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易建成 | 2016-12-25 12:00 | 专题:2016 影响因子 | 年度科技特辑 |
雷锋网按:2016 年即将结束。当我们回望这一年,无论艰难还是幸运,这年仿佛过得飞快。「2016 影响因子」是雷锋网在高速运转的科技行当里,在不断发生和被人忘记的事件中,试图在各个领域筛选出那些我们认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是 2016 年值得记录的人、事、公司和技术。
这一年,国内外更多的无人车开始上路:有些公司为乘客提供无人车试乘体验,有些公司在欧洲、日本和迪拜开始了无人驾驶巴士试运营。
这一年,汽车厂商、互联网巨头、零部件供应商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之间组团与结盟,收购与投资,一场跨界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多了。到今年为止,已经有 20 家公司宣布将在 2021 年前后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这一年,被传了造车数年之久的苹果公司,被媒体报道已经悄悄将重心转向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上;研发了近 8 年的谷歌重新审视无人驾驶商业化场景,拆分无人车业务,成立独立公司 Waymo;而「硅谷范」十足的福特汽车,宣布要在 2021 年推出没有刹车踏板、没有方向盘(符合 SAE Level 4 标准)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
这一年,更多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先后成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资本涌向这个行业。针对当下自动驾驶人才的供不应求,前谷歌无人驾驶负责人 Sebastian Thrun 创办的教育公司 Udacity,甚至专门开办了针对无人驾驶的课程,希望为这个行业输送更多优秀技术人才。
这一年,曾经占据先发优势的谷歌无人车团队,流失了大量人才。据统计,今年从谷歌无人车团队出走多达 14 位核心人才。部分从中出走的成员也创办了无人驾驶相关公司。
这一年,还有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做出了足以影响无人驾驶未来发展的选择……
为什么无人驾驶在今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乐视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倪凯在一次演讲中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与人工智能分不开,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深度学习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包括图像识别、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等各个使用问题解决的成功率。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自动驾驶的提高。
「智能驾驶现在成了一个大的风口,大批人涌入,这些是我没想到的。」在今年 5 月,一位无人驾驶从业者告诉雷锋网。在他看来,无人驾驶在国内至少要三四年之后才能热起来。但实际上来得比预期要早。
我们整理了今年智能驾驶领域值得关注的十大事件。在无人驾驶的浪潮下,它们上过头条,刷屏过朋友圈,我们也有幸见证到这样一个时刻:在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参与者们是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将技术成果一步一步带到大众眼前的。
依靠 10 年前在美国 DARPA 无人车挑战赛建立起来的影响力,Velodyne 在自动驾驶领域抢得先机。
今年 8 月,福特汽车联合百度 1.5 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投资这家激光雷达厂商。据雷锋网了解的信息,Velodyne 已经同 10 家高科技企业和 9 家汽车厂商开展合作,共同推进 19 项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其现有的 3 款产品(64 线、32 线、16 线)将会在 2019 年进行产品迭代。
其他激光雷达厂商也没闲着。国内,北科天绘、速腾聚创、禾赛科技以及傲视智绘等初创公司也推出各自产品。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采埃孚宣布收购位激光雷达公司 Ibeo40% 的股权;Quanergy Systems 在 B 轮融资中获得 9000 万美元; Innoviz 在今年 8 月宣布完成 900 万美元 A 轮融资;英飞凌在今年 10 月收购位于荷兰的半导体公司 Innoluce 准备开发激光雷达芯片……
与此同时,一场激光雷达的价格战悄然打响。包括 Quanergy、 Innoluce 和 Innoviz 在内的许多固态激光雷达制造商正在研发低于 100 美元的产品。Osram 近期宣布,最早在 2018年,他们可以向市场上投放出 50 美元以下的固态激光雷达。
据 Lux Research 报告,到 2030 年,激光雷达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收获近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大公司如谷歌、宝马、奔驰、奥迪和沃尔沃,汽车供应商如博世、德尔福、大陆和先锋;初创企业如 Cruise Automation,NuTonomy 等,都在其自动驾驶系统中使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撑起了自动驾驶的半壁江山。
