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无论是“创客运动”本身,还是通过创客运动在项目孵化、商业转化、市场教育等方面获得财富收益,人的重要性是远远超过项目或者技术的。
与其他创客服务机构有所区别的是,雷锋网在对人的关注上,要远远超过大部分过于关注项目的创客或创业平台。
作为一家媒体,雷锋网早在2012年就开始把“开源硬件运动”带进科技媒体主流话题。这与行业垂直媒体的信息敏感型有关,但客观而言,开源硬件带来的商业机会至今都没有规模化。但这一运动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的智能硬件大跃进和目前流行的“双创”提法。
从经营媒体的方法论而言,用报道去表达关注,放大一个领域的声音和势能,是切入一个新兴领域最快捷的方法。而雷锋网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选择了关注这些领域中冒头的创新者——人本身。
早在2012年,雷锋网把开源硬件领域捧到了聚光灯下时,是顺势而为。但随即,2013年年初,克里斯安德森一本《创客:新工业革命》,使得更为广义的“创客”群体成为全球话题——当然,这离巨头、大公司、政府还很遥远。
但率先在开源硬件、工业设计、前沿技术(机器人、自动化、新通信模块以及大数据计算)活跃的人士,成为了技术明星,引领了一众追随者加入创客运动。
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一群体,并让雷锋网成为他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是经营雷锋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13年8月份,雷锋网开始启动“全球创客马拉松”项目。
与当时已经有苗头的“开放式路演”活动不一样,“创客马拉松”贯彻的是纯技术创新——正如这个名字一样,用马拉松的方式在48小时内突击完成硬件开发的目标。
这一活动在碎片化的创客运动群体中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彼时在创客圈活跃的次平台不多,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种是为创客提供工具,自研自销开发板,并附带相关技术课程的平台,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柴火空间”;
第二种是雷锋网这样的展示传播平台,通过组织技术比赛,以及对比赛的报道传播,让创新者走到舆论中央来,此事雷锋网不仅是最早开始进行的,也是迄今为止投入资源和力度最大的媒体;
第三种当然是关注新兴技术的资本机构。
这三种次平台,在2013到2015年这三年里都产生了众多的跟随者。2015年孵化器遍地开花的景象,更使得第一种和第三种平台一时间比创业者还多。
把创新者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获得关注和技术资源,在2015年变成了创客服务或者投融资的手段之一。而这件事本身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雷锋网仍在坚持这件事。
在已经举办三年的正版“创客马拉松”(雷锋网持有这一赛事的品牌商标,不过过去一年盗版者众多)中,雷锋网发掘出了600多个产品创新原型,和超过2000名“创客”。但从急功近利的商业价值角度来说,这600多个项目最终进入商业运营的数量是——零。
但从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雷锋网帮助过的2000多名创客,有三分之一通过创客马拉松获得了更好的科研机会,有的得到了海外学术机构的关注和认可,有的进入了大公司研发部门,还有的回过头来投身对其他后辈创客的服务事业。
中国一直缺乏科技型社会实践的基础,这与美国相比差距巨大——几乎每个美国的中学生都会参与科学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包括了与创客相关的电子工程,还包括了更广泛的生物、地质、天文甚至是数学项目。而创客马拉松,非常有希望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全民科技实践——这,是智能硬件行业的上游活水。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资源池”的说法,每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有大量的同类资源集结成社群,他们就像一个一个的水池,可以快捷地导入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中。
但在智能硬件领域,所有的资源都是碎片化的,创客们、品牌方们、销售渠道们、消费者们,都是零碎的。除了资本机构被高度组织化之外,没有任何一个资源可以集结成一个“资源池”,也没有有效的途径把产品与技术批量导入到产业中形成新的商业增长点。
雷锋网的所有原创内容、活动、比赛,宗旨都是梳理这些资源,并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智能硬件领域。最终有机会让智能硬件行业成熟,让“资源池”诞生。
雷锋网绝不是提供“关键性一击”的机构,但雷锋网是重要的量变力量。质变——要靠基础技术的突破与经济基础的迁跃。
如果能够接受“行业不成熟”这个客观现状,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一年内大量的“孵化器”或者“创新中心”没有取得预期的高产。
因为并不存在现成的“资源池”,所以把资源从一个池子里舀到自己业务链条中的方式也就是无效的。
而业务体要吸纳碎片化的各种资源,最快捷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媒体——不断的推出这一领域的内容,用社会化传播的方式推广自己,吸纳新血。
但事实上,雷锋网投入了一百个人在这件事上经营了三年,硬件领域已经成为公司机构并能输出产品和业务的,也就是市面上这十几万人。
作为行业垂直媒体,行业兴则媒体兴。让全国十几万智能硬件从业者全都去创业看上去增加了市场规模,但实际是竭泽而渔——稍有技术和经验的都去当老板了,那么谁来干活?全部招实习生吗?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给智能硬件行业补充优质的各类人才,让他们在行业内充分就业。
幸运的是雷锋网站在智能硬件的风口上,从互联网转型而来有意愿进入硬件圈的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很多,他们最需要的是快速入行的资讯内容。这恰是雷锋网的本职工作。
首先,在内容分配上,雷锋网较其他新媒体有最多的技术和行业科普内容。
雷锋网在外部专栏上全部倾向于技术从业者而非“行业观察家”或“写手”,这在新媒体中独此一家。
其次,雷锋网通过创客马拉松、硬创公开课等赛会活动,向学生、初次创业者提供接触硬件行业知识、经验和资源的机会。
这不仅是务虚的志愿指导,更多的是帮助行业新人从一开始就能了解硬件行业的项目与人,并倾注精力与兴趣在其中。从学生团队居多的创客马拉松比赛来看,大部分曾参与创马的学生最终都选择了硬件类公司(包括创业公司)就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雷锋网始终坚持“技术与产品创新”的价值观。
