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灵魂、思想。
契科夫曾如此说道。
事实上,不仅仅是人。汽车,作为诞生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制品,人们对其关于「美感」的探索也由来已久,其中就包括创新式的外观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产业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汽车造型也变得多样起来,譬如 Mini Cooper、大众甲壳虫等紧凑型小车,譬如凯迪拉克埃尔多拉多、雪佛兰科维特等粗犷张扬的长宽型轿车。
之后的数十年里,关于汽车的设计几乎是以十年为周期不断迭代着:60 年代的船型设计、70 年代的多彩复古风格、80 年代的方盒型设计...而汽车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这期间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如今,新造车的大潮滚滚而来,汽车逐步从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化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智能伙伴,「高颜值」无疑也是其打动人心的一项关键指标,甚至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欲。
在这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国产玩家正承载着人们对其在汽车设计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殷实希望。
在 2021 年的广州车展上,多款颇具创新设计理念的自主品牌新车型也登台亮相。其中就包括小鹏汽车的第四款量产车型 G9 亮相。
根据官方,这款全新中大型纯电动SUV G9 是小鹏汽车继 P7 之后的新旗舰车型,不仅仅肩负了小鹏汽车品牌向上和销量增长的使命,也展现了小鹏汽车迈向国际化的决心。
这也就意味着,G9 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国内用户对高颜值的定义,同样要符合海外市场的审美。
那么,G9 背后有哪些关于设计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或许,小鹏汽车的外造型高级总监张利华会告诉我们答案。
在剖析小鹏汽车的设计理念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好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
著名设计师、作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曾在《为真实世界设计》写道:
设计应与「真实世界」相连接。将设计放置在整个社会远景中,则设计必须有意义,要为人的「需求」而不是「欲求」设计,要为多数人的需求服务,要为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发展服务。
这固然不是人们评判设计好坏的唯一准则,但对于既要美观、环保,又要顾及实用性、功能性,还要保障自身盈利等需求的新造车来说,想要完全平衡好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实属不易。
不过,通过小鹏 G9 的设计,我们或许能够对上述关于「好设计」的认知理解一二。
传统汽车的外观设计,灵感通常都来自于仿生学,譬如龙、老鹰等霸气的动物。而小鹏汽车更希望车辆能够像机器人一样给用户带来高科技的感觉,于是便有了灵感源自《星球大战》等科幻作品的 X Robot Face 概念。小鹏汽车也由此开启了贯穿式日行灯的时代大幕。
可以清晰地看到,G9 的外观延续了 P7/P5 的家族式前脸,包括极具辨识度又充满未来感的 X 光剑车灯。在不少人看来,诸如此类的传承拥有非凡的意义——这是企业增加辨识度、打造设计 IP 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对其选定的设计语言的坚守。
G9 之上, X Robot Face 进一步进化。张利华直言,越要凸显科技感,越要对「光元素」进行更多样、更自如的运用。
譬如,G9 的大灯附近增加了双层共 8 条的日行灯,这不仅呼应了小鹏汽车的 X 车标、增添了几分时尚感,同时也让 SUV 的车身比例看起来更加协调,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高版 P7 ”。而且,G9 的大灯灯语也更丰富,能够通过不同灯光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唤醒等交互功能,赋予了汽车鲜活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G9 与 P5 一样拥有双激光雷达。不同之处在于,G9 所搭载的激光雷达与大灯进行了相对集成的设计,而非像 P5 一样安放在前保险杠两侧。如此一来,既保证了传感器的独立性,也实现了 X Robot Face 的整体性。
类似的隐藏处理也在 5G 天线的处理上有所体现。
以往,汽车天线的造型多为鲨鱼鳍状,用于满足较为简单的导航功能以及收音机的信号接收,但随着人们对车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天线已无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鹏汽车在 G9 这款车上配备了 5G 天线,通信能力大增;同时,他们还将天线集成到了车顶的行李架中,确保了整体的美观性。
无论激光雷达,还是 5G 天线,G9 创新式的隐藏处理让整个车型的外形看起来更加协调、精致。
而且,作为一款真正的全球车,G9 按照中国和欧盟整车双认证标准开发,在整车环保性上也将满足高标准的欧盟 3R 认证,可再利用率 85% 以上,可回收利用率 95% 以上。
上述的传承以及创新,造就了一款全新的 G9。其中很多的创新,小鹏汽车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甚至也没有其他人尝试过。
不过,张利华也强调,包括 G9 在内,小鹏汽车所推出的任何一款新车都不会推翻其过去在设计美学方面的思考和积累,而是在传承中不断进化,进一步让用户能够感知到那些带有科技属性的创新。
对于用户来说,一款车的魅力可以直观地跃于眼前,包括线条、颜色、材质...但人们鲜少知道,这款车的「美」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又是如何从纸面走到台前的。
通常来说,传统汽车的设计周期在四五年,但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以及玩家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一些前沿车企的设计周期正在不断缩短。
张利华告诉新智驾,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新车型从 0 到 1 开始设计,加上后续的 SOP,整体周期大概需要 30 个月。
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团队的审美要极具前瞻性,甚至比消费者提前近 10 年——新车设计需提前数年,在车辆上市后,其生命周期往往又要 6-8 年,而设计师需要保证这款产品在生命周期内「不过时」,挑战性巨大。
正因如此,小鹏汽车非常重视新车的设计阶段,甚至让设计部门深度参与到产品定义之中。
毕竟,任何一辆新车,除了考虑美学、空气动力学,还要在实用性、功能性、生产工艺、生产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上文所提及的 5G 天线。由于没有先例可鉴,G9 就曾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5G 天线和行李架如何结合?大小尺寸怎么匹配?防水问题怎么解决?5G 天线内部器件结构的改变怎么处理?
