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本文作者: 柏蓉 | 2016-01-12 11:57 |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摘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Navdy宣传的显示效果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国内后装HUD团队是如何活过2015年。对于这个疑问,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很突兀。2015年并不是后装HUD设备的洗牌之年,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禁止政策颁布。相反,2015年正是起步之年,从下半年开始,国内大多数后装HUD设备问世。比如车萝卜、哈德、CarPro、Carplus、HUDPLAY、Halo……
既然没有灭亡,何来的“活过"?显然,这是一个颇为曲折的故事。
先锋SPX-HUD100
早在2013年10月,日本电子厂商先锋曾推出一款名为SPX-HUD100的后装HUD设备,售价3200元。因为体验不佳,比如寒碜的显示效果、无法连接OBD等,最后也销售惨淡。国内的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更是显示产品下架。
后来在2014年8月份的时候,被誉为国内后装HUD设备鼻祖的Navdy登陆众筹,获得240万美金支持,同年11月拿到650万美金天使轮。2015年4月份又拿到2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究其原因,除了炫酷吊炸天的HUD显示功能,还有更多智能好玩的手势控制、语音识别等交互方式。大多数看到的人都不禁惊喜万分,心想:“这难道不是我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看到的高科技吗?”由此,Navdy营造的科技炫技风引爆全民对HUD的关注热潮。然而,狂热的支持者到现在都没有收到产品……(跳票一年多,也是罕见)
在这段窗口时期,国内一些团队比如方正科技、路畅以及好帮手等,推出一种从主机反射到挡风玻璃的“HUD”。这类产品价格便宜(方正HUD售价588元,上图),但体验比较糟糕,交互也比较单一。销量也还算不错。据业内人表示,这类产品销量每年是7-8万台。不过,本文并不把这类产品纳入讨论范围。
在另一方面,国内的后装HUD设备厂商经过半年的酝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arplus并到HUDPLAY团队中;HUDPLAY通过众筹获得2000多台订单,目前正在量产发货;车萝卜从推出后装HUD设备到打造车载机器人再到现在向多方向发展,包括“向其他团队授权基于后装设备的人车交互方案”;CarPro刚完成了众筹获得1006台订单;Halo的工程机还在优化中;至于哈德,说是要在去年11月众筹2代机,但到现在都没消息,据说产品有些问题。
当然,这个行业的发展还在持续,不断涌出新的团队,比如把成像距离做到4米的90后团队炽云科技的产品黑侠。相比于去年6月深圳有十几家做HUD,据CarPro的CEO侍强的不完全统计,深圳目前有三十多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只有车萝卜后装HUD设备正在电商平台销售,价格为2599元。虽然销量并不如其他车载设备多,但对待新硬件,我们应该像车萝卜CEO马斌斌所说的那样,不应该用销量来衡量。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开始,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迎来后装HUD设备的爆发……换一句话说,产品难产的重要原因是技术门槛高。
就目前的后装HUD设备来说,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为以Navdy为代表的DLP投影方案,除了CarPro的绝大多数厂商都采用这种方案,另外一种是以CarPro为代表的TFT光学成像方案。这两种方案都有各自的利弊。
相对来说,TFT光学成像方案比较成熟,能带来清晰显示效果,不过也带来高温问题。对此,CarPro的CEO侍强不太愿意具体说明,只回复“我们做了辐射、传导、对流三重散热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做到80度环境可以正常工作。”
至于DLP投影方案,有一个天生的显示和温度缺点。德州仪器TI为投影产品研发DLP芯片,但现在却使用在显示产品中,这种逻辑有些别扭。这样的方案也受到TFT派的诟病。其中之一的观点是,显示和投影是两种类别的功能,“(DLP方案)是通过投影机把内容投影到微型显示板上,然后再把显示板的内容发射到成像镜片上被人看到,所以它是投影+反射”,Actisafety 产品HUD总设计师覃名健说。
对此,DLP方案的观点是,TFT方案虽然成熟,但成本无法降低、体积也不会做大、散热问题也难以解决,已经是一个定型问题。但DLP方案未来还有更多空间值得期待。“量起来了,TI不会袖手旁观,肯定会做一些改进,DLP还可以变得更好”,Halo联合创始人梁宇涵继续说,“目前是我们这些创业公司在教育市场,但巨头一定会进来的,就像比亚迪就立项了。”
除了硬件上的问题,在人机交互系统即软件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无论是不成熟的手势控制,还是要在嘈杂的车内环境中进行语音控制,这一切都不容易。由此,马斌斌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该团队将会把自己的研发的车机交互系统(包括语音操作)授权给其他车载设备厂商,并基于这个系统建立一个全新的汽车平台,获得用户信息……
事实上,除了以上这些,后装HUD设备还有其他问题,比如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摆放位置,悬挂于头顶还是放置仪表台?设备的大小尺寸如何与不同型号的车进行匹配?诚然,这些都是整个后装HUD设备行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纵使后装HUD设备有诸多问题,但也能体现这个行业的门槛,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山寨成风的风险。不过,记者却发现他们对目前的产品形态并不认同。
那些创业团队异口同声告诉记者,他们所认同的HUD是安装宝马车上的形态:整个挡风玻璃都可以作为显示屏,而不是这种还需要切换视觉焦点的产品。除此之外,在他们的认知内,HUD被定义为“安全驾驶辅助产品”,承担主动安全的功能。虽然并不认同后装HUD设备的形态但还是埋头苦干,这当中的原因总结起来有4点:
1.HUD有市场潜力,而整车厂的动作太慢+旧款汽车保有量巨大;
2.希望通过相对容易进入的后装市场切入汽车前装,并与整车厂展开合作;
3.截至目前,这种形态的HUD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4.市场行为:“现在的后视镜很火,但是过段时间后视镜和行车记录仪的团队就会来做HUD,人们总会买点电子产品放在车内。这时候就会轮到HUD,现在我们要把软件基础打好,有一个用户算一个用户”;
此外,资本的推动也成为这类后装HUD设备“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车萝卜——语音方案供应商思必驰投资
哈德——暂不清楚
CarPro——易车网李斌
Carplus——汽车之家总裁李想
HUDPLAY——京东入股5%
Halo——两家A股上市公司(不愿意透露)逾千万元天使投资
黑侠——PreAngel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产品问题多导致落地慢,但在资本的催促下,创业团队们还是咬紧牙关力争上游。凭借这口气,国内的HUD厂商渡过了2015年。不如,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业界对产品形态的“不认同”开始。如果把这种“不认同”的态度视为行业的困惑,那么,他们就是在这种困惑中挣扎过了2015,这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每个人都认为通过前装才能真正实现与整车系统完美结合,而目前的HUD盒子不过是“过眼云烟”。带着这样的认知,这些创业团队必须要把精力花在解决盒子的高温、显示、内容以及交互方面。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知行不一的背景下探索HUD的道路。当然,相信不少团队的目标是前装市场,就像侍强说的,和整车厂合作才最终的目标。但终究会是怎样的HUD,有人是这样说的:
“HUD重点在显示,如有更好的显示,无边框、大视角、增强现实才是方向。而现在能让司机提高安全的HUD没有研发出来!”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