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I眼下无疑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关注,但实际上不管是投入的资金还是对生活的影响程度AI整体很可能都不如滴滴一家(5月份新闻报道滴滴融了55亿美元)。那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上,到底那些时间窗口已经关闭,又有那些机会窗口正在打开呢?
眼下经常被提到的AI创业公司,视觉上最典型的是商汤、语音上则是声智科技。这类创业公司典型的特征是核心团队即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来自高校、或来自科研机构。
这类创业相对门槛比较高,本来就很难出现200家直播,200家自行车那样的壮观场面,一旦第一波的创业公司把技术同商业做很好的结合,那时间窗口基本上就会关闭。这时候后来者即使技术水平相似也很难做同类的公司。核心原因是三个:
一个是技术会被分为经过产品检验的技术和实验室里的技术,企业用户本身并不愿意扮演小白鼠的角色;
一个技术类B2B企业一旦业务展开先天上就会形成一种商务壁垒,这种壁垒会同时牵涉商业和技术。
一个整个市场容量并不像想的那么大,多样性并不像想的那么强,所以新创的公司会难以建立技术-商业-数据上的反馈,所需时间太长了。
形象点讲,这个时间点不太可能再做一家和商汤类似的偏人脸的计算机视觉公司。
技术创业里内容平台这一方向就更是没给后来人留下任何机会,虽然最终谁是胜利者还没定,但全家福里的卡位基本已经完成。
AI赛道上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偏视觉的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纯粹的技术提供商,偏语音的则几乎都把自己定位为做平台的。而语音交互这个点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些资格的巨头、中小巨头、创业公司全部都在。
巨头里面百度DuerOS打的最为坚决、阿里和腾讯正在跟进,京东、搜狗等其实也在默默的做着自己的平台。传统的科大讯飞、思必驰、云知声等每个都有着自己的平台。这个全家福里面眼下看就缺360了。这些人每家都有特定的优势,但确实没人把牌拿全,最终谁能跑到终点眼下还看不清,但创业做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
总结来看,不管是做纯粹的技术提供商还是做平台提供商,在这个时间点上已经几乎没什么机会了。
如果把以各类App为代表的应用称为软应用,那以各类新硬件为代表的应用则适合被称作硬应用。硬应用下面会是什么样的走势呢?
真思考这问题我们先看下亚马逊这些巨头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9/28这天,你打开亚马逊的官网,你可能会有种错觉:亚马逊是不是不做电商,专门做语音交互相关的硬件了?这一天官网就是上面截图的样子,所有其它商品全部被隐去了。
这非常清晰的透漏了这样两个信息:
第一亚马逊认为硬应用是多品类的,而不是一个Echo就覆盖所有场景(据传智能眼镜也在开发中)。
第二亚马逊认为这事非常重要。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随后而来Google的发布会传达除了类似的两个信息,面对各种硬件新品,大家甚至会有种错觉Google是在全面向苹果转型么?苹果是一家非常另类的公司,只要苹果还在,那不管做什么就一定有两种路线。Google想必也明白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正在变成亚马逊,而现在这两家竞争对手做出了类似的判断。
上面说的硬应用其实几年前曾经大张旗鼓的来过一次,那时候叫智能硬件,也有人叫万物互联。结果最终有点一地鸡毛,大家迅速的忽略了它,智能硬件这词也被打入冷宫。但事实上包括共享自行车、无人便利店都可以看成是是它的延续,这类企业里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企业无疑是大疆,随着AI的到来无人机的角色正在从玩具走出来。
2015,2016,2017年智能硬件无疑是很冷的,如果你说自己是做智能硬件的,估计百分百拿不到融资。这很像陷入低潮的互联网,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很多人以为自己终于看穿了这个不靠谱的行业,但实际上BAT的时代则正在酝酿之中。
那我们未来会确实可能会拥有很多个大疆么?这其实一定的。
这和移动互联网上需要大量App类似,每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最终都会有一个大疆出现,只不过不同领域最终市值的规模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比如做机器人可能最初会比较辛苦,但机器人时代真来的时候一定可以再造一个或者几个大疆,AR/VR自动驾驶等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无疑也都是这个量级,甚至更大。而智能摄像头,儿童手表,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扫地机器人,智能电灯泡等每个都可以撑起自己一片天空,这里面很多领域虽然未必会达大疆那样的估值规模(100亿美元级),但达到10亿美元级则问题不大。
这可以侧面从小米生态链上获得印证,华米、一加这样的企业现在值多少钱?不要忘记每一个成功的小米生态链企业理论上讲都会有一个多个相应的非生态链企业与之对应,小米是不可能占据100%市场份额的。
这显然是一个和App一样更适合大众创业的市场,并且其所能容纳的品类要更加宽阔。软应用上越到后来流量的作用越大,所以大家纷纷站队,但硬应用则有机会更加独立,做扫地机器人似乎可以和巨头不搭界。
如果跳出来看IT这行业的发展脉络其实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一直在一个形成技术红利并消化技术红利的过程中。
芯片微型化是技术红利,所以有Intel、微软、PC企业,互联网是技术红利所以国外有Google、亚马逊、Facebook,国内有BAT等,人工智能是技术红利再同上述的各种技术红利相叠加,它会改变我们身边的一切,而这种改变显然正在首先以硬件为载体向各个领域渗透。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I的落地脉络其实是确定的;一边是在手机上向系统以及现有各种应用渗透;一边是催生出不同的硬应用。原因也非常简单:和手机有差分的领域需要硬应用提供更便利的体验,毕竟手机不能当音箱使,不能当VR眼镜使,不能当无人机使,不能当扫地机器人使,不能当看家的摄像头使诸如此类。
唯一需要一提的是硬应用上互联网思维极其有害,需要更贴近原来的品牌-毛利率模式,否则不要说做成10亿美元,100亿美元的公司,自身的生存都会有很大问题。这后面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户数,纯粹的互联网模式可能至少需要1000万的日活才有点价值,而硬件产品能卖个十几万、几十万台就是不错产品了,这时候日活可能只有几万,这种情形下考虑后端变现其实是账没算好。
近来和朋友去了趟漫咖啡,发现其生意有点冷清,和2015年热议互联网+时完全不能比。我私下猜度也许这是给人工智能的前半段给害了,技术类人工智能公司门槛实在太高,一共也没几人有入场资格,而移动互联网又确实过劲了。但现在机会来了,如果上面说的对,那很可能这些咖啡厅以及创业大街会重演昔日的盛况。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