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2日,从发改委网站得到消息,奇瑞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获批。
在继北汽新能源、五龙电动旗下长江EV以及长城华冠旗下的前途汽车之后,奇瑞新能源公司拿下了国内第四张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国家工信部于今年8月12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要获得一张生产资质变得格外困难。当时曾一度有传闻称全国一共只有10个准入名额,后经发改委工作人员辟谣称并未规定名额上限。
意见稿中一共包含了17项准入条件,从技术、资金到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有8项“否决条件”,申请的企业只要超过两项的“否决条款”未达标,就会被认定为不符合“准入条件”。
这8项“否决条款”主要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制造技术,包括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和测试能力,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线),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以及产品的安全保障机制等。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整车控制系统”,由于该系统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也需要多年的技术积累,因此没有集团背景的中小型企业和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一般都无法承受。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生产许可”只能在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汽车集团产生,例如奇瑞、长安、吉利、江淮等等,而奇瑞可能是其中最渴望的一家。
据公开资料,2010年5月,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公司成立以来,奇瑞新能源公司相继推出了QQ3EV、M1EV、eQ等多款纯电动车型,累计销量超过5万辆。在2015年,奇瑞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达到了14000多辆,位居行业前三位。
然而,发展势头良好的奇瑞新能源也许是奇瑞汽车旗下为数不多的能够挣钱的部门之一了。业内分析指出,奇瑞之前在传统动力汽车领域已经连续10年亏损,直到2014年才终于扭亏。目前正在进行多元化的扩张和转型,其投资的副业包括了房地产、矿山、农机以及船舶制造。
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曾希望出售奇瑞新能源公司来填补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但是由于奇瑞新能源公司迟迟未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因此在7月份被本来的买主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了此项收购。
此次奇瑞新能源公司终于获得了这张宝贵的准入资质,这对于奇瑞公司来说可谓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一方面,凭借这张行业稀缺的生产资质,奇瑞新能源此后不但能顺利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而且还能卖出一个比之前更好的价钱,为集团获取宝贵的资金补充。另一方面,即使不出售,奇瑞新能源也能借着这股东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为集团的累累债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传统动力汽车厂商纷纷进入了新能源领域,他们要么是希望将新能源业务逐步培育成与传统业务比肩的关键部门,要么是规划着未来将新能源业务单独融资上市,把新能源业务放在集团之外成立新的公司独立运营,这几乎成为了摆在传统车企面前的必须要选择的一条出路。但是,在国家政策对新能源准入的高门槛限制之下,未来想要在新能源方面有所建树的车企们可能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关阅读:
奇瑞和北汽新能源:与百度合作紧跟无人驾驶潮流 | 百度世界大会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