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这句被朴树用来唱叹人生的歌词还描画了另一群人的日常。这群人,就是地图采集员。
现代人深知地图带来的便利。除了基础的定位导航服务,丰富的POI信息、车道线信息、道路指示信息等赋予了地图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其中包括且不仅包括出行参考、精准导航、驾驶安全预警等等。此外,随自动驾驶时代的迫近,带有更高坐标精度及更细致道路信息的高精度地图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并已经被各大图商和车企争相布局。
这些数据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目前的测绘和传感器技术,积跬步采集得来。承担这项工作的,正是地图采集员。此前朋友圈一篇有关“百万年薪采集员”的文章被热传,为这一群体蒙上更多神秘感。
做一名地图采集员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图又是如何诞生的?3月21日,雷锋网跟随百度地图采集团队深入张家口古城区,亲历地图采集全过程,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采集车内亲历地图数据获取全过程
此次赴张家口古城,雷锋网乘坐装配全景相机、GNSS定位系统+IMU惯导的长安汽车亲历了地图采集全程,也体验了采集员的真实工作场景。
百度地图的采集车采用“单人单车”的采集模式,配备声控操作和图像自动拼接处理,使数据处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动化,也使采集具备了单人操作的前提。车内的副驾驶位置,放置着一台装有百度地图数据采集系统的笔记本电脑。经过简单的调试,采集车正式出发。
上图是雷锋网实拍的地图采集系统操作界面。此次采集车的驾驶员,即百度地图北京数据基地采集团队主管王冰告诉雷锋网,为了满足拍摄质量,采集员会根据天气和光照等条件,设置相机的白平衡,其他参数将由系统自动处理。系统设置完成后,位于车顶的三个高清摄像头将在固定间距拍摄照片,每次拍摄的三张图片将由系统自动进行全景拼接。
*系统实时调出的全景拼接图片
王冰介绍说,相机拍摄的距离间隔由不同路段场景而定,繁华路段每隔5-6米拍摄一次,而高速路段大约15米拍摄一次。每次拍摄,系统会根据GNSS和惯导定位在底图上标注拍摄点,这也是王冰口中的系统“打点”,这种操作能够方便地图内业人员的后期数据标注和处理。
这些拍摄到的全景图像,不但收集了道路的街景信息,还将POI、车道线和路牌等道路数据一并采集,而百度地图内业团队,将利用“影像深度学习技术、全景图像自动识别以及多源数据自动差分”三大技术,实现这些全景图像的自动化POI提取、电子眼识别和高精地图数据处理等应用。百度官方给出的数据称,其在交通标志、车道线、信号灯等上百种目标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超过90%。
雷锋网发现,类似的智能化操作还也体现在外业采集的过程中。例如在通过一段桥梁时,采集员在桥梁的起始位置分别对系统发布了“桥梁”二字指令,系统则通过语音识别自动将这段道路标注了“桥梁”的特征,方便内业人员的数据处理。王冰告诉雷锋网,这种操作他们称之为“mark点”,相关的mark点还包括:隧道、掉头、高架、山路、铁路道口,等等。
据雷锋网了解,此次采集体验并未涉及配备激光雷达传感器的高精度地图数据采集。在提到该问题时,王冰向雷锋网透露,高精度地图数据采集归百度旗下L3事业部,也就是整合后的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负责。目前该事业部没有独立的采集团队,故高精度数据采集也由王冰所在的外业采集团队负责。
在问及采集进度时,王冰介绍说,百度高精度地图采集于去年启动,今年百度将大规模投入高精度数据采集工作,投放车辆达20台。
百度地图的测绘之眼
随着地图数据覆盖面的深度和广度纵深,单纯的采集车已经无法满足全部的采集场景。这催生了包括骑行采集车、无人机、采集背包等更多元的采集设备诞生。百度地图北京基地外业负责人史开贵告诉雷锋网,不同采集设备都有特定的测绘场景,如骑行采集车用于狭窄道路的复杂POI获取,采集背包则在登山、景区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看看百度地图此次展示的数据采集阵容。
1.采集车
采集车是百度地图的最主要的地图采集设备,也是雷锋网此次外业地图采集体验的重点。去年7月,百度地图采集车队和内业数据处理中心首次在顺德对媒体开放。彼时百度与长安汽车合作达成,长安方面为百度地图外采贡献了三款共计80辆采集车,加之百度地图之前的采集车队,数量已达到250辆。
