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张伟 | 2016-05-22 22:03 |
雷锋网按:要总结上一周科技圈的大事件,那么非Google I/O 2016 莫属了。这一次的Google开发者大会,这家科技巨头推出了多款新工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aydream VR平台,这会成为虚拟现实未来的标准吗?谁也不能保证。更大的疑问是:这些新工具,能为Google带来下一场胜利吗?
Project Tango发布初期曾经一度被称为黑科技,但现如今已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如果说Kinect是3D感应技术的开创者,那么Project Tango就算是3D感应技术领路人了。Project Tango将光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希望机器人能够在某个环境中认识这个环境,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规划出合理的道路。然而自1986年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运算复杂度就一直是它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可能大家也发现了,Tango设备就是一种SLAM设备,并且Google把它实现在了移动设备端。
Project Tango的价值并不是把某个技术做到了登峰造极,而是将多种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做到了1+1+1大于3的功效。并且把这些技术融合在了我们每天手边拿着的设备上。
想了解更多关于Project Tango,请点击文章进行阅读。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胡金晖,UCVR联合创始人,CTO,英国King's College London电子工程系博士,专攻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
最近有文章解析了因为追星仪和陀螺仪的出错,加上科学家写反喷气代码导致了造成了价值19亿的一台名为“瞳”的X射线太空望远镜被玩坏了。实际上,追星仪和陀螺仪实现的类似于VR中的光学定位及姿态捕捉。
瞳的追星仪,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追星仪是卫星上一个判断自己方位的仪器......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小相机,通过跟踪拍摄背景里一些亮的星星的位置... 用来判断自己所指向的方位......”。
追星仪的定位技术大概是目标物体(即瞳本身)拍摄背景中的星星,根据得到的图像及所识别出的星星的位置来获取自身的方位信息。而瞳的陀螺仪则用来侦测瞳自身的空间姿态。所以,追星仪和陀螺仪实际上实现的类似于VR中的光学定位及姿态捕捉。
大家都在说VR定位动捕技术难,那到底难在哪里呢?点击文章阅读获取思路。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airuoxuan,VR行业从业者。
无人驾驶汽车(Driverless car)也叫自动驾驶汽车 (Automatic car),它是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具备感知环境和进行导航的汽车。其核心在于其“自主性”、“智能化”。
早在1925年,无线电设备公司Houdina Radio Control设计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American Wonder,这辆车由一辆1926 Chandler(美国汽车品牌,现已消失)改装而来,它的后座上安装了一个无线电接收设备,通过接收后车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经过信号译码,再通过一个小电动马达来操作车的方向盘、制动器、加速器等,进而控制车的运动。
有了先行者,后来者也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想要了解这些“无人”驾驶的车和技术,请阅读文章完整版。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系北邮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刘伟/张玉坤。
4、国产芯的生存困境:FPGA市场这么好, 京微雅格怎么就越走越艰难?
FPGA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也就是一个可以在其上编程的芯片。相对于CPU的编程,FPGA是硬件编程,是软件化的硬件。
日前,京微雅格经营上遭遇困境在行业界引发不小的震动。有媒体声称,该公司在拖欠员工两个月的薪资后破产,更有媒体声称,京微雅格是“打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旗帜浪费纳税人的钱,甚至被某些人中饱私囊”。而后,京微雅格发布消息,“公司在经营上发生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没有出现公司倒闭的情况,核心管理团队依然坚守岗位”。
究竟什么是FPGA?在FPGA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境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曾获得过核高基专项的京微雅格反而遭遇经营困境?
点击阅读文章了解更多。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铁流,微信公众号 tieliu1988。
猎豹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从看起来已经红海一片的工具市场中走出来,我归结于来自“地缘套利”的机会。
所谓地缘套利,主要来源于每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同类型的移动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中,其成熟度不同,产品所处于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相应地,面临的竞争程度的差异也会很大。在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中已经打磨成熟的产品,拿到一个不那么激烈和成熟的市场中,迅速获得新的增长红利。本质上,这和孙正义说的“时间机器”理论有些类似,成熟市场是新兴市场的未来的映射。
如今的猎豹,已经是一家实质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但是“快”的背后,也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2016年第一季度,猎豹收入增速明显下滑,最近股价也一直处于下跌的困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
阅读文章,了解更多作者朱时雨的思考。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朱时雨,分析师。
充电和换电之争其实在电动汽车界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斗争,只是后来换电模式因为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冲突和消费者不买单渐渐败下阵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而造就了现今的电动车界以插电式为主的局面。
电池高昂的造价也是整车生产企业的核心利润来源,电池费用之高在一些车型中甚至可以达到车价的50%,居高不下的电池成本也是电动车至今没有特别普及的原因。
显然,将电动汽车的电池这块大头从车里剥离出来是不符合汽车制造商的核心利益的。
换电模式能很好地对充电模式的一些缺陷进行补充,充换电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两者更像是相辅相成的两套技术体系,只是我们需要找到适合它的应用场景(比如应用在长续航的电动出租车上,并协调好和整车生产企业的利益分配)。
这些有趣的历史,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Henry-航(知乎ID)。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