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徐晓飞
发送

0

智能运维行业乱象:估值虚高、上市受阻、裁员频现

本文作者: 徐晓飞 2022-06-30 11:25
导语:一向以低调著称的运维行业,这次高调地吹起了个大泡沫。

智能运维行业乱象:估值虚高、上市受阻、裁员频现

骨干离职、投资人撤资、对赌闯关,大规模裁员……谁能想到这些时不时出现在潮涨潮落的风口赛道的热词,有一天也会出现在“运维”这一长期以低调著称的行业。

在 ICT 行业里,运维人常常自我调侃“赚着5k的月薪,操着5千k的心,名下挂着5亿k的资产”。他们就像是数据中心和公司里IT资源的管家、保安、救火员。

机房的暖通、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监控告警、故障响应等一大堆繁杂琐碎的工作,充斥着他们的日常。与开发和产品相比,运维更像是一个后勤角色,这一行业也长期处于公众视野的暗处。

但实际上,当人工智能、云计算、SaaS等在闪光灯前轮番登场时,运维行业在2016年前后,也迎来了一波融资热。彼时AI概念大火,AI与运维相结合的智能运维(AIOps)也顺势而起,基于运维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进一步解决自动化运维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风靡一时。

一众运维公司也趁势高举“智能运维”旗号,在融资市场上斩获连连,如今不少也都走到了D轮、E轮,其中不乏估值达几十亿者,纷纷都把IPO提上了日程。

然而就在这只差临门一脚的上市前夕,一些公司被爆出现了如前所述的一系列波折。“前些年行业不乏虚火过旺,膨胀起来的市场泡沫眼下却遇上了资本市场的惨淡,对一些公司来说确实有些骑虎难下。”一位运维业内人向雷峰网感慨道。

冲规模、搞声量、大客风险,泡沫还未挤出

近期,智能运维行业正在暗生波澜。据一位业内销售负责人透露,眼下,一家去年营收在两个亿左右的智能运维公司正在遭遇核心骨干离职、投资人撤资的动荡;另一家已经融到D轮的公司正在为签下的对赌和离职的VP而焦虑;还有一家业内声量较高的智能运维公司,前两年为了冲规模、上港股,狂招销售,人员规模一度高达2000人,但收效甚微后又大举裁员,如今只剩900多人。

事实上,随着上一波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狂欢的阶段性落幕,以及近几个季度一二级资本市场里不断累积的低气压,智能运维行业里此前掀起的一些融资泡沫已逼近破灭边缘。

在业内人王杨的印象里,运维行业的融资热,大致兴起于2015、2016年前后。彼时头部资本开始陆续进场,创业公司加速融资,一些此前已登陆新三板的公司也见势而动,摘牌退场,转身冲进了日渐白热化的融资军备赛中。

一时间,原本老老实实,闷声做事的运维圈子,突然就踏上了热钱的风口浪尖,让很多沉浸行业几十年的运维老兵直呼“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

一位To B领域的业内观察者张久告诉雷峰网,前些年助推运维行业火起来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电商等移动互联网业务蔚然成势,伴随着前端业务的变化,以前“1个机房,几台设备、几个系统”的简单IT架构,开始被“海量的设备,各种云”的复杂架构所替代,对运维的需求量激增;而且上层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程度也变高了,甲方动辄要求99.995%的高可用,对运维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大规模服务器集群、海量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平台的兴起,靠人工来管理这么多设备变得基本不可行,于是自动化运维、智能运维等技术兴起。尤其是2016年Gartner提出了AIOps的概念后,一批公司趁势冲到了智能运维领域,在市场上广泛发声,吸纳融资。

热钱涌动下,行业躁动不已,个别公司开始抱着一种“先把行业牛市炒上去,然后赴美上市套现”的想法,想尽办法把规模做大、把声量搞大。

消息人士王迪表示,此类做法中,尤以一家主打“智能运维”标签、高估值的公司为甚。

“这家公司拨开内里实则是一家海外CDN巨头的代理商。一边将代理来的CDN服务转售给客户,一边又将自己对外包装成智慧运维公司。但实际上,很多客户都是奔着CDN产品来的,甚至都没用过他的智慧运维产品。”

一组数据或可佐证。据王迪透露,该公司去年营收约10个亿,其中和运维基本不相关的CDN代理就占到9个亿,剩下的一亿元营收中,又以其传统运维产品为主,如此一来,便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这种以代理商身份转售拿返点的业务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能否撑得起其目前的高估值,就有待商榷了,何况还顶着‘智能运维’名头,对标海外市值百亿美元的公司,更显名实不符。”

