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智能驾驶 正文
发私信给丽雪
发送

0

详解吉利阿里合作幕后:一种「数实融合」新范式的诞生

本文作者: 丽雪 2023-01-17 10:15
导语:互联网震动车圈,这次却不为造车而来。1月12日,吉利天猫店的直播播到中场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突然露脸,开始讲起星越L增程电动版背后的技术和研发故事,引来近130

互联网震动车圈,这次却不为造车而来。

1月12日,吉利天猫店的直播播到中场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突然露脸,开始讲起星越L增程电动版背后的技术和研发故事,引来近130万人围观。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上直播间,也是他第一次来到阿里园区。不过,他此行最大的目的不是直播带货,而是代表吉利来和阿里敲定一笔生意,有关“数实融合”。

互联网企业与车企合作似乎成为了业界的一种风向。在吉利之前,阿里曾和多家车企合作,例如和上汽合作打造了“智己汽车”,和小鹏汽车合作建立了超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阿里云“汽车云”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了中国超过70%的汽车企业。

但此次阿里和吉利牵手,不止卖车,也不止在智能化能力上做文章。而是涉及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汽车智能化及智能出行、数智化营销等方面,涵盖了从汽车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

同是浙企翘楚,同是从0到1的民营顶流,一个是身处互联网顶流,一个是中国汽车崛起的代表。阿里和吉利为什么会双向奔赴?又是什么因素让双方选择在2023年开年这个时间节点宣布合作?


阿里有备而来:八年磨一剑,不止在线卖车

近半年来,阿里在车圈多次高调亮相,足迹遍布数字工厂、自动驾驶智算平台、整车电商直销等多个领域。

站在阿里的角度,来解读此次和吉利合作,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在底层基础设施方面,阿里云能为车企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算力服务,超大规模的算力中心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以及和车企一起打造数字工厂,帮助车企进一步实现提效、提质、降本、节能。

第二,智能座舱及智能化服务方面,阿里旗下拥有斑马智行、阿里云、高德,还将为吉利旗下的汽车品牌的智能座舱、智能出行提供服务。

第三,营销方面,阿里为车企提供了整车直销的平台,简化了在线大额支付的问题,真正打通车企到用户销售的DTC模式。

毫无疑问,阿里明显是有备而来,为车企提供从生产、技术研发到营销甚至售后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实际上,阿里走到这一步,至少花了8年的时间。

阿里最早对汽车智能化的涉猎,是2014年开始和上汽合作,共同研发智能汽车OS系统,由时任阿里云总裁的王坚博士带队。

两年后,阿里和上汽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个智能汽车OS系统——AliOS。搭载着这款系统的荣威RX5一经推出后,短短半年累计销售近10万辆,长期问鼎同类车型的月销冠。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内部筹备成立斑马之际,恰逢收购高德之时。斑马系统在研发之初就集成了高德的地图及导航定位的能力。

而后的几年里,斑马为了能尽快地商业落地,向外拓展了更多车企,寻求合作。

在这期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更倾向于内部自研汽车OS系统,或者是自研和采购双管齐下,技术供应商们鲜少能拿下单供项目。

主要原因是技术尚未成熟,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了解到,当时整车全套操作系统的采购成本相当于一台发动机的价格,而发动机是整车最贵的零部件之一。

出乎意料的是,阿里不仅没有放弃,还多次加码。2020年,阿里重组新斑马,前菜鸟ET实验室主任张春晖亲自挂帅,出任斑马智行联席CEO,并且调来此前云OS部门多位老将坐镇。同时,进一步确定了斑马从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到智能整车操作系统三步走的战略。

如果后置地看阿里早早押注智能汽车OS系统这个问题,并非是盲目烧钱或者误判。

“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汽车做得再好,都是在沙滩上起高楼。”在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一语道破汽车OS系统国产自主化的重要性。

如今,斑马已和上汽、一汽、大众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采用Ali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车企,可将主力车型软件研发周期从13个月缩短至6个月。

在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和智能座舱之外,斑马也在向智能驾驶领域开拓战场。斑马正在和国内一线的芯片企业芯驰携手,合力研发“AI+OS+芯片”的全栈式舱行泊一体方案,即座舱、行车和泊车场景共用一套芯片、传感器和域控制器,为车企解锁软硬件耦合,提升研发效率。此外,斑马与地平线共建智能驾驶生态化平台,为自动驾驶算法企业提供更高效、便利的软硬件底层支撑平台。

如果说成立斑马仅仅是阿里在汽车行业小试牛刀,那么第二个阶段的主角便是阿里云及其AI能力。

2022,恰逢阿里在AI及自动驾驶频频发力的一年。

从底层研究来看,阿里在AI投入多年,加之数据积累及大模型开发,已有技术底气。

2022年的WAIC上,阿里达摩院发布了通义大模型系列。这是国内首个“统一”底座,业界首次实现模态表示、任务表示、模型结构统一。不引入新增结构,单一模型就可以同时处理超过10项跨模态任务,升级后可以处理超过30种,是阿里在AI前沿探索的又一次实力展现。

