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标被认为是城市的精神反映。
传播学者贝拉·迪克斯在其著作《被展示的文化》中提出:地标是一种空间符号,构成城市主体可亲身互动的空间结构。
作为一种“可解释的公共视觉修辞文本”,地标的造型结构、身高比例、建设规模、地理位置、承建单位等“视觉符号”,在撑起城市牌面的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人文、科技、建筑等文化内涵。
如果要给地标装上好看的皮囊,这或许并不困难,历史悠久的建筑学早已将这些东西吃透。
难点在于如何给地标注入时代元素,赋予其内涵、文明其精神,使之能够代表城市的文化精魄,一如提起解放碑就能感知历史的厚重;说到华润春笋便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
在诸多地标中,智慧之门并不是最知名的那个,但在科技感、智能化等现代元素上,却不弱于其他闻名遐迩的建筑。
在杭州滨江区,除了大众所熟悉的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企业之外,曾以安防起家的国内三大巨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皆坐落于此。
这里既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小镇,也有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物联网小镇,“互联网”+“物联网”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两极。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高新技术区,尚且没有一个出圈的地标。
“滨江并不缺乏高楼,但真正能让大众记住名字的几乎没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给高楼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譬如深圳平安大厦、北京中国尊,既有内涵又不乏诗意,易于传播。
“在取名的时候,一方面考虑到园区特色,一方面注入时代元素,并且要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们最终采用了‘智慧之门’这个名字。”
云知声创新事业部总裁陈吉胜告诉雷峰网,智慧之门位于杭州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区内,定位为城市入口的地标建筑。智慧,即代表着物联网最大的特点之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具体到智慧之门,实际上是人工智能与地产行业的一次“联姻”。
房地产进入白银时期已是业内共识,从传统的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地产公司们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科技转型是新趋势,物业则是新战场。
云知声创新事业部总裁陈吉胜表示,白银时代,地产公司此前粗犷拿地建房卖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物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成为新业态。
在这条道路上,企业们有的向左“搞自研”,如华润万象、龙湖地产;有的向右“搞联合”,如恒大、中海、万科、绿城等。
“地产公司与AI公司可通过协作来实现优势互补。”陈吉胜告诉雷峰网,智慧之门是世茂集团与云知声的合作项目之一,其内部的智能化建设由云知声和世茂物联(世茂集团子公司)负责,走的是联合路线。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地产公司需要技术赋能,但缺乏技术基因;AI公司有技术但落地场景有限。
因而,智慧之门也被视为云知声“AI+地产”的一次尝试。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了解到,智慧之门主体由AB两座双子塔构成,建筑高度为279.16米,是整个滨江区最高的建筑,旨在利用AI、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园区在管理、服务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区位的办公标杆”。
区位、结构、高度等特征构成了智慧之门的外在,但支撑其真正出圈的,却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内在灵魂。
在《被展示的文化》中,地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具备“现代化商业价值”。
这类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标带来的旅游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周边消费;二是地标本身具备商业功能,除去招商引资之外,还是企业办公的不二之选。
作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的最高建筑,智慧之门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办公场所,因此对智能化、人性化等要求非常高。
“智慧之门最大的亮点是,整个项目共19个子系统实现了统一的数字底座,以保证数据的互联互通,并且所有系统都是定制的。”
陈吉胜表示,传统的地标建筑采取的是分包模式,各类系统由不同的公司主导,甚至软硬件也由不同的公司提供,系统之间存在不兼容、互联互通难的情况,对于管理、服务的效能提升并不多。
例如,某人要参加会议,但时间非常紧迫,从开车入场到寻找车位、搭乘电梯、正式参会,需要把时间缩到最短。
传统的分包模式下,各系统之间不一定兼容,开车入场之后,寻找车位就需要大量时间,遑论其他。
智慧之门则将各系统打通,形成完整的处置闭环:参会者通过人脸识别可快速开车入场,并按照引导直接将车停入固定车位,与此同时,系统自动派梯,实现无缝切入,与会者可快速乘梯参会,并使用语音识别系统建立完整的会议纪要。会后,可通过反向寻车,输入车牌即可快速定位车辆,驾车离场。
