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眼下,汽车智能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以ADAS、智能交互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技术成为车厂日益关注的焦点,相关产品也正成为各类车辆的标准配置,整个市场相继迎来爆发期。
智能交互方面,ICVTank 的数据显示,2018-2025 年期间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 15 %,2025 年整个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1030 亿元。
ADAS方面,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预计到 2025 年,中国乘用车整车中配置ADAS系统的产量的比例接近 80%,其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1758 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前有国际巨头瓜分行业大头,后有国内对手伺机而动,如何在群狼环伺的市场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打造自己的行业壁垒?
凭借以视觉算法为核心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与多家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达成合作,拥有丰富的产品大规模量产经验的MINIEYE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总体来说,相比乘用车,商用车市场对ADAS需求的爆发要来得更早一些。这与国家近年来出台法规强制要求商用车安装部分ADAS功能不无关系。
根据交通部《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2020年9月起,18吨以上载货车需要强制安装LDW(车道偏离预警)和FCW(前向碰撞预警);2021年5月起,12吨以上载货车需要强制安装AEB(自动紧急刹车)。
得益于政策的推动,ADAS的商用车市场空间在近年快速扩张,MINIEYE也从中分得了一杯羹。
去年10月,MINIEYE完成2.7亿元的C轮融资之际,其创始人兼CEO刘国清透露,该年度的MINIEYE商用车装配率明显高于乘用车。当年的MINIEYE已与国内四大商用车厂商中的三家建立了合作联系,到了今年,仅第一季度MINIEYE的出货量就已突破十万套。
不过,尽管有政策红利加持,商用车每年新增不过几百万辆的销量,相比乘用车千万级别的年度增长体量,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面对乘用车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心动的自然不止MINIEYE一家,除了国内一众同行,国外Mobileye、博世、大陆等竞争对手更是早已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面对国内的许多创业公司竞争对手,MINIEYE联合创始人王启程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抓住一个关键词——量产。
在他看来,车厂在选择供应商时往往更看重后者的量产经验,尤其是有国内头部主机厂为其背书的情况下。
“实打实地完成一个量产项目,才是真正最具说服力的东西。”王启程说道。
早在2018年实现前装量产的MINIEYE,目前已经获得了美国通用、江铃福特、上汽、比亚迪、东风、重汽、陕汽、江淮等主机厂的量产定点项目。
去年,其前装量产项目已突破40个,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50%。
除此之外,面对国际竞争对手,MINIEYE也另有制胜之道:深度的差异化服务与国产化。
其一,与产品过于标准化、很难全程配合开发流程的国际供应商相比,MINIEYE可以更加深度地参与车型开发,这是MINIEYE相较国际化竞争对手的优势之一。
具体而言,在与车厂合作的过程中,MINIEYE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在功能、成本控制上的需求,甚至可以根据其产品定位挖掘需求,为其进行功能的定制化开发,赋予主机厂更多的差异化产品。
其二,当前,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动、缺芯潮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内汽车行业的国产化呼声高涨。
而很早就开始布局全国产方案的MINIEYE,恰逢其时。
“MINIEYE的国产方案从芯片到其他零部件,基本上都以国产为主。不管是应对车辆量产之后的断货隐患,还是从响应国产化号召的角度,MINIEYE都很有优势。”王启程说道。
上个月,MINIEYE宣布,其基于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开发的L2+自动驾驶量产项目,获得了某乘用车主机厂的定点。
目前,在乘用车方面, MINIEYE的ADAS产品的前装定点量产客户,包括了比亚迪、江淮、江铃、某新能源车企等多家主机厂。舱内DMS方面,亦获得了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前装量产项目。
王启程表示,尽管现在MINIEYE的销售额仍以商用车为主,乘用车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乘用车对MINIEYE的业务贡献将出现明显增长。