不仅如此,王迪表示,在该公司的CDN代理营收中,来自于一家海外短视频公司的订单又占到了90%左右,其余客户仅约占剩下的10%。单一大客户的集中度风险不可谓不高。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一大客户的合作订单将在明年到期。而且应海外监管要求,这家短视频公司已将用户数据迁移到了国外另一家软件巨头的服务器上,接下来CDN订单易主也是大概率事件,到时候该运维公司将会失去仅有的大单。”王迪补充道。

除业务层面的风险外,此类运维公司还不得不应对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

投资人彬河告诉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滴滴事件以前,国内公司赴美上市一般都不用交底稿,所以有不少情况是:为了躲避资本市场对“大客户过度集中”的质疑,不少公司都把大客户的订单拆开,分给几家壳公司,互做流水来蒙混过关。“以前很多中概股公司对这一套操作都心知肚明,玩得熟练。但现在上美股也需要交底稿了,查得很严,类似做法很难再行得通了。”

此外,“代理商模式现在很难上市。”在运维高管阳东看来,美股上市门槛趋严,港股给的估值低,国内科创版对专利和研发费用等都有较高要求,而转售类的代理商模式,其技术先进性、研发投入强度和专利等难以符合科创板要求。“A股是利润逻辑,对盈利有要求,不少智能运维公司为了冲营收大肆铺摊,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一直在亏钱,如此一来,上A股更是难上加难。”

据其介绍,前两年某运维公司为了冲刺上市,一度大规模招揽销售,最高峰时公司人数达2000。“招一大批销售来,想把那套所谓的‘智能运维系统’卖出去,但其实就是大屏做得好看。最近裁到了900多人,很多销售都待不满一年。”

运维技术老兵丁宁告诉雷峰网,目前运维行业整体还比较落后,AIOps还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是技术有限,但更重要的是运维数据积累还明显不足,至少还需积累3~5年。“目前很多喊智能运维口号的公司,产品几乎都挺难落地,都比较虚。”

“之前和一家业内知名的智能运维公司接触过,听他们讲PPT,发现产品线很多,有几十款产品,但感觉都不太落地。给人一种‘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精’的印象,最后合作也不了了之。”

“某些智能运维公司,尤其是2018年之后入局的,产品能力积累得非常差,只要一测试,基本就出局,只有在低价投标的时候,偶尔能有一点竞争力。”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事实上,产品不落地、善于融资、估值虚高,是一些“人前显贵”的智能运维公司给业内人留下的另一种印象。“有些运维公司的融资能力明显比业务能力强,一家的估值就比另外几家加起来还要多。”阳东表示。

事实上,铺摊子、搞声量、冲估值,并非仅出现在运维行业,类似的现象也曾发生在前些年的AI、云计算等领域里。跑马圈地、冲榜竞名、人员遽增、大打价格战……行业虚胖不已,直到这两年,一众公司才开始把关注点从规模转移到利润上来,挤水分、砍转售,脱虚向实。而一些同样膨胀起来的智能运维公司,显然还未主动迈出这一步。

重交付,起量难,运维行业,套上紧箍咒

“上市难已成为运维行业普遍现象。资本市场环境变差只是运维公司近期动荡频出的原因之一,其上市波折也与运维行业本身的特性也有很大关系。”王迪告诉雷峰网,运维本身是一个重交付的苦活、累活,通常一个一两百万的订单,需要20多个人做至少一年以上才能交付,想要快速实现规模化,绝非易事。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在技术层面的原创力都还不够强,很多都是利用国外的优秀开源,“将几个开源产品拼凑在一起,内部之间仍是相互独立、割裂的,没有彼此打通,以至于最后的方案也不怎么好用,需要大量的运维支持。可以说这是国内To B产品的一个通病。”

也因此,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运维行业已初步进入自动化、智能化初级阶段,但总体而言,运维仍旧是一个“费人”的行业。“现阶段运维行业的人力成本占比仍高达四成左右。”

重交付,规模就难起来;规模化难起来,估值空间就有限。这似乎成了内嵌在国内运维行业身上的一道紧箍咒。

丁宁也持类似的观点,“运维行业是一个‘卖服务’而非‘卖产品’的行业。目前市面上强调卖产品的运维公司,其实都很难落地和规模化。”

在他看来,运维本身是一种服务支持的形式,而非产品驱动。其中的区别在于:一是故障发生后,运维服务商能不能及时进行故障应急响应;二是运维的本质是保护客户IT资产,如数据和IT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高可靠性等。而这些需求和功能,都不是通过产品就能完成的。