“地产公司其实更想要的是整体化解决方案,而非单个子系统的交付。”陈吉胜告诉雷峰网,业主对物业服务的需求非常清晰,但缺少中间环节,即把客户需求和技术之间通过解决方案融合贯通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弱电系统不是新事物,但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地产公司了解的并不多,缺乏整体设计、把控以及技术能力。因而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将所有数据和系统打通,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量。
在陈吉胜看来,建房子好比做手机,智能化应用相当于手机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手机厂商推出来的是软硬一体的、用户拿到以后就能用的终端产品,地产公司推出的写字楼或办公楼,必然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都已搭建完成。
“企业更喜欢拎包入住,而不是自己搞装修。”陈吉胜表示,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既能减少成本,学习曲线也低,对企业的降本增效能带来大幅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看,楼宇的智能化建设周期大约需要1-2年。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一开始将方案固化下来,那么在项目交付时,技术可能并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
所以,地产公司需要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能把技术进行实时更新迭代,确保解决方案能保持不错的效果。这样不论对于甲方还是业主,或是入驻企业的员工,都能带来良好的体验,形成“多赢”局面。
“这也是世茂选择云知声的根本原因,能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
目前,智慧之门包括信息设施、公共安全防范、建筑设备管理三大主系统,三大主系统之上,有统一的AIoT平台做管理支撑,平台上会有针对具体场景的应用软件,便于管理人员日常操作使用。
主系统之下根据不同的场景细分为19个子系统,如会议、视频监控、紧急报警等等,涵盖楼宇的各个角落、各类场景。这些子系统与硬件设备相互兼容融合,成为整个智慧之门的“基础设施”。
注,19个子系统包括:防盗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USP系统、会议系统、VRF空调系统、冷机群控系统、BA系统、电力监测系统、公共照明系统、景观照明系统、泛光照明系统、电梯系统、门禁系统、通行系统、停车系统、安防系统、能源系统、气象站系统、信息发布系统。
除此之外,智慧之门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实现云边端一体化。
云侧,智慧之门的AIoT平台可以根据地产公司的需求,应用到不同的云上,平台集成了云知声自研的AI引擎,以及各类物联协议,确保硬件设备能稳定接入,从而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互联互通。
边侧,云知声提供边缘计算相关产品,通过算力前置、应用备份等方式,保证智慧之门在断网、断电等紧急情况时,保持整套系统的正常运行。
端侧,云知声提供的系统已经与前端设备进行适配,比如摄像头与海康合作,智能音箱由自身提供,一些交互屏幕则由云知声的供应商生产,来保证终端设备与云、边之间的融合。
总的来说,一体化是智慧之门的核心标签,而一体化的背后是设备、协议的标准化、系统化,“三化”共同支撑起智慧之门的整体结构和场景能力。
门的另一侧,岂止于大
目前,智慧之门项目已进入最后交付阶段,不少商户已经拎包入住。
“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到不同商户,为企业的降本增效赋能。”
陈吉胜告诉雷峰网,虽然云知声里面有“声”,但自然语音识别仅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知”显然更能展示云知声作为一家AI公司想要赋能各行各业的愿景。
在传统文化语境里,知的释义为“知道,理解”,同时也通“智”,即智慧。
“以技术理解场景,解决需求,同时场景反哺技术,达到更加智慧的状态,是云知声的目的。”
陈吉胜表示,云知声已经建立起超算平台。
基于此平台,云知声可以快速演进各种AI算法,巩固其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快速拓展在人脸图像、机器翻译方面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涵盖感知(眼睛、耳朵)和认知(大脑)的智慧体系。
在业务方面,云知声分为三大板块:云,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
云服务涵盖PaaS和SaaS,PaaS由AI开放平台和AI芯片应用开发平台构成;SaaS则包括云智云AIoT平台、超算平台等,主要面向开发者和技术人员、合作伙伴等。
智慧物联以云知声的AI技术为核心,落地到家居、园区、交通等不同场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则主要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ASR)、自然语言理解技术(NLU)、临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各个场景,赋能临床诊疗。
“云知声已经是一家全栈硬核AI技术公司,正在逐步拓展业务边界。”陈吉胜透露,智慧之门只是云知声诸多项目中的一个案例。
在智慧物联方面,云知声的解决方案正落地在不同的场景之中。
“物联网是下一个万亿级的蓝海产业。”
陈吉胜认为,以AI为核心的智能物联将成为新的市场机遇。云知声在自研芯片、AI平台、AI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将不断迭代技术和产品,为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作为园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地标对于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华润春笋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平安大厦代表着深圳金融中心,腾讯滨海大厦则象征互联网产业......几乎每一个地标,都带着鲜明的旗帜。
未来,人们提起智慧之门,第一印象会是什么呢?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