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槽点 正文
发私信给苏之景苒
发送

3

可穿戴设备究竟怎么了?

本文作者: 苏之景苒 2015-02-13 11:23
导语:简单的评价可穿戴设备不如智能手机是有失偏颇的,但可不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之后,仍旧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一款物尽其用的产品,最终难以避免被束之高阁的命运,这不禁让我们回头细细思考这类产品的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有希望吗?

可穿戴设备究竟怎么了?

可穿戴设备又被吐槽了。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一项测试,邀请14位志愿者分别使用智能手环和智能手机进行500步和1500步的测试,以设备显示结果同实际步数进行比较。其中测试的手环分别为Fitbit的Flex、Jawbone的UP24以及耐克的Fuelband,相应的应用为Fitbit、HealthMate和Moves,而测试的智能机则是iPhone 5S和Galaxy S4。

最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智能手机测试的步数误差在6%上下,而几款手环的测试结果则非常有失水准,甚至出现了22.7%的巨大误差。

这项测试让可穿戴设备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自可穿戴设备诞生以来,消费者承担了高昂的售价,繁琐的操作,糟糕的续航乃至难以称得上舒适的佩戴体验,可以说给足了可穿戴设备面子,这一切都是出自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产品核心性能的信赖。可如今,可穿戴设备连最根本的服务都无法做好,甚至与智能手机相比都一败涂地,这样的产品谈未来谈革命,无异于痴人说梦。

由于这项测试的具体信息和操作过程尚不清晰,且测试项目也相对单一,简单的评价可穿戴设备不如智能手机是有失偏颇的,但可不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之后,仍旧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一款物尽其用的产品,市面上的现有产品,要么赔本赚吆喝,以低价迅速占领市场,要么逼格高高,势要将手表手环打造的高大全,但无论前者后者,都最终难以避免被束之高阁的命运,这不禁让我们回头细细思考这类产品的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有希望吗?

手环还是手机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如今可穿戴设备的所处环境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内,可穿戴设备的几个核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首当其冲莫过于功耗和续航。这个智能时代的老大难问题在任何设备上都是无解的。可穿戴设备由于体量的局限,电池容量较小,一旦想要运行应用,功耗的增加是电池所无法承载的,而一旦对功能进行限制,那么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就会非常局限,消费者又会陷入到需不需要买、手机也能实现等选择纠结中。

其次是准确性。这个准确性,一方面源自于是消费者的长期携带意愿,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睡觉还带着一个扰人的手环,而另一方面则是设备自身的传感器和算法,尤其是如何判断身体的移动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这次测试揭露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然了,安全、价格、设计、品牌、操作体验、设备与手机的数据传输等等等等,可穿戴设备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数年过去,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反而愈发严重,颇有一骑绝尘而去的势头。

而对外,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则是智能手机的冲击。

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尤其是随着智能机的愈发完善,低功耗协处理器的普及和更多传感器的引入,让智能手机可以替代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功能。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因为在相当多的厂商和消费者心中,可穿戴设备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部分替代智能手机,如查看通知、接听电话等等,而如今,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反倒被智能机将了一军,岂不是本末倒置。消费者已经花费数千元购买智能机,还要花费上千元购买一块大致功能都能为智能机所代替的设备,岂不是当了冤大头?

因此,内外因素让可穿戴设备的日子愈发艰难。耐克Fitbit曲高和寡,谷歌眼镜也基本放弃,MOTO 360演变为装逼利器,苹果则走上了时尚路线。曾试图颠覆手机的可穿戴设备尚未开花结果,就成为了智能机下一个吞并的对象,真是悲哉惜哉。

为何而穿戴

其实,可穿戴设备并非没有出路,只是被急功近利的厂商们一步步扼杀在了摇篮里。

可穿戴设备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作为智能机的附件而生,所有数据都需通过手机来操作甚至查看,二是作为一款独立的设备存在,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运营模式。思路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产品,前者自知力有不逮,因而往往以手环模式存在,价廉物美,安安静静的做个美设备,默默的检测身体的各项数据,典型代表是小米手环,以低价放量的模式先占据市场,然后根据搜集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后续的服务,如饮食、健康、医疗等等,在这种模式下,手环只是手机功能和服务的延伸,是手机无法与身体密切接触的物理弥补,可谓小思维;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基本以具备屏幕的手表形式存在,通过对操作和交互模式的创新,针对性的将部分手机功能移植到手表上来,同时建立独立的应用商店,增强手表的可玩性,最佳代表莫过于Moto 360,出色的工业设计,新颖的交互模式,相对完备的谷歌服务,这种设备戴在手上,本身就是一件逼格满满的体验,这种自立门户的发展模式,可谓大思维。

单从目前来看,小思维的智能手环成本低、掉头快,其制造和设计难度几乎和其他智能手机的配件无二,因而也缺少新意,难成大器,只能作为移动互联服务的一环而存在,根本难以称得上智能设备,只是单纯的数据采集器;而智能手表的大思维志向高远,也着实解决了部分痛点,但在目前的科技发展下,功耗等几个主流难题的存在,大大限制了设备实力,再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反冲击,相较于手环,反倒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只能通过逼格或时尚等感性因素勉强维持,不可不谓艰辛。

说到底,可穿戴设备至今让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因何而穿、为何而戴。既然和身体的密切接触是可穿戴设备的最大优势,那么就应该从特征出发,思考产品的使用场景,从而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只有当用户逐步接受了这款设备之后,再考虑后续的功能增减,不然,过度的繁杂只会让消费者心生厌烦,超过能力的功能增加只会让狭小的设备不堪重负,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可穿戴设备要千万留心。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专栏作者

人丑只能多读书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