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蒋鸿昌 | 2017-03-15 09:52 |
“很多智能硬件(死了),不是因为它的数据不准,关键是它的数据有没有意义,用户是不是需要。”面对雷锋网的采访,有着15年的软件工程经验,曾历任微软资深软件工程经理、YY副总的Ivan Ho如是说到。现在,他成为了一名智能硬件创业者,产品是智能健身器Move It,Ivan有多年的健身习惯,“两三天不去健身房,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今天,Move It正式上线小米旗下的米家众筹,而早在2016年5月,它就在Indiegogo上完成了11.5万美元的众筹,众筹额达到预订目标的366%。在这个时候做智能硬件,就像Ivan所说,是他觉得这是一个有真实需求的产品。
Move It采用组合收纳设计,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走马灯,因为要做产品展示,Ivan把它放进了一个装无人机的双肩硬壳背包中。这已经是号称可以成为你的私人健身房的一切。
拆开之后,Move It就变成了4个器材:弹力绳、腹肌轮、俯卧撑器和跳绳,覆盖了肩部、手臂、胸部、腹部、腿部、臀部等核心肌群和调解全身体态的有氧运动。
让这些健身器材智能起来的关键是Move It的智能手柄,它内置了7类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和套装中的任意一个器材对接,来识别用户的锻炼状态,并智能分析动作是否正确。
比如,光电编码器用于跳绳计数,拉力传感器用于弹力绳弹力识别,而它的压力传感器配合红外传感器,能够有效识别用户在使用腹肌轮、俯卧撑器时动作是否标准。雷锋网试用了腹肌轮发现,作弊几乎没有可能。
作为一位有着资深软件和产品经验的创始人,Ivan的产品配套的App质量也很高。连接Move It,输入你的身高、体重后,App会推荐几位专业的健身教练,并推荐同样选择了这位教练的学员。好友,是这个健身App的特色功能,也出现在各个功能中。
App会默认将每个用户的体能设置为Lv0,并制定每日卡路里计划,只有连续坚持,才能晋级下一个级别。当然,因为这些健身器材都有智能模块,你也可以用他们做一个体能评估,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每日训练。
和知名的健身应用Keep类似,Move It也有各种由专业健身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并有关于正确姿势的视频。Move It优于Keep的地方在于,它的器材是能够被App直接追踪的,更能保证动作完成的真实数量和质量。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健身爱好者,懂得器材的正确使用方式并自行制订了计划,也可以直接使用“健身房”功能,系统会自动识别你使用的器材,并记录完成个数。
如前所述,好友是Move It的特色功能。在“健身房”功能中,每一个器材对应的都有完成该动作的用户的排行榜;在“挑战场”功能中,你还可以与好友进行异步PK;在软件的菜单栏中,个人排行榜和好友的选项,每天都在更新消耗卡路里、累计锻炼次数以及各个器材对应的动作的排行榜;Move It还提供了“动态”功能,供健身用户们记录自己的锻炼和身材变化。
Ivan Ho是香港人,14岁就去了加拿大,并在当地生活、读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加入了微软西雅图总部,工作几年后就来到了北京,在微软北京工程院任职。在北京工作的时间,他的工作内容丰富了很多,分别参与了手机、浏览器和各种软件的研发。但是,大公司缓慢的决策机制以及微软当时的策略,让他觉得很难在中国做出什么东西,“我们不是没有尝试,甚至有时候会背着总部先尝试,但最后还是要层层上报。”2010年前后,Ivan主动找到雷军,加入了YY,并在两年后见证了公司在美国上市。
2015年从YY离开后,Ivan还短暂尝试过创业做智能家居产品,但他遇到的问题是,智能家居需要兼容各种不同的物联网协议,而且,要实现智能,最起码的要求是把房间里所有的家电都换成智能产品,虽然智能家居可以做到很便宜,但整套下来,花费还是很可观,“所以现在很多的智能家居还智能停留在玩一玩的程度。”
之后,Ivan开始了现在的创业。尽管是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健身,价格也比智能家居低很多,Ivan同样非常理性,他很清楚很多健身器材被买回家后,经常会遭遇闲置,所以他不认为Move It会替代专业的健身教练,反而会成为后者非常有益的补充。
“办了健身卡,一年只去3次,其实也是健身教练的痛点,”Ivan解释,如果你没有坚持健身,身材多半不能得到改善,未来再去健身房消费的几率也非常低。Move It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健身爱好者和教练联系起来的途径:在健身房完成训练后,用户也可以使用Move It在家里训练,并将训练记录和数据传回给教练,甚至在后续版本中,教练可以和用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时视频沟通。目前,Move It在米家的众筹价格为1299元,全额付款的用户还可免费获得三个月的一对一专业教练咨询服务。
优秀的设计、专业教练加好友激励体制,Ivan对雷锋网说,“希望Move It能成为一个被健身爱好者们喜欢的社区。”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