫道,午后斜阳,遍地碎金,藤萝蔽日,虬枝遮天。第一幅图像似乎摄于春夏,洋溢着勃勃生机;第二幅图像似乎是深秋日暮,没落抑郁。

如果将第一幅图像的内容和第二幅图像的风格相结合,我们得到第三幅图像,深秋山脚下的牧场,残阳如血,山林如炬,凄艳欲绝,离恨顿生。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图像1的内容 + 图像2的风格

人类的感知都是基于概率的。这种方法将摄影风格抽象为色彩的概率分布。每个像素的颜色表示成颜色空间的一个点 (红,绿,蓝)。每幅图像颜色的直方图(Histogram) 给出了颜色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PDF)。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陈省身曾经说过蒙日-安培方程是最为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最近,丘成桐团队给出基于变分法的构造性解法。

将视觉图像的艺术风格理解为色彩空间的概率分布,想法虽然简单,但是很多时候卓有成效。

频谱能量密度

下图是将一幅随意的摄影相片转换成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的示例。首先输入相片和样本相片之间建立映射,然后将相片进行类似小波变换,转换成所谓的

拉普拉斯堆栈(Laplace Stack),在频率域,计算每个频段的能量密度函数。将输入图片的每个频段的能量密度函数加以调整,使得其和样本图片的能量密度函数大致吻合。最后施行逆变换,得到输出图像。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这种方法可以改变图像的颜色,对比度,光照,散聚焦, 同时保留表情,姿态,形状,透视和焦距。这种方法将艺术风格理解为多尺度下,图像局部统计特性,特别是局部对比度的统计特性。第一种方法只是做了全局的统计,丢失了多尺度和局部统计信息。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输入图像和样本图像比较接近,因此局限性较大,不如最优传输法灵活。

深度学习法

人类的视觉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图 6 所示,在大脑皮层上有多个视觉功能区域(v1 至 v5等),低级区域的输出成为高级区域的输入。低级区域识别图像中像素级别的局部的特征,例如边缘折角结构,高级区域将低级特征组合成全局特征,形成复杂的模式,模式的抽象程度逐渐提高,直至语义级别。如图 7 所示,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左帧是奥巴马的肖像,右帧是两只兔子的白描。其实,图中大量信息丢失,但是提供了足够的整体模式。由此可见,视觉高级中枢忽略色彩,纹理,光照等局部细节,侧重整体模式匹配和上下文关系,并可以主动补充大量缺失信息。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信号的传导途径:视网膜,LGN, V1, V2, V3, V4, V5 等。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高级视觉中枢忽略细节,识别主要模式,主动补充缺失信息。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如果我们有两张图片,分别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分解得到内容和风格,然后,我们可以将其风格的表示互换,重构图像,这样就实现了“内容保持,风格变换”的图像。这里,我们展示一些计算结果: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如上几个例子不容置疑地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分离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并且能够恰切地表示内容和风格,自如地转换,合成艺术风格。虽然计算机的能力令人惊艳,但是今天最终艺术作品的审美和评判依然不可替代地由人类来完成。那么,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会被量化,由数学公式精确地推演,最终由人工智能来越俎代庖呢?人工智能真地能够达到“虫二”的境界吗?我们人类是应该对此期待还是恐惧?

【关于作者】本文作者顾险峰,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客座教授,计算共形几何创始人。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在人工智能面前,艺术家的“虫二”境界触手可得?

分享:
相关文章

产业链媒体

「新智元」深度锁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关注产业前沿资讯,聚集学术和产业领袖,共同建构智能 + 产业的新纪元。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