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辆辆自动驾驶车精准地在路边指定位置停下,待乘客上车坐好后,在保证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前提下,将乘客顺利地送达目的地。
这是今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外的景象,也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动态应用的体现。
作为仅有的三家参与方之一,小马智行(Pony.ai)一共出动了 12 台最新一代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为参会嘉宾、观众提供不间断的接驳服务。
更重要的是,不久后,上海的市民朋友就能够在嘉定区主要城区路段体验小马智行的服务。预约自动驾驶车辆的方式也很简单:
下载 PonyPilot+ APP、就近选择站点、耐心等待车辆到来。
至此,小马智行的足迹已经遍布国内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以及美国加州的多个城市。同时,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卡车商业运营细节也得到了披露。
或许,小马智行正在下一盘大棋。
对于小马智行而言,2021 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从 2018 年开始,小马智行就在广州南沙中心区 200 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展开了常态化服务。
2 年多过去,小马智行的技术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并且已在广州南沙设立了超过 200 多个接驳站点,基本上覆盖了广大乘客的打车需求。
2 个月前,小马智行扩大了面向公众的运营规模,驶上了北京亦庄的公开道路,运营时间为早 8:30 - 晚 22:30。加上此前政策先行区的开设,从亦庄到大兴机场之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接驳也有望实现。
再到如今的上海嘉定,小马智行已经集齐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
据新智驾了解,由于前来体验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乘客数量与日俱增,公司内部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团队来负责接待。
在太平洋彼岸,小马智行的常态化运营布局也早已开始。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表示,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 2019 年 10 月于加州完全面向公众开放,时间上早于 Waymo。
出于安全至上的考虑,小马智行现阶段还保留了安全员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截至目前,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车已经行驶了超过 600 万公里,完成全球订单超过 29.5 万个。
小马智行的成绩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截至今年 2 月,小马智行获得的总融资金额已经超过 11 亿美元。而 2 月初宣布获得的 1 亿美元 C+ 轮融资,距离上次宣布的 C 轮融资仅隔 3 个月。
在去年 11月 2.67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过后,小马智行估值超过了 53 亿美元,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主要投资方包括丰田汽车公司,安大略教师养老金计划,红杉资本和 IDG 资本等。
当然了,扩大面向公众的开放运营就意味着要有更坚实的技术、更充足的车辆来支撑用户的需求,小马智行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打法。
通过多点落地的方式,小马智行已经积累了足够多元的数据来喂养自动驾驶系统,强化系统处理长尾场景的能力。
比如上海的道路连接会更加老式一些;广州道路上摩托车很常见;北京的大路口较多;美国则很少有中国特色的洒水车出现。各个地方行人的数量、车辆之间保持距离的密度都会不同。
就像人类司机一样,开过越多越复杂的、完全不同交通环境的城市道路,就能越快地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将来在新的城市能开得更好。
小马智行曾透露,他们仅去年一年就对软件系统迭代了 8000 多次;硬件系统也有了全新的升级。
具体来看就是小马智行最新一代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PonyAlpha X。
可以将其独特之处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
系统感知无盲区
通过 4 个激光雷达、4 个毫米波雷达、7 个摄像头,以及 2 个 GNSS 天线模组,PonyAlpha X 系统能够实现 360 度无盲区感知。
而且,这一代系统对于长尾场景、复杂场景的处理也更优。
比如新增了一个红绿灯识别摄像头,来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更精准地识别信号灯状态。
这些改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乘客带来更舒适安全的体验。
标准化生产
当然了,一个自动驾驶系统是否有能力为公众提供服务,并不能单纯凭借传感器数量的多少来判定——它还得通过各种各样的「历练」才行。
整个系统从设计、开发、生产、到测试验证都参照车规级标准。
其中的质检项目多达 200 项,涉及功能测试、环境测试和压力测试,例如振动、高低温、防水、噪声、实际道路测试等。
为了让每个系统的软硬件配置都做到规范统一、向产品化迈进,小马智行打造了一条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标准化产线。
在此之前,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上车」基本上都是基于纯手工打造。
有了这条产线,PonyAlpha X 的装载速度相比上一代快了 6 倍——这也是搭载这一系统的 Robotaxi 能够快速下线并投入规模化运营的前提之一。
目前,搭载批量下线的 PonyAlpha X 系统车型均为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 RX450h 车型,也是北上广三地投入扩大规模的公开运营服务的车辆。
如此一来,技术实力和车队规模就都有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与小马智行合作的激光雷达企业 Luminar 生产的高性能长距激光雷达 Iris 也在本次大会期间对外亮相。小马智行计划于 2023 年规模化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系统,届时该系统将采用 Iris 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卡车驶入快车道
除了技术以及落地的进展,小马智行也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对外披露了自动驾驶卡车(小马智卡)的更多细节。
传感器配置方面,小马智卡包括 2 个激光雷达,以及 3 毫米波雷达、4 高精度摄像头,同样能够实现 360 度的无死角感知。
其中长距离摄像头的可视距离为 300 米,能够更好地检测高速道路上的前方路况;后向摄像头能够帮助车辆在高速场景下更安全地变道。
商业化运营方面,小马智卡目前已开展 200 多天的道路测试,获得了 2 家商业化运营伙伴的认可;具体完成了约 13,650 吨货运运输,商业运营里程达 37,466 公里。
据官方介绍,公司已在京通过专家评审,未来将有机会在大兴机场高速、京台高速、京津高速等路段见到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卡车路测。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
去年 11 月,小马智行宣布与中国一汽达成合作,并在随后的 12 月获得了由广州市颁发的首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获准开展公开道路测试——这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颁布的第一张自动驾驶卡车牌照。
此前,小马智行曾透露过关于卡车业务的商业化时间表:
2019-2021,与头部物流方展开试点运营,载体为改装车辆(非车规级,非冗余平台);
2021-2023,与头部物流方合作,实现小规模运营,商业模式验证;
2023-2024+,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的仓到仓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载体为量产的高端智能重卡平台(车规级,带冗余)。
一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规模化运营,自动驾驶卡车可能会带来超过 40% 的成本下降。
不难看出,随着北上广三地的扩大规模运营,小马智行的商业化落地版图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不同场景的数据也会其技术迭代进行反哺——这是一个正向加速的循环。
在干线物流领域的探索,则为其多添了几分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
从今年 2 月到眼下的 7 月,从融资、到技术、再到落地,小马智行密集地向业界释放了重要信号,自动驾驶下半场或许真的已经拉开帷幕。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