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年的创业环境,焦虑、保守。
保守的投资环境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成本。行业甚至出现了一些项目,只按物料成本估值,知识产权等软性的不作为参考。
鲸犀走访了诸多业者,其中投资出海的话题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2021年亚马逊封店潮,情绪及超估预判市场发展,引发了DTC热潮。建站工具行业水涨船高,Shopify市值一度达到1000亿美金。2022年,一系列出海IPO涌现,赛维、致欧都上市成功,正浩创新以20亿美金身价脱颖而出。Temu也在2022年入局,全托管模式火爆了一整年。
近两年大量投资人及机构入局,然而很快发现,电商似乎并不是完全靠资本就可以驱动的行业。
2024年,Temu开始全力冲刺半托管,很多商家逃回亚马逊。
谈及全托管、半托管,及亚马逊平台的横向对比,发现1kg以下的轻小件(400g是极轻小件),亚马逊商家需要超过15美金左右才有利润。然而全托管集采模式,新增了15美金以下轻小件的市场。
这对很多产品公司来说,是两难。夹在了低价全托管模式,和亚马逊强履约服务之间。都说大件是趋势,然而怎么做呢?
出海的竞争维度被Temu、SHEIN、TikTok和亚马逊等割成两级,向左做全托管、半托管,靠成本优势做规模化;向右,做真正的产品公司,逐渐向品牌发展。
参照欧美产品公司开局,再到日韩企业追击,数十年来,涌现了西门子、飞利浦、苹果、戴尔、索尼、三星、LG等,顶流的全球消费类产品企业。这给了国内市场非常好的借鉴。事实上,SHEIN、Anker、正浩创新等为首的品牌,甚至Temu等平台,诸多层面参照了欧美日韩大企业的发展路径。在这篇鲸犀不一一赘述,后续将持续报道有关全球品牌化的故事。
尽管品牌化是趋势,然而对于当下的投资环境,部分保守的投资人,会进行更深度的行业调研确保资金的稳定性。
参照前人经验,很多创业公司,来源于先发优势,在竞争较小的赛道迅速做规模,后来者居上的企业并不多见。当然Temu是例外。
鲸犀了解到,非高速增长的环境,一些共识特别高的品类,聚集了行业几十个创业公司,这是超级红海的竞争。新产品研发出来,很快被对手们追赶,且赛道拥挤,营销费会激增,ROI降低。
市场环境已不再是,只要做大家都在做的东西,就可以拿到融资。
还有,卖家很难拿到融资,特别新、特别成熟的品类,也很难拿到融资。
卖家很难让大部分投机机构,有个成熟的机制,能在盈利的时候安全退出。而特别新的品类很容易“死”在早期;特别成熟的品类,自研自产也很难打得过先发优势的品牌。况且做不了自产自研。很多品类,电子烟、美妆等,核心竞争力在供应商手上。
因此部分投资方向,会希望看到新品类,尽量能够自产自研;也有一些投资方向,更希望看到0-1是靠创业团队自己,稍微有个盘子,这样也好判断后期的发展走势。
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保守的看法。
鲸犀在全球流量大会走访了部分业者,谈到有关科技消费品的创业机遇,总结下来:
1、海外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刚需产品,技术存在较大迭代空间。很多海外品牌的一把手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技术迭代、产品创新是缺失的。
2、有一定潜在规模体量的细分领域产品。
3、可以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且软件替代不了的“AI+硬件”。
也有一些方向是不建议的:
1、行业共识度特别高的新品类。拼不过卷王。
2、三年后配套产业链技术才成熟的新产品;这意味着三年内都在死磕研发,保守的创业环境下,很难确定时候可以真的起规模。
3、能轻松被APP+AI轻松取代功能的硬件,比如AI配件。大模型完全可以覆盖掉。
4、国内年轻创业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产品。
而战略的正确对产品公司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Temu作为后来者快居上,总结下来,战略准确外加执行到位,其次才是资金雄厚。也不是有钱就一定有结果。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