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度宣布关闭百度空间服务的消息勾起了我的回忆。
多年前微软曾推出了一项个人博客服务Windows Live Space。那时我还是微软的粉丝,每项新服务和应用都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我注册了Live ID,开通了个人空间,费了好大心思将其打扮一番,然后隔段时间就写点矫情和狂妄的文字上去自我欣赏。彼时没什么人使用Live Space,我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满足感。
渐渐地我懒得打理空间了,最终差点将它遗忘。直到有一天传来消息,微软将关闭Live Space服务并协助用户迁移到Wordpress。我不想使用后者,但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就撒手不管直到自己的空间被停用、资料被清除。直到最后这项服务都未曾成为主流,我的“见证它发展壮大,自己做资深用户”的小小梦想也随着那些承载着一段时期记忆的博文一起化为了泡影。
Live Space并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半途停运的Web云服务。Web2.0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它们成功的阴影中有数不清的失败者:微软Live Space、谷歌Google Plus与雅虎中文邮箱只是其中比较出名的案例。虽然每年都会有信心万丈的全新服务或应用诞生,用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但它们都不会告诉消费者这个事实:本服务不能保证永久运营,阁下的资料未来可能被彻底删除。
除了关闭停运,在线云服务还要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带来的数据丢失、关键时刻宕机导致的临时下线以及受黑客攻击造成的隐私数据外泄等风险。即便运营方会异口同声地保证这类事件出现的概率极小且损失可控,但这类承诺正如“PX项目极为安全”的保证一样让人心里没底。现实中PX工厂可以三年炸两次,虚拟世界里Sony这样的巨头也会遭遇大规模数据外泄的灾难。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今的网络世界中我们该如何保存和保护那些存放在云端的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磁盘上的信息只是0、1的代码组合,但却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料、回忆。那么,在虚拟空间的雷鸣闪电将我们依赖的数据云撕扯的粉碎之前,我们该如何未雨绸缪呢?
私人隐私数据
个人与家庭的相片、视频、私密日记、重要文档……过去,这类数据我们会刻录在光盘上妥善收藏。如今有了云存储,备份重要资料的途径又多了一种。但请不要将云作为唯一的备份手段,关键数据至少要在本地保存一份。此外任何资料在上传之前要用压缩软件打包并附上与云账号不同的强密码:这样就算账户被盗,您和爱人的亲密照片、视频也不至于让别人大饱眼福。如果账户与手机或邮箱绑定,请确保绑定号码的安全,一旦丢失立刻更新关联账户的安全信息。一旦服务出现安全警告就立刻删除和转移其中的数据,避免损失扩大。
社交网络资料
这个时代我们有如此多的手段在网络空间展现自己的不同:朋友圈、个人空间、微博、知乎、贴吧、论坛……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最先进的技术上载到虚拟世界,传播、分享、任陌生人评说。在所有人的信息汇聚成的数据汪洋中,有时我们会想保存下其中的几朵浪花待日后回味欣赏。但各种社交网络空间的历史数据查找功能都不是很强,何况一旦网站服务崩溃,数据可能一夜间无影无踪。建议大家使用各类笔记软件来随时记录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不管是自己的随笔还是朋友分享的美食照片,抑或某位段子手的精彩短句,都在笔记应用中分类保存并妥善备份。日久天长,那不会变厚的虚拟笔记本或许就会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此外,一定要保护自己在网络社区的隐私资料,不要将敏感内容放上不够安全的账户或传送给陌生人。小型社区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非常大,要以“迟早会出问题”的心态在这类圈子活动。遇上社区关闭的状况,请提前按照服务商的引导转移自己发布的内容,步子晚些可就没法子挽救了。
版权文化产品
电影、电视剧、音乐、图书……这些资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最爱的在线数据种类。BT、PT、电驴、迅雷……各种下载方式被我们玩个遍,只为了那些精彩又免费的大作。只是这里笔者要规劝一句:先不说此类数据多为盗版,就算是免费下载到也没有长期保存的意义。想当年宽带初开,影视下载之风旋即吹遍神州大地,到处都是24小时挂机BT好莱坞大片的懵懂青年。只是转眼时过境迁,当年花费巨资刻盘保存的DVD-rip在全新发行的高清蓝光片源面前如同过气褶皱的华服,只能落得当废塑料处理的下场。由于版权内容经常更新存储格式,且未来付费在线播放模式是大势所趋,费尽心机和金钱保存这些文件并无太大意义。就算是在云盘中收藏大片也免不了哪天遭遇政策打击,还不如随下随看。相比之下不如将资源投入到个人重要资料的保存与保护上,毕竟后者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精神产品。
结语
云时代从口号变为现实仅仅用了几年。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会在这样的技术爆炸时代优雅地生活。利用信息云给人生带来更多便利和美好,同时设法避免意外的风暴带来的伤害。学习和应用这类技巧,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多一点从容。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