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pple Watch Series 7 终于发售了。
刚刚过去的 9 月份,在包括苹果在内的各大厂商的接力式发布会中,Apple Watch Series 7 和它之外的多款智能手表新品,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新战局。
其中,Apple Watch Series 7 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
然而,在智能手表这个与手机颇为不同的赛道上,苹果固然可以凭借 Apple Watch 继续一枝独秀,但却无法再保持类似于 iPhone 那样的产品引领性角色,让其他厂商,尤其是中国智能手表行业的厂商穷追不舍地跟随模仿。
这是一个注定多极化、碎片化的市场,实力强大如苹果,也只是其中的一级。
Apple Watch Series 7 显然并不是一款革命性产品。
从官方发布的消息来看,作为 Apple Watch 自 2014 年 9 月诞生以来的第七代产品,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前代产品 Apple Watch Series 6 的大多数功能和特征,包括传感器等。
不过,相对于 Series 6 在血氧传感器方面带来的惊艳,Apple Watch Series 7 在硬件层面带来的惊喜总体并不算大,甚至有评论称之为乏善可陈。
比如说,它并没有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样,增加新的健康传感器(例如黄汪在发布会后评论中谈到的的血压传感器);它所内置的 S7 芯片与 S6 芯片相比,性能方面没有任何提升;快充功能倒是有了,但续航时间依旧如故。
当然,其实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不乏亮点,尤其是它在屏幕上的重新设计。
具体来看,它在尽量保持表壳本身尺寸的基础上,将边框收窄了 40%,边框仅为 1.4mm,从而让它的屏幕比 Series 6 增大了将近 20%,相比 Series 3 则增大 50% 以上——基于这个特性,Apple Watch 首次实现了全键盘输入,在界面交互上也多了不少便利。
实际上,这个新设计的实现,要比一般用户想象中的难得多。
一名来自知名国产屏幕厂商的资深研究员王锐超告诉雷锋网,Apple Watch Series 7 全新设计的主要难点在于它的屏幕;具体来说,把屏幕边缘做窄是比较难的,它需要留出空间走导线,因此做窄之后会降低良率,从而大大增加成本,量产上的难度很高。
这一点,也可以从郭明錤的此前研究报告中得到印证。他表示,Series 7 的关键卖点是窄边框设计——为了实现这个设计,苹果采用了许多新的生产程序,比如说将独家面板供应商 LGD 的 OLED 产线由 G4.5 改为 G6,面板模组的设计也随之发生改变。
另外一位从事智能手表多年的行业人士刘晓告诉雷锋网,在他看来,Apple Watch Series 7 能够在上代产品基础上把屏幕做大是一件非常牛的事情,因为手表体积本来就很小,所以把边框做窄实现屏幕增大,是需要重新开模具的,这需要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和冒险精神。
他表示,苹果第一次把把边框做窄是第四代产品,当时那代产品看起来非常惊艳,令人心动;这一代的更新之后,实际上观感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是很大的提升——当然也比较难。
刘晓认为,这体现了苹果精益求精的产品创新追求,以及相应的实力。
不过,苹果虽有实力,但 Apple Watch Series 7 还是遭遇了发售延迟的问题,苹果官方在宣布了 399 美元的起售价之后,只是语焉不详地表示 "秋末发售"。
究其背后原因,根据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的说法,因为采用许多新的面板相关生产程序,导致 Apple Watch 新品的面板模组在开始大量生产的前一个阶段遭遇信赖度的问题,主要包括面板闪烁、触控不灵敏等问题。
同时,一位长期关注苹果的产业分析师告诉雷锋网,受到疫情影响,来到中国负责产品监督和测试的苹果美国工程师不得不接受数周隔离,导致苹果的供应链节奏出现问题,为此苹果选择优先全力保障 iPhone 的新品供应,其他产品线的供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Apple Watch 这条线也在其中。
由此,Apple Watch Series 7 在 9 月中旬发而不售,是合理的。
不过,郭明錤也在此前报告中指出,尽管受到多重因素影响,Apple Watch Series 7 的量产延迟并不会太长时间,在其主要组装厂商立讯精密的产线复制之下,这款新品的大量生产时间锁定在 9 月底。
如今伴随着 Apple Watch Series 7 已经发售,则相应供应链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在供应链问题之外,Apple Watch Series 7 ,再次触碰到了苹果在智能手表上的一个重要产品敏感点,即续航问题——当然,续航是所有入局智能手表的玩家都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
但苹果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实在是任性到了极致。
毕竟,从 Apple Watch 这个产品线诞生到现在,苹果在每一款产品(包括在 2020 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SE)的技术规格中所标注的电池续航标准都是“最长可达 18 小时”——这就意味着,Apple Watch 用户基本上每隔一到两天,就需要充一次电。
到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这里,苹果提升了充电速度,但续航标准依旧是雷打不动的 “最长可达 18 小时”。
那么,苹果在 Apple Watch 的续航时间上,为何如此任性?