这些采集车,配备全景相机、GNSS定位系统+IMU惯导,部分配备激光雷达系统,可用于基础数据、POI数据、路牌、交通灯等道路数据的信息采集。目前,所有采集车均可完成SD MAP(标准地图)和ADA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地图数据采集,部分配备激光雷达的采集车能够满足高精度地图(HD MAP)的绘制需求。
据王冰介绍,采集车的采集效率从每日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例如在普通公路每日可采集100多公里数据,而高速公路则能达到300-400公里甚至更多。
2.骑行采集车
骑行采集车是专用于胡同小巷等狭窄路段的地图采集设备。骑行采集车身材娇小,但成本不低,车架前方配备两台运动摄像头(前方和后方)、Wi-Fi模块以及GNSS+惯导设备,采集原理与采集车类似。采集系统安装于手机上,便于采集员随时监控。
*采集设备近景
骑行采集车适用于小巷两侧POI信息的连续、单张图片拍摄场景,每条小巷需要骑行者往返一次。史开贵告诉雷锋网,骑行采集车每日的采集效率最多能达到50公里。
3.全景采集背包
全景采集背包专用于步采场景,它在许多特殊的场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景区、登山、步行街等。
与汽车采集装备类似,全景采集背包设备顶端配置GNSS+惯导以及三个高清摄像头,每个拍摄角度达180度,便于系统实现实时全景拼接。采集员在安装采集系统的手持pad设备上,可以实时查看全景图像的拍摄效果。
全景采集背包的操作人员告诉雷锋网,由于采集行走过程中不断上下颠簸,后期结合定位数据和纠偏算法实现平缓的全景拼接,是该类采集技术的主要难度所在。
采集员亲述:早5点起床,最远日行800公里
上文提到的地图采集车驾驶员、北京数据基地采集主管王冰,是87年生的石家庄人。他于2013年入行,当时在上海一家全景街道数据采集公司任职,而后,该公司被百度收购,他也于2015年来到北京工作。
初次会面时,雷锋网在众多工作人员中一眼识出了他的采集员身份,黝黑的皮肤“出卖”了他,日复一日的日晒外业给他的脸上留下了云游的痕迹。
*北京数据基地采集主管王冰
“太阳出来早的地方,早上5点就出来工作,最远的一次一天跑了800公里”,王冰如是说,但他并不觉得工作有多辛苦——“我们很自由”。
王冰告诉雷锋网,百度地图的更新频率根据不同地域有所区分。北上广深等地一年平均更新3-4次,三四线城市一年可能只有一次,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是两年一次,这样的工作属性给了他们巡游四方的机会。而这,也成为最为他们乐道的工作收获之一。
另一位采集员谢昌平给雷锋网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沙漠中做数据采集,晚上在旷野的沙漠中以地为席睡觉,而后当地人提醒他附近有狼,他赶忙跑回车中休息。而史开贵则曾在西藏借宿当地人家,向村民讨要饭食,抑或是借宿僧庙,凌晨被强迫起来诵经念佛……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百度地图方面介绍,其数据采集不局限于城市,珠峰、沙漠、戈壁、雪山都有百度地图外采团队的足迹,目前,百度地图在全球已经拥有1.4亿的POI,道路覆盖总里程超过670万公里。
采集员也有自己的KPI,王冰告诉雷锋网,不只是采集的里程,采集的图像质量、数据覆盖度质量以及mark点的准确率等等,都会成为他们绩效考核的标准。除此之外,诸如采集车遭遇交通事故等纠纷处理、采集过程中与相关场所的沟通协调,也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环。被冠以高薪名头的采集员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但经过雷锋网的简单调查发现,采集员们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中等偏上。“有的走遍世界,有的找到真爱”,他们提到这个的时候脸上的笑容轻松自然。
整场采访中,王冰对雷锋网的提问知无不言。质朴写在他的言语中,也成为他选择采集员这份简单又不那么简单的工作的原因之一。在被问到这份工作最大的缺点时,王冰对雷锋网说,“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和家人在一起”。
朋友圈帮助王冰记录了家人的点滴,“儿子开学第三天”“今天放假,下雨带小哥出来逛逛”,还有儿子获得学校《模范学生》证书后的照片,以及一句鼓励的话——“小伙儿,加油吧!”……
这句话说给儿子,也可以说给包括王冰在内的采集员兄弟这些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用手脚丈量了世界,也活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