而设计的本质在于,设计是对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是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视化。
据介绍,包括 G9 在内,新车项目正式立项之前,小鹏汽车内部会有前期的议员,包括对车型、市场定位、以及预期风格作讨论。期间,大家可能会出几十个、上百个方案。而设计团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设计的走向。
张利华认为,大家还是希望让更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也是小鹏汽车和其他车企很大的一个区别。
针对讨论出来的结果,设计团队会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以及整车 1:1 的模型供大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审。除了参与产品定义的同事,评审的人员还包括公司高层以及公司内部与汽车研发不太相关的其他同事,比如销售、行政等。同时,团队也会邀请来自公司外部的用户进行评审,听取不同的声音。
在张利华看来,如此多维度的评审非常有必要。因为设计不只关乎数据,更关乎感觉。而用户恰恰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感觉。
“有时候,用户表达的东西和他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一回事。”他向新智驾解释道,“当人们只见过诺基亚的时候,他很难说出想要一台 iPhone;当他见到 iPhone 时会觉得这就是他要的手机。”
换言之,也只有通过不同视角的用户对模型产生的直观印象,才能够印证设计团队是否走在原本预期的正确的方向。譬如,P7 身为轿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潮酷、个性;而 G9 作为家用 SUV,更多的是霸气、高级,给人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无论是 P7/P5 也好,G3/G9 也罢,小鹏汽车深谙,要想在如今的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俘获了年轻人的心。而年轻人势必更懂年轻人。
整体而言,小鹏汽车设计团队的平均年龄并不大,这算得上是一大优势——团队没有由海量数据堆积而成的思维定式,也没有传统汽车品牌的历史包袱,更容易推翻行业内固有的套路,探索出具有开创性的设计理念。
同时,这个团队在汽车领域又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国际化视角——以张利华为例,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在广汽研究院概念与造型中心就职,任前瞻设计科室长,深度参与了广汽 GA6、广汽 GA8、广汽 GS8、广汽 wistar 无人驾驶概念车项目的设计;目前,整个设计团队的规模近 100 人,这之中还有不少来自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外籍设计师。
作为小鹏汽车设计团队的元老级人物,张利华着眼于今天的成绩,再回忆起过去 6 年的过往,十分感慨。
几年前,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DAVID 1.0”问世,但由于设计团队以及公司高层认为其产品力未达到预期,这款车最终没有走向市场,外界对其也不熟知。
张利华向新智驾透露,“当时外界都说我们「PPT 造车」,但我们至少证明了自己真的有能力造车。”
重振旗鼓之后,小鹏汽车推出了 G3,包揽了国内外的多项大奖,名声大噪。
而 P7 ,首次带来了 X Robot Face 等新潮的设计元素,直接拉升了小鹏汽车的品牌调性,使其一跃成为「国潮」代名词,甚至推动了其他车企在同价区间推出类似车型,引领了市场发展。
P5 则传承了 X Robot Face,这一创新设计也逐渐成为家族式设计语言的一部分。此外,P5 还带来了激光雷达等前沿的传感器以及第三空间的智能体验。
一款接一款量产新车,一次又一次地探索、突破,再打破偏见。
如今的 G9 是小鹏汽车品牌焕新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尽管延续了与 P7/P5 相似的前脸设计,但张利华表示,小鹏汽车的家族式语言犹如车辆的「形」,并未完全固化,探索会一直继续下去;而对极简设计的追求、对科技显性化的坚持,是永远不变的「魂」。
正如小鹏汽车的新 Logo,四个角一改此前的圆润,变得更加锋锐,似乎正在突破边界、向黑暗中延伸不断延伸,但整体并未脱离「X」字母之形、探索者(explorer)之意。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基于 G9 的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设计美学就会逐渐成为中国汽车登上世界舞台的名片。
而在 G9 之后,小鹏汽车或许还会通过更多新的设计探索,来帮助市场解锁对「美」的认知。
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