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本文作者: 小芹菜 | 2016-01-03 23:00 |
2016年已经来了,每个人对于已悄然流逝的2015这一年中所追寻的最佳风景,总是会有难分轻重的徘徊和犹豫。而我们也相信,只需朝着内心所往,尽人事,剩下的部分,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来,趁着周末的一点时间,小编依旧精选8篇好文与各位分享。如你也是技术控,可发文到邮箱来勾搭小编:zhuanlan@leiphone.com。关于专栏的任何意见都可在文章最后评论,新的一年,请用力拍砖吧:
1、视觉技术的圣杯:光线追踪如何再现真实世界?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光线追踪技术是由几何光学通用技术衍生而来。它通过追踪光线与物体表面发生的交互作用,得到光线经过路径的模型。
简单地说,3D技术里的光线追踪算法,就是先假设屏幕内的世界是真实的,显示器是个透明的玻璃,只要找到屏幕内能透过人眼的光线,加以追踪就能构建出完整的3D画面。
随着德国萨尔兰大学计算机图形小组所开发的OpenRT库的完成,光线追踪技术应用在电脑游戏的实时渲染中在理论上逐渐成为可能。
[作者介绍]碧云涛,前资深媒体人,现图漾科技市场负责人。
2、麒麟950的芯片级防伪基站黑科技,到底多有料?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HUAWEI Mate 8通过华为麒麟950芯片自带的识别伪基站技术,可以在手机通信底层,识别所在基站是否为伪基站,从源头拒收伪基站短信,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拦截。”
麒麟950芯片的这个芯片级防伪基站黑科技,到底有多少料?是怎样实现的防范伪基站?
这个黑科技的主要功夫还是花在驱动软件上做调整。而针对不同国家出货的手机,只需更换包含不同驱动的ROM包,就可以避免水土不服特色变BUG的情况发生。
[作者介绍]何楚。开源软件爱好者,Linux重度用户,工程师、分析师。
3、2015年,机器人界发生了哪些神奇疯狂的故事?(上)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也许今年在机器人界最重要的一个头版头条应该就是两台巨型机器人的大对决了,其实与其说是对决,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约战。
目前的机器人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一个小小的故障点就能导致机器人“残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机器人在一场战役中的开场60秒击中另一台机器人的一个“弱点”,那么比赛结束。
[作者介绍]沐阳浸月,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主攻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4、起底兆芯:X86诞生前后,都发生了什么?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在引进技术中,往往有这样一个过程——先贴牌,后仿制,再修改原始设计,最后在将引进的技术融会贯通后自主创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50年代引进的5对负重轮和60年代初引进米格21,前者经过魔改后“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5对负重轮”,后者一直魔改到米高扬和格列维奇都不认识了。
那么,经过3年时光,VIA将多少技术和人才转移到了中国?兆芯在技术和人才的本土化方面做到怎么样?拿出了怎么样的X86芯片呢?
[作者介绍]铁流,对芯片、航天等有专研的低调男纸。
5、在太空中能用GPS吗?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GPS定位在近地空间能干什么?
它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因为它是一种无源定位系统。简而言之的原理就是只要你有一个接收机,能接收到它的信号(低于它的轨道高度,20200千米左右,GPS信号都是指向地球发射的),从理论上讲可以容纳无限个接收机工作,任何一个接收机如果有至少四颗卫星信息就可以定位。
所以它的应用可谓从天到地,大家关心的太空,在低轨空间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作者介绍]毛新愿,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天工程专业博士,主攻低轨卫星定轨,北斗/GPS。
6、从产品设计到VR,Google 产品设计师来谈了谈他的独特体验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我在团队中的第一周要多可怕有多可怕。同事常用的词我都毫无头绪,问我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
Jean-Marc Denis说:“没有什么比构建一个新的媒介和探索一个未知领域更刺激的了。”
本文介绍的是,从产品设计到加入虚拟现实这个过程中,作者所看到的VR,并且以设计师为导向,尽可能简化了交互设计和VR之间奇妙的联系。
[作者介绍]百度MUX团队。
7、如何判断你的手机是否支持4G+?(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什么是4G+?如何才能支持4G+网络?
4G+是需要硬件支持的,也就是只能换终端不能通过软件升级实现;支持VoLTE在终端侧不需要硬件支持,但需要IMS client软件支持,可以通过升级软件支持。
目前并非所有4G芯片都支持4G+,联发科上市的4G芯片都无法支持4G+,只有即将上市的helio X20才能支持4G+,高通的骁龙615、骁龙410、骁龙210也不支持4G+。
[作者介绍]中国好4G,通信业分析师、艾瑞网核心专家。
8、在拥有GPS之前,人类是如何导航的?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近来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有一种精巧到让人惊叹的、像是GPS一样的跟踪系统,这样的系统引导着我们从一个地点前往下一个地点。
就像我们手机和汽车里的GPS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通过整合多种与位置和时间流逝有关的信号来估算我们现在在哪里、又将要往哪里去。
那个时代的神经科学家们猜测,海马体距离感知器官太远,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来处理输入信号,人类都难以从微型电极的记录中解读出来。在海马体中发现能够创建动物所在地点实时环境地图的神经元,打破了这种猜测。
[作者介绍]新智元。关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聚集学术和产业领袖。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