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当人类还在树上的时候,推荐者就已经存在了。即便食物匮乏,有个人能告诉我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前提是我信任他。当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推荐者实际上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少部分人摆脱了资源匮乏状态,从努力活着迈向活得很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用俗话说就是“开始嘬了”。这个阶段,推荐者对这少部分人来说,就变得有价值了。但是,他们依然是小众,就像给秦始皇炼丹的术士、给商贾大臣们推荐美食的老饕。
进入信息社会后,情况变得大不一样了。信息开始爆发性增长,注意力反而变成了匮乏的资源。一人一天也只有24小时,微信、微博、视频网站、以及各种新闻工具等等,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推荐者的价值从可选项上升为应对信息爆炸的必选项。
既然推荐者有重要的价值,如何找到自己的推荐者就成了大家研究的目标,目前流行的解决方案产品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抽象为以下三种:
1) 理工男一类的技术流,依靠大数据进行分析并自动化推荐,即今日头条模式;
2)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依靠亲戚朋友熟人推荐,即微信朋友圈模式;
3) 英雄所见略同,与你有着同样爱好的陌生人也有不错的推荐,即微博豆瓣模式。
各有各的优缺点,尤其人还是最多变的动物,今天喜欢的不一定明天也喜欢,朋友喜欢的不一定你也喜欢,但概率上能覆盖比较大的人群。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方案三,但又不知如何提炼描述这种方法的优势,直到看到一篇文章《眼光的产品化》,尤其认可这句话:
“以上场景对应的需求其实是,趣味和审美得到信任的人,向你推荐好内容。文章,段子,视频,电影,音乐,产品,美食,旅游。更直接地说,你的需求是:消费别人的阅读体验。”
趣味和审美得到信任的人,就成为你的“信息过滤器”,避免了注意力的浪费。他可以是你的亲戚朋友,或者不是。
毕竟术业有专攻,还是说回我从事的视频领域。
上一个产品因为政策的原因基本上停止开发了,但又不愿意放弃视频这个耕耘了好几年的领域,对我而言就像一个烂电视剧没看完一样让人难受,放弃却觉更痛苦。一直在苦苦思索,作为一个没有钱又没有品牌的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难道真的没有机会了么?
我经常在群里问用户:“最新最热的片子,在电影院看不好么?体验又好,团购价不到十块就能入场。那种粗糙的枪版真的好么?”。要承认,的确是存在一些为省钱而看盗版的用户,但更多的用户反问我:“不看新片热片,那你让我看什么?”,是啊,看什么呢?我能告诉他么?
再有就是我自己的体会。作为一个“视频浅爱好者”,喜欢看视频,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去搜寻整理,没办法如数家珍地给人家讲得头头是道,我只是喜欢看而已。这时候我发现,兔子视频里的某些用户制作的片单很符合我的口味,我关注了他,以后就只从他的片单列表里挑内容看。
仔细看了用户播放的数据,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自然是点播量的大头,正应了那句话:“大部分人的兴趣和审美其实是趋同的”。在它们之后,各种五花八门的视频播放量也不小,比如宅舞视频、韩国大长腿MV、运动健身、美食等等。说明用户除了IP视频内容外,对各种其它类别的视频也有各自的需求,这类视频是视频内容领域的长尾,但又不是尾巴后半段那种纯UGC内容。业界一般称之为PGC(专业生产的内容),大的PGC一般都是公司运作的,如《万万没想到》、《晓说》、《逻辑思维》等等。小的PGC团队可能只有两三人,甚至连工作室都没有,比如优酷上很火的《她她组合》、《晚香玉》、《咬人猫》等等。
PGC在爆发式增长,公开的数据显示,优酷土豆和腾讯视频2014年的流量中,这部分的比重已经超过10%。于此同时,众多的PGC却没有足够的展示和分发通道。
这恰好满足了推荐者有重要价值的基本条件,即生产者生产的内容总量已经大大超过消费者可以消耗的量,消费者的选择变得非常困难,需要过滤。
这也是我下决定做亦看社区产品的重要原因。在亦看社区,视频内容按照兴趣圈子来组合,这种组合完全是由用户自主形成的。普通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圈子,也可以把有意思的视频投放到别人的圈子里,共同建设一个热门的圈子。
内容来源上,用户可以像pinterest或者花瓣网那样通过浏览器采集有意思的视频,然后分享到圈子里让大家看到,工具本身通过接入视频网站的开放平台播放。
在这里,圈主就是推荐者,他可能就是视频内容的生产者,也可以仅仅只是推荐者。圈主对内容具有很大的主动权,他的圈子体现了他的品味和审美。
在这里,你可以在这里发现大量精彩的视频内容,它们可能一直默默地待在那里很久了,却一直没有被喜欢他的人看到。如果没有类似亦看这类的选择过滤器,你有可能永远错过它们。
当然,我希望用这个产品来体现推荐者的价值,让用户有更好的视频体验。
喂,快醒醒!说你呢,豆瓣。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