接下来,MINIEYE将持续开拓乘用车市场,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期在今年内进入两到三家头部自主品牌车企的供应商体系中。
具体到产品方面,MINIEYE的L2+级别产品已实现定点,计划明年投入量产。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MINIEYE展出了针对乘用车打造的融合了舱内感知系统、舱外ADAS的全域解决方案。
这种舱内舱外双管齐下的产品战略,是MINIEYE不同于赛道上其他玩家的地方。
对此,王启程指出,MINIEYE之所以会采取这种“内外兼修”的产品战略,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
舱内舱外的技术相通:舱内舱外的解决方案均以摄像头为主传感器、以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石,底层的技术逻辑相通,可以复用;
舱内体验的重要性日渐提升:舱内技术与客户体验息息相关,如果车企想要给车主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舱内交互;
L3以上阶段的自动驾驶必然需要舱内舱外的协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允许驾驶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方向盘、但要保持随时可接管的状态,而这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需求,即系统要如何判断并提醒驾驶员进行接管;
具体来看,MINIEYE的舱外ADAS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道路环境感知技术以及车辆运动状态的分析,对车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控制,实现在高速、主干道等场景下的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车道中心保持辅助以及交通拥堵辅助等L2/L2+自动驾驶功能。
与此同时,MINIEYE还提供从单摄像头到多传感器融合的多种传感器配置方案,以供具有不同功能、成本需求的客户自由选择;
舱内感知方面,则包含了驾驶员感知方案、乘客感知方案、舱内交互与物体感知方案。主要通过检测追踪头部朝向、面部表情、视线方向等人体特征,分析驾驶员及乘客的身份信息、疲劳程度、意图与行为,赋能汽车智能座舱。
但要同时做到以上两套解决方案协同并进,并不简单。
王启程告诉新智驾,传统的舱外其实就是属于汽车电子,而舱内的技术事实上有些偏向互联网,涉及到人机交互、情绪、响应、语音包的整合等等。因此,从属性上而言,舱内舱外是两种不太一样的业务。
“互联网出身的团队可能会更注重舱内,汽车电子出身的会更注重舱外。但MINIEYE是属于视觉算法出身的团队,从数学和算法的角度来讲,MINIEYE舱内舱外的两块业务其实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王启程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产业环境日趋动荡、客户对一体化解决方案日渐依赖,连接外部资源进行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已经成了企业的又一生存之道。
MINIEYE显然深谙这一点,当下已经成功与华为、国际Tier 1、国内芯片厂商、主机厂等众多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了共生共赢的自动驾驶生态圈。
一方面,结合MINIEYE的算法和合作伙伴的芯片优势:
MINIEYE在2019年与赛灵思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满足 L0-L3 级自动驾驶需求的一站式感知解决方案;
其与安霸半导体合作研发的前装多路视觉感知设备A1,去年在国内头部车厂的最新量产车型上实现落地应用;
MINIEYE基于华为MDC 210芯片开发的L2+自动驾驶量产项目,也在近日获得了某乘用车主机厂的定点。
此外,MINIEYE还围绕数据采集与四维图新展开深度合作。由MINIEYE提供感知设备,四维图新负责协调车辆,基于算法和自动化众包采集的方式搜集道路信息,实现双方的数据共享。
四维图新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共同收集的数据提高高精地图的更新频率;MINIEYE则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反哺算法,进一步优化产品和自动驾驶技术。双方在数据层面,实现了真正的合作共赢。
在特斯拉、Waymo等一众行业开拓者的带动下,智能化已经是汽车行业无法阻挡的全球性趋势。无论是以智能驾驶为卖点的新造车势力,还是谋求转型的传统车企,都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往智能化的未来大步迈进。
在法规的推动下,商用车ADAS市场已经率先迎来爆发。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叠加渗透率的扩大,乘用车的ADAS市场也已进入快速渗透期。
根据去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研判结果,到2025年,我国具备L2、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销售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50%。
乘用商用并行、舱内舱外并进的MINIEYE,时机正好,潜力无限。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