在今年 1 月的 CES 上,英伟达的主题聚焦在「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 CES 第一场 Keynote 上介绍了 Drive PX2——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让汽车感知识别周围环境,进而自动驾驶。
在汽车领域,全球共有 50 多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使用或测试英伟达的 Drive PX 平台。例如现在公开的消息,沃尔沃计划明年在瑞典进行公开自动驾驶测试的 XC90 SUV 搭载的就是 Drive PX 2 平台。在美国 IHS 公司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调研报告中:预计到 2025 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相关系统的新车配售率会从 2015 年的 8% 增加至 2025 年的 109%。
今年 9 月在北京举办的 GTC(英伟达技术峰会)上,黄仁勋对外界强调:「我们不再是一个半导体公司,而是一个 AI Computing Company。」
目前,英伟达在 GPU 市场拥有 70% 以上的份额,几乎每家人工智能(包括无人驾驶在内)公司都会使用 GPU 用于深度学习的训练。英伟达还不断向新兴市场扩张,这让这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在过去 12 个月,英伟达股价上涨了近 200%,其市值高达 500 亿美元。彭博社对英伟达今年的表现评价为:「Nvidia has a very good 2016。」
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认为英伟达如此高速成长,是「Technology Enabled Business 顺势崛起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错失移动市场之后,芯片巨头英特尔并未气馁,现在它要积极拥抱自动驾驶市场。
今年11 月,英特尔宣布成立自动驾驶汽车事业部 ADG。 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英特尔斥资 2.5 亿美元,通过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押注自动驾驶技术。
除了投资,英特尔也在积极「组队」:与德国汽车厂商宝马和 Mobileye 携手,准备在 2021 年推出一款自动驾驶汽车;与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德尔福 、 Mobileye 共同打造传感器组件和自动驾驶软件。
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英特尔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因为这家公司在汽车相关产品上表现非常一般,也找不到太多成功案例。但也有不同看法:英特尔未来可能会在车联网、自动驾驶基础设施,搭建高性能云服务平台等领域发力。
据 Gartner 的数据,汽车半导体业务在 2015 年产生的收入将近 300 亿美元。Gartner 集团分析师表示,英特尔寻求进入汽车领域,因为汽车对处理能力的需求将会激增。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雷达来检测障碍物,摄像头识别行人和交通灯的颜色,高精地图确定车辆精确位置,超级计算机则快速处理所有信息——而专用芯片是使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现实的基本技术之一。
去年 10 月,特斯拉通过 OTA 更新 Autopilot 7.0 版本,可以实现半自动驾驶。这原本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到了今年却不小心玩砸了:5 月,美国一名特斯拉车主在使用特斯拉 Autopilot 功能时发生事故死亡;9 月,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曝光,中国出现首例在使用特斯拉过程中遭遇车祸致死事故。
一时间,外界对特斯拉的质疑声甚嚣尘上,认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策略是「技术路线上的激进策略掩盖的安全隐患最终引发悲剧发生。」也有人认为,出人命就说明程序存在漏洞,不应该拿消费者做试验。
这也导致随后 Mobileye 与特斯拉的「分手」。Mobileye 的董事长 Amnon Shashua 表示,因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超过了安全的底线」,因此终止了双方的合作。
但特斯拉并没有被这些「声音」干扰,而是在系统上做了更多改进:通过 OTA 升级 Autopilot 8.0 以及在硬件架构上更新自动驾驶配置(Autopilot 2.0)。特斯拉还计划在 2017 年底演示从洛杉矶到纽约的全自动驾驶功能。
在今年的 CES 上,福特汽车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力度,将旗下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伍扩大,增加至 30 辆。7 个月之后,这家百年汽车公司对外公布了「2021 无人驾驶汽车战略规划」:在 2021 年,福特将推出符合 SAE Level 4 标准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没有刹车踏板,没有方向盘,司机的存在成了备选项。
福特的目标看起来相当激进,也是第一家宣布打造符合无人驾驶需求的汽车厂商。同时,福特也正拓展在硅谷的业务,自 2015 年 1 月正式揭幕以来,福特在 Palo Alto 研究与创新中心已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研究基地之一。
很明显,在无人驾驶进程中,福特希望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6.百度无人驾驶
2013 年初百度无人车立项,短短 3 年进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家公司「最早使用 GPU、FPGA 做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算法。」