在更高层次的商业转型中,商业模式转型与应用新技术转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策略。雷锋网坚持与后者站在一起,不仅在价值观上取得了同道大咖的认同,更是更智能硬件行业引入了更多的资源与更多的商业机会。
雷锋网在尽可能高效的把来自互联网行业、来自增量人才市场、以及来自大型商业体转型的市场空间与人才转化到智能硬件行业。
但这并不是雷锋网的商业模式,为了保证转化的可持续,雷锋网在其中并没有直接获得商业利益。但这个构想中的资源池,已经若隐若现——与雷锋网联系密切的新型消费者社群、更加务实高效的硬件创业者群体、众筹互助群体、平台级工业设计联盟等,都在逐步完善。
而雷锋网又是直接受益者。随着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雷锋网的广告收入水平2015年较2014年翻了一倍,远超过其他新媒体跟随者。而且有条件开始部署智能硬件产品订制、海外创新产品代购、数码维修O2O等业务。这些业务将成为雷锋网2016年重要的收入单元。
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相关的(把网游排除在外)最赚钱的几项业务都是把“冗余”的资源更高效地连接与流通起来。
2003年,从整合冗余的酒店机票资源起步的携程网上市;
2005年,售卖“等电梯的无聊时间”的分众传媒上市;
2012年以低价特卖尾单产品的电商网站唯品会上市;
2014年模式类似的聚美优品上市。
冗余货品和服务会自然沉淀成资源池,通过低价采购并借助互联网高效连接,是从资源池导流的范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智能硬件领域。
因为智能硬件领域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稀缺”,供应链是稀缺资源、关键元配件是稀缺资源、核心技术是稀缺资源……甚至于硬件创业者本身,都是稀缺资源。大部分硬件项目,出于现金流的考虑,即便是已经开始销售的产品,也是量入而出,宁可失去部分市场,也不敢盲目铺开产能和渠道。
这意味着,把智能硬件行业作为供给方,将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反应在客观现象中,就是孵化器比创业者多。这种情况下采用常规的“筑巢引凤”、“广而告之”、“赏金猎人”的模式,收效通常不近如人意。
更为巧妙的运营方式是,把智能硬件行业作为需求方,将传统资源平台反哺智能硬件行业与创业者。雷锋网愿意与所有合作伙伴一道把智能硬件的行业资源池做大。
这种反哺并不是单纯资金上的资助,更不是掠夺式地收割初创团队股权。
具体到智能硬件项目上,相对于资金,更稀缺的是数据、场景、渠道。而这恰恰是大量转型中的传统企业能够轻易提供的。
雷锋网正在与汉能、美的等大型传统公司探讨共同推动智能硬件行业的一些可能性。比如将这些公司的核心技术模块以黑箱的方式开放给创业者,在这些公司积累了多年的用户数据和消费场景下,创业者可以更有效地在电子工程、交互设计、功能应用上开发出兼具创新性与市场号召力的产品——这比创业者自己摸索试错,要节省时间,成功率更高。
这不仅仅是纷纷设立了创新孵化器的传统公司所正在尝试的方向,也是英特尔、高通等产业上游的高科技公司所确定的策略。他们利用核心技术以及周边的技术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案例与方向,甚至直接招募创业者来开发技术工具,这样可以搭建出一个智能硬件生态——纯正的技术开发者生态。
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雷锋网通过反转行业内外的供需关系,将行业外的传统企业、产业上游资源、市场需求端的势能推高,帮助行业内的创业项目梳理和分发需求;这提高了硬件项目的成功率,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门槛。
在反转供需关系的策略中,势能是最为关键的。而获得高势能,不仅仅需要权威有效的媒体传播,更需要提供创业者最稀缺的数据、场景、渠道。
雷锋网对未来有这样一个趋势判断:
2017~2019年,大量重资产的传统实业将进入智能硬件行业,届时“智能硬件”这个词会消失,因为所有的硬件都是智能化的,他们都具备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交换能力。而这些实业公司本身具有优势的品牌、数据基础、制造能力、销售网络将在智能化的时代产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基于这个战略判断,雷锋网正在着力于推动实业机构以高势能的姿态进入智能硬件行业,并成为行业的供给方和长远利益获得者。
纵观三十年来的科技史,所有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的突破都来自于计算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其实也是一种计算力)的提升。
PC的普及(个人用户计算力的提升)是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基础;当计算力能够处理零售数据和支付数据的时候,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起来;更不必说游戏对于计算力和网络速度的倒逼;而当手机的计算速度普遍高于家用电脑时,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在手机有能力处理冗余的个人消费信息时,O2O作为对数据的创新应用开始流行……
可以预见,普适的智能硬件设备将在手机计算速度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分担消费者所需要的计算力,并最终在计算力和数据传输速度上超过手机(蓝牙4.2标准的确立无疑预示了这一点)。届时,在智能硬件上会有新的操作系统,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那时的操作系统、开发者生态、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雷锋网也不能。
在向一位传统企业高管解释这一点时,这位焦虑的高管表达了他建设创新中心的预期:
“我听懂了在智能手机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想象不到微信这样的产品。但我们现在就是要在智能手机出现前做好开发微信的准备,我们应该做什么?”
答案是,什么都做不了。但这不必恐慌,所有人都知道变革会来,但不知道如何应对变革——其实无须“应对”。现在行业里的每个人,本来就是变革的一部分。
学会跳跃,学会腾飞,学会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在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前第一时间抓住,就是“应对”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