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易建成 | 2016-08-16 21:45 | 专题:CCF-GAIR |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 |
思岚科技 CEO 陈士凯
思岚科技成立于 2013 年,其前身 RoboPeak 早在 2009 年就已经组建,当时是一支在业余时间进行研发的技术研发型团队。2010 年,RoboPeak 开始研究激光雷达传感器,团队希望开发能够「移动」的机器人。
8 月 13 日下午,思岚科技创始人兼 CEO 陈士凯出席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雷锋网承办的 CCF-GAIR 峰会。在会场,他向我们描述了机器人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光明前景:
「比如家务活,照顾老人和小孩的看护工以及接收快递,这些事情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帮忙解决,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便捷。我们在一开始就畅想未来人类生活,怎么让机器人生活在人类当中,一方面承担自己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与人类非常融洽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一直致力于尝试探索的。」
其中在这光明前景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解决——成本问题。陈士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多年从事机器人核心的 SLAM 定位导航系统和低成本激光雷达的研发。
随着家用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成为行业刚需。在业内,自主定位导航被认为是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当时不管学术界还是工业界,解决这一难题都依赖于激光雷达,但市面上鲜有合适的产品让机器人实现自由行走,因为激光雷达价格高昂。
在媒体专访上,陈士凯表示,在团队成立之初就选定激光雷达作为研究目标,并将切入点放在实现激光雷达低成本化上,因为这是当时整个团队的兴趣点所在。除此之外,他们要解决的难题还有机器人的导航定位,攻克这一难题后就能「让机器人自由行走」。
「如果要让机器人会动,就得让它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时来说,激光雷达已经是很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价格比较高,不适合民用,团队必须要把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陈士凯告诉我们。
为此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在三角测距技术的基础上,配合计算机视觉技术,用微型摄像头采集图像,并根据其特性来测算记录。同时优化算法,降低对处理器的要求。按照陈士凯给我们的解释,就是通过光学的几何特性,使用计算机视觉方式来求出距离,这种方式好处是只需要传统的摄像头的成像设备,因此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如果要让机器人实现自主行走,只有「眼睛」(激光雷达)是不够的。陈士凯说,机器人的自主行走,技术核心涉及到室内自主建图和路径规划。「这就相当于为机器人安装一个控制行动的小脑。」而模块化的芯片 SLAMWARE 则扮演着这一角色。
目前思岚科技共有 3 大产品线:
低成本高性能激光雷达 RPLIDAR
这是思岚科技主打的产品之一,是一款在 6 米半径内 360 度自主旋转进行扫描测距的传感器。
自主定位导航模块 SLAMWARE
它是一种单模块化的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系统,集成了基于激光雷达的同步定位与建图及配套的路径规划功能。
商业机器人平台 ZEUS
ZEUS 主要将自主开发的传感器、自主定位导航技术等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机器人商用平台。它可搭载不同应用,并在任何商用环境中开展工作,无需外部环境调整及人为编程设置,目前主要用于商场、银行、医院、或办公场所。
2014 年思岚科技第一代激光雷达 RPLIDAR A1 推向市场,产品售价仅数百元。据公开资料,到目前为止思岚科技已经累计企业客户达上千家。不过当天他并没有向我们透露产品销量,只是表示每年给研究机构、开发者的销量是近万台。
经过五六年的探索,这家创业公司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且在去年年底拿到了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在解决激光雷达的成本问题后,陈士凯表示团队未来会专注解决「如何让机器人更智能地移动」——专门做机器人「小脑」。
他说,团队接下来会将精力放在「小脑」研发上。按照他的设想,将产品变成标准化的模块,并且制定出非常利于外界使用的扩展和接口。只有这样,在机器人有了「眼睛」之后,才可以更加智能、自主的移动。
在交流的最后,陈士凯表示会依然看好机器人行业,他坚信未来导航定位一定会成为机器人的标配。在技术突破上,激光雷达会变得更加小巧。他还表示未来传感器之间是融合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未来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原先单一传感器做不到的效果。」陈说道。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