今年,百度找到了两个战友:Velodyne 和英伟达。前者向百度提供激光雷达;后者与百度联合开发从云到车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汽车平台。与两者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百度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
与此同时,百度在给搭载自动驾驶的奇瑞 EQ 考驾照(已通过一个科目),希望到无人车第三年商用时能将五科全部考完。百度的目标是希望研发一套集软硬件为一体的无人驾驶系统,系统在量产后价格将控制在 3 万人民币以内(5 年后)。
就在前两天,有消息透露百度将对无人车业务进行拆分,明年将正式实施,但很快百度否认了这一消息。
今年 8 月,Uber 向外界公布三个重大消息:Uber 无人驾驶车队亮相匹兹堡,用户可以随机享受这项打车服务;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投资 3 亿美元开发自动驾驶汽车,预计 2021 年上路;收购无人驾驶技术公司 Otto。
这是 Uber 自 2015 年宣布进军无人驾驶领域以来的最新进展。业内人士分析,Uber 想利用自动驾驶汽车让打车既便宜又方便,以此让人们彻底打消拥有汽车的念头。
另一家新加坡无人车初创公司 nuTonomy 在无人驾驶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世界上首辆公开测试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这家公司在新加坡向普通民众开放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民众可以方便的通过智能手机在线预约。
nuTonomy 计划到 2018 年组建一支覆盖整个新加坡的无人驾驶车队,而最终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普及会有望将新加坡的汽车保有量由现在的 90 万辆减少到 30 万辆。
从特斯拉、Uber 到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技术上都落后于谷歌,但在今年却有被赶超的迹象。起步早的谷歌无人驾驶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虽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但缺席了无人驾驶许多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最早参与无人车项目的高管基本都离开了谷歌。
12 月 14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谷歌无人驾驶项目将作为公司内部一个名为「Waymo」的独立个体存在——这意味着,此前目隶属于 Google X 实验室的谷歌无人驾驶团队成为历史,一个名为「Waymo」的新公司走上台前。
也许谷歌开始意识到,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被加速提上日程。
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消息指向苹果已经不准备自己真正打造一辆车,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和汽车密切相关的自动驾驶领域。
在给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一封信件上,苹果首次公开承认自己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
有人曾经算过这么一笔账,苹果公司市值 6200 多亿美金,比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前 8 大汽车公司市值之和还大。而且手持 2300 多亿美金的现金储备,也是全球前 8 大汽车公司手中现金储备之和。此前苹果也从汽车公司挖来不少成员,「泰坦计划」项目团队成员达数百人之多。
因此有业内人士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有钱又有团队的苹果为什么造不了汽车?
与自动驾驶同步发展的,是开放的政策。
在美国加州,由于对创新的宽容,目前已有 20 家公司拿到了无人驾驶上路牌照。今年 9 月,百度无人车获得第 15 张牌照。王劲在回答拿到这一牌照的意义时,告诉雷锋网:让无人车走向生活,百度需要借助外部条件,进行更大胆的测试,才能更快达到安全标准。而加州友好的无人车环境可以测试和推动百度无人车的发展。
在密歇根州,密歇根州州长最近也通过一个对无人车友好的法案: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甚至允许无人车可以没有实体的方向盘和刹车、以及无需司机坐在驾驶舱里。
在宾夕法尼亚州,Uber 已经在匹兹堡建立了一个无人车研发中心,这里的地方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支持 Uber 无人车上路行驶。
在国内,虽然还不能在公开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测试,但相关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也将相继落成。如今年 6 月正式开园的上海汽车城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基地、百度与芜湖市政府打造的「全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区域」,以及最近在湖北武汉落成的自动驾驶示范区,等等。在今后,类似这样的测试基地或示范区还将继续在国内出现。
从过去到现在,汽车一直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或许将成为各地争夺的新兴产业。
PS:今年无人驾驶领域的哪些事件让你印象深刻?欢迎留言写出你心中的 2016 年无人驾驶十大事件。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