达摩院大模型拥有超越传统AI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在全场景对话、多模态交互、智能内容生成等方面,可提升汽车人机交互体验,提高汽车智能化服务。

自动驾驶领域,阿里云的基建实力也已被验证。

2022年8月,阿里云还官宣了和小鹏汽车合作,在内蒙乌兰察布共同打造智算中心“扶摇”。这既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国内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营的,专为自动驾驶服务的超大智能算力集群。

阿里以大规模融合算力作为AI模型迭代的基础,再是与汽车业务深度结合,为智算中心提供了针对自动驾驶应用特征的算力集群、性能加速工具和AI大数据平台,使得模型训练性能、GPU资源利用率和算法研发效能都大大提升。

风起乌兰察布,吹向的却是四方来客。此次阿里与吉利合作,也提到了未来双方将共同搭建新的智算中心。

目前,阿里“汽车云”已经服务了国内超过70%的汽车企业,包括一汽、上汽、吉利、长城、比亚迪这样的主机厂,也包括小鹏、理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和地平线这样新兴的芯片公司。

有意思的是,以电商业务起家的阿里把“在线卖车”放在了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最后一环,近两年才开始发力。

车企和阿里达成合作后,消费者可以实现一键卖车,只要在天猫上选车、看车、定下买车方案,等到新车下线之后就能直接包邮到家。手头拮据的,还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一组数据能说明这种DTC模式的市场增长空间:2022年天猫双十一,在淘宝天猫上主动搜索各种车型的消费者同比2021年增加了53%,直播带货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8.4%。

至此,阿里终于将自己的汽车版图凑齐。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它找到了一个属于互联网企业的特殊位置。

只不过,为什么是现在?


软件定义汽车”:从伪命题到智能化共识

“软件定义汽车”(SDV,Software Define Vehicle)是在2007年IEEE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说这是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典型代表(最早的idea),15年过去了这个概念还被从业者反复提及。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甚至断言,软件定义汽车会让“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模式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到2025年,许多汽车企业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然而,在当时的传统汽车人看来,“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未免过于无稽之谈,一群只懂得用“0”和“1”的互联网人对造车完全没有敬畏之心。

因为汽车的生产制造,有太多know-how问题。一辆汽车有上千个总成零部件,哪怕只是因为一颗螺丝少拧了一圈,都会导致汽车生产的完整性出差错。

而“软件定义汽车”更像是一个虚头巴脑、难以被验证的伪命题。以至于阿里和上汽合作研发汽车OS操作系统,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都一度被视为是互联网巨头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着急忙慌开出的一枪。

但子弹既然已经穿膛,不妨让它多飞一会儿。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除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互联网还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工厂、电商直销模式的变革,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生产、研发乃至销售模式。同时,还让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等原本小众的产业变得炙手可热。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融资事件超过100起。

互联网思维逐渐渗透传统汽车产业,人潮涌动中,一场汽车智能化变革正在发生。

以汽车数字工厂为例,国产豪华标杆的红旗,在近几年开启了生产智能化浪潮,其依托阿里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的技术优势,所构建红旗的繁荣新能源汽车工厂中,近2万台设备实时在线,数采的响应时间为百毫秒级,为生产过程提效、提质、降本、节能,同时快速回应用户的定制化产品需求。

有业内人向雷峰网透露,光是涂装车间的空调能耗优化,一年就能节省几百万的成本。

自动驾驶更是智能化变革的代名词。前文提及,小鹏今年与阿里云合建的智算中心“扶摇”就是典型。一下将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提速近170倍,核心模型的训练时长从7天,缩短至1小时内。

生产制造与自动驾驶变革只是表象,重新回看“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背后代表的是互联网产业与汽车制造业之间生产模式的博弈,前者想要通过软件升级、数字能力改变汽车制造业原本效率更低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传统造车注入创新的灵魂。

正如合作中,李书福所说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由‘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而支撑智能化转型的是一个能全面覆盖研发、制造、销售的数字化体系。”

如果说吉利的转变是一条明线,代表汽车传统厂商对趋势的坚定判断。那么阿里这边,多年技术及经验的积累,也将汽车智能变革导向了一种必然。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有望达到2800万辆,渗透率达82%。宏观上,汽车产业已转入“智能化”下半场,更具象看,刚刚过去的2022年,量产落地成为自动驾驶主旋律,商业化见真章。

这其间,阿里等IT互联网玩家们需要承担新的责任,也是创造新价值的时刻。

2022年底,张勇发出全员邮件,宣布组织变化,并将新年关键字定为“进”。

怎么个“进”法?

用他的话来说,“2023年最大机遇在于扎根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高度融合”。“数实融合”便是阿里“进”的要诀所在。

回望20世纪初时,美国历经多次产业变革一跃坐上全球汽车产业链头把交椅,中国汽车产业还差临门一脚。

时移世易,一种新的体系正在酝酿,浪潮澎湃中,奋勇前行的玩家们正在将可能变成必然。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