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曾经有风投界的大佬对股权众筹嗤之以鼻:
质量差的钱,特点就是等不起、输不起,这不是他们的游戏!
上面的评论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但事实却好像在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股权众筹的交易额正在以每年三倍的增长速度发展——尽管股权众筹的基数相对于债权众筹的基数来看小太多了。
从股权众筹的核心来看,所谓的“革命”其实少得可怜——甚至根本就不好意思自称“革命”罢?
(因为)参与的人数变多了;
(于是)参与的个体需要支出的金额降低了。
这些年,一提起“众包”(crowd-sourcing)、“互联网化”、“去中心化”这些时髦概念,人们普遍能够达成一致的是:
门槛降低、去中介化。
可事实上呢?可能与普遍认知相反,与直觉相反:
目前的股权众筹很可能实际上反过来提高了门槛。
1. 质量好的项目早就被抢走了
目前来看,全球所有的股权众筹平台本身只是个“撮合引擎”——准确地讲,是“不完整地撮合引擎”。很明显,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在众筹平台上。大家都看得到的是,目前放在股权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普遍要么质量不高、要么并不适用于风险投资模型。
差的项目比例高了,意味着说看到好项目的可能性降低了——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
可那些质量高的项目哪儿去了?它们为什么不在众筹平台上募资?
资金本身能力是有限的,所谓资本,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
资本 = 资金 + 本领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这个:俩人对峙,其中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却拿着宝剑,另一位绝世高手却只有一根柳树枝,结果可想而知——决定性因素不是武器本身。
如若众筹平台上能募来的钱,就只是钱,股东们的其他贡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好项目只能选择并不稀罕这些钱。
反过来,谁会认为自己是无用的呢?于是,出了钱的股东当然要“贡献”——常常帮倒忙却又不自知,于是有些好项目更要避开这些股东的钱……
偶尔众筹平台上也有一些刻意包装出来的“极品项目”——领投方各种高大上……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在没有第三方公证的情况下,众筹参与者又如何相信领投方给出的估值是他们自己投资时的估值?
这并不是秘密:
领投方拿到的是一个估值;放在众筹平台上的项目估值是另外一个已经溢价过的估值……
于是,对众筹参与者来说,实际上门槛提高了——自己也没什么议价能力。
2. 市场上的噪音更多了
民主在政治上是最不坏的制度;但——
在成王败寇的商业世界里,民主没多大用,甚至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众包是挡不住的趋势,自媒体的声音穿透力越来越强…… 这些都是好事儿,但这并没有自动提高个体的能力——只是某些个体(可以肯定是极少数)的能力被大环境加强了……
于是,这只能意味着说——
市场上噪音更多了。
另外,专业投资机构的能力并没有一成不变,相反,它们更可能一日千里。它们的声音比过往更有穿透力,它们现在比过去更精通左右市场意见的各种手段。
于是,从这个角度看,众筹参与者不仅没有受益,反倒受到了更多的干扰。
3. 真知灼见更具价值了
在说话变得更为容易的时代,思考常常因罕见而更具价值。
一般来说,如果某个思考结果有价值到一定地步,就开始具备直接的价格;而这个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分享并不会带来快乐——这并不是自私,甚至是大公无私,因为如果思考不被奖励,世道就会坏掉。
所以,真知灼见被说出来的时候,常常是因为:
A、它已经在成王败寇的世界里被验证;
B、思考者已经获益,之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共享……
在投资这件事儿上,盯着他人的动作永远不能做出一流的决策。
这是一个独立思考价值巨大,同时也风险巨高的领域。
于是,再一次,对于众筹参与者来说,股权众筹自身的发展其实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优势,相反,变得相对更弱了——因为无论有没有众筹平台,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只能越来越高。
事实上,众筹平台的发展,对平台自身、对募集资金的项目来说,永远利大于弊;可股权众筹的参与者们,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因为参与这样的“革命”而凭空获得优势,这是关键。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