从事智能手表操作系统项目的好叭科技 CEO 袁潜龙告诉雷锋网,从大量的业界反馈来看,本质上这是由苹果对 Apple Watch 的产品定位所决定的;苹果在智能手表的定位上对 eSim 功能和独立 App Store 等作为一款独立智能产品的属性极为坚持——它们甚至认为,不需要这些功能的用户不是它们的目标客户群体。
也就是说,在苹果的定位中,Apple Watch 的智能设备属性是最为重要的,而续航可以因此而妥协。
尽管如此,Apple Watch 依旧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智能手表——此前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 2021 年 Q2 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数据,苹果以 28% 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名。
对于这个成绩,多名长期使用 Apple Watch 的资深从业者告诉雷锋网,Apple Watch 用户一般是典型的苹果产品用户(且必然是 iPhone 用户),这个群体对苹果的生态圈有严重依赖,而且在已经接纳 Apple Watch 作为一款足够智能的设备的前提下,他们能够接受 Apple Watch 现有的续航能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苹果生态在智能手表这个品类对目标用户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结果。
不过,虽然苹果用户依旧愿意为 Apple Watch 的续航能力买单,但在它之外的广大智能手表市场,续航因素依旧是用户对产品选择的关键考量,也是其他智能手表厂商在智能手表规划上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
长期从事智能手表的行业人士刘晓告诉雷锋网,普遍来看,围绕着续航问题,在当前的智能手表行业形成了三条技术路线:
第一条,Android 手表,类似于 Apple Watch 类似,尤其注重手表的智能化和独立通信设备功能,虽然有相对完善的应用生态,但续航只能停留在一两天左右。
第二条,RTOS 手表,类似于华为 Watch GT 这条线,主打运动,续航可以达到两周以上,但在智能化程度上上相对比较有限,操作系统层面采用比较简单的 LiteOS(或 RTOS)。
第三条,可以说是上述两条产品路线的折中方案,即一方面希望实现手表的智能化属性,但另一方面又内置了长续航模式,希望在上述两条路线中取得平衡的,这种一般采用双系统和双芯片架构,可以进行切换,典型的例子是 OPPO Watch,但实际使用中的续航体验依旧不算非常理想。
刘晓表示,在这三条线中,第一条线 Apple Watch 是一枝独秀,且取得了销量上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苹果教育用户和市场的能力。
不过,在苹果之外,华为也拥有类似的教育市场和用户的能力。刘晓表示,第二条线实际上就是华为 Watch GT 这个产品系列开创的,这个产品线也是华为智能手表起势的重要契机;其实在华为之前,也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智能手表厂商走的是长续航路线,但唯有华为这样的消费电子大厂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实现并验证这个路线的可行性,并且已经产生了跟随者。
但实际上,在华为智能手表体系下,除了 GT 系列,也有主打独立 eSim 和智能属性的数字系列——然而这个系列也不得不采用双芯架构,其目的也是为了兼顾智能属性和长续航。
"只要是非 Apple Watch 手表,续航问题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刘晓表示。
当然,相对于 Apple Watch 在续航问题上的原地踏步,它的整体产品形态已经进行七次迭代并随之发生巨大进化——而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智能手表产品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过,从 Apple Watch Series 7 的情况来看,智能手表仍有很大的产品进化空间。
IDC 中国高级研究经理潘雪菲告诉雷锋网,智能手表市场的发展目前尚未进入到成熟期,未来其发展进化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传感技术、续航和应用生态。
潘雪菲表示,三者之中,传感技术是智能手表发展的基础;通过更准确的传感技术和计算得到的人体更加丰富的生命体征数据,除已经搭载的心率、血氧、ECG 外,还有血压、血糖等功能都将为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和慢病管理上创造更多的空间,也将为应用生态的丰富和发展打下数据基础。
对比来看,在拥有独立 App Store 且续航坚持不变的前提下,未来 Apple Watch 产品进化方向的重点,无疑也是传感技术。
多位行业人士也告诉雷锋网,未来 Apple Watch 能够还增加的健康监测功能包括血压监测、体温监测等,这些功能的增加已经出现在此前的传闻中——实际上,这也是整个智能手表行业在传感技术的进化上共同看好的方向。
不过,相对于行业在传感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一致认知,智能手表行业的应用生态却呈现出巨大的不一致性。
潘雪菲告诉雷锋网,从应用生态的角度,市场上依然有大量且在快速成长周期的主要针对运动场景的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手表”,它们不支持第三方应用。不过,即使是有完整的应用生态的智能手表(如 Apple Watch),其市场依然处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苹果推出的 watchOS 具备独立 App Store,并且应用数量很多,这也是 Apple Watch 的优势所在。
同时,小米、OPPO 等手机厂商则是基于 Google 的 Wear OS 推出定制化应用商店,但应用本身比较匮乏;另外,华为也推出了搭载鸿蒙 OS 的智能手表,搭载了应用商店,并且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
好叭科技 CEO 袁潜龙告诉雷锋网,目前智能手表应用生态呈现出苹果、Google 和华为三足鼎立的局面,苹果、Google 各有其优势;华为鸿蒙 OS 设备虽然目前数量比较小,但是作为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平台,是最有希望成长壮大的——这也是好叭科技作为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所致力于的方向。
另外,袁潜龙表示,好叭科技之所以基于鸿蒙来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志在解决应用生态和续航之间的矛盾,即借助鸿蒙系统多内核、组件化的架构能力,并且针对智能手表属性,通过底层内核和上层系统的优化,使得智能手表在安装运行第三方应用的同时,依旧维持较长的续航时间。
归根结底,续航还是智能手表作为产品的巨大痛点",袁潜龙表示,这也是整个智能手表市场目前难以爆发的关键原因,也正是 Apple Watch 这条线走量规模还不够大的原因。
但从更加长远的时间线来看,多名行业人士认为,智能手表市场还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随着这一品类在应用生态、健康监测以及续航等产品特征上的完善,以及人们对运动健康问题的愈加重视,智能手表最终会在某一天迎来一个爆发点。
当然,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还未有定论——但是,正如袁潜龙所说,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也许苹果在这个领域的产品优势还会保持,但 Apple Watch 不再会像 iPhone 在智能手机行业一样拥有那么强的引领能力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