“之前接触过一家智能运维公司,他们的模式是先做出一些基本产品来,然后拿到市场上去推广,吸引到客户后,再给客户做定制化开发。但他们的开发缺了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用户场景。”在丁宁看来,这家起势于2018年左右的公司,在运维行业里缺乏足够的深耕,不太能抓住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痛点,导致在落地上有些困难。“虽然有几百个人的研发,但营业额还是比较低。”

事实上,国内运维技术长期以来相对落后,很多运维公司目前的研发能力难以支撑其自身实现产品迭代和跨越技术周期。“AI要真正产生应用价值,一定是基于大数据,但目前国内运维行业还没多少数据积累。国内智能运维想在行业里普及开来,起码还要三到五年。”丁宁补充道。

如此一来,新业务进展缓慢加上传统老业务不断萎缩,两厢齐下,很难支撑起公司估值的增长,于是便引发了很多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最近很多智能运维公司都在裁员,并且裁得很凶。”

基因短板遇上融资催化,让不少公司都出现了浮躁、浮夸之象。

“国内上一批起来的一些运维公司,之前很多都是销售公司、皮包公司,老板们的产品和研发意识不足。”一位业内人透露,有一年某家运维公司上市没成功,复盘找原因时,老板发现收到审核结果的当天穿的是休闲装,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穿得不对,于是便让公司员工每天穿正装、来公司打卡,销售也不例外,每天一早起来先到公司打卡,然后再出去跑业务。

这则近乎笑谈的轶闻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此前长久积累下的积弊,是眼下不少智能运维公司乱象频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所在。

“未来一两年,难出一家上市公司”

就智能运维公司们眼下的烦恼而言,在投资人李默看来,解决起来较为棘手。

融资对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为了避免对赌失败,公司创始人会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进而做出很多变形动作。

比如很多APP极速版推出的“下载就给钱”、“邀请新人就给钱”等玩法,常常就是畸形对赌的结果,“如果在对赌时签的是‘用户量’,比如创业公司向投资人承诺每年用户量增长20%,达标后,投资人就要追加相应多少的投资,那么很多创业公司就会为了短期内冲刺用户量,而牺牲掉一部分用户体验。”

事实上,对有上市计划的公司来说,等在他们面前的无非三条路。第一种情况是顺利上市或被并购,投资人获得退出渠道。

第二种情况是“很平庸地存在在那里”,利润不高,没有成长性,既也上不了市,也拿不出钱来回购。但这种情况往往并不能持久,鉴于投资基金往往都有一个期限,“它必须要做个了结”。

“资产一旦退不出,就会影响到增值基金的关闭,关闭不了,基金就会吊在那,这时候就要看基金的容忍度。”阳东补充道。如果投资人不接受创业公司长期“苟着”,就会出现第三种情况,要么逼迫创业公司破产清算,要么把持有的股份打折转让。

对比之下,上市,哪怕流血断臂,至少不是那个最差的选择。但眼下资本市场的形势也注定,这将会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先说美股,前些年美股上市条件宽松,上市维护成本较低,是上一波融资热潮中国内企业的首选。但情况在去年发生了变化,由于滴滴事件和中美关系等形势变化,赴美上市门槛被加高。

“纽交所上市难度自不用提,就算是上中小板为主、活跃性没那么好的纳斯达克,也变难了,需要提供三年美国认可的、美国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的审计年报,才具备上市资格。但真实情况是,现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很多都没有美国本地许可的会计师开的审计报告,所以他们基本上都会退市,滴滴只是第一个而已。”李默进一步解释道。

退而求其次,如果去港股上市,也不是一个好选择。“香港的上市门槛虽然比较低,但它给到的估值也低。香港之所以是全球金融中心,很大原因就在于金融资产便宜,才带来资产贸易的繁荣。”

这样一来,盯上科创板的公司就变多了。“原本打算去美股上市的很多劣质企业,现在都跑来科创板了,导致不少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估值还没有其C轮、D轮的估值高,上市就破发,开盘就跌,而且上市后还要继续跌。”

可以说目前整个资本市场的形势都比较艰难,这种背景下,一些估值虚高、实力欠缺的智能运维公司的资本前路将会更加坎坷。

“第一波冲到AIOps里的运维公司中,基本已经烧死两家了。”阳东坦言,2016年Gartner正式定义了AIOps后,就有一批公司想往里面冲,第一波以蓝海讯通为代表,但这些公司目前的境况都不容乐观,重则正在筹备“卖身”,轻则动荡也比较大,“销售VP、区域骨干销售总监等基本都处于离职状态。”

“一两年之内,智慧运维领域里想冲出一家上市公司,难度不小。”

注:文中人名皆为化名。更多行业交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xf123a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