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百度的不少业务,给外界的印象通常是“节奏没跟上,但技术不错”。个中原因的解读有不同版本,但总的来说,大家会期待这种技术上的不计投入,能充分转化为真实落地的营收数字,为那些坚守技术初心的人带来回报。
这个问题漫长难解,但百度在一步一步给出自己的答卷。
今日,百度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284.11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达到38.79亿元。财报当中,有两个值得一提的数据:
一是受同比增长45%的智能云业务推动,核心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5%,营收结构转型显著。
二是核心研发费用达51.34亿元,连续六个季度占百度核心收入比例超过20%,继续坚持压强式研发投入。
多家券商给出了买入或持有的评级,表示看好云和AI的长期增长前景,并对其智能驾驶等业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本月初,百度刚完成新一轮人事大变动,沈抖从CTO王海峰手中接过智能云的大旗,何俊杰接任移动生态事业群组负责人。
雷峰网也在当时的报道中指出,这是一着果敢的落子,既有利于高管兼具不同视角对待战略推进,也促进部门墙的进一步打破。
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不沉溺于“错过”的自责之中,做出合时宜的调整,显得尤为珍贵且必要。百度便是如此,他们正在一步步找回属于自己的、同时也符合当下需求的节奏,找到独有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目标明确,健壮发展,也等时间给守望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财报显示,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45%,延续了近两年在公有云市场和智能云的高速发展态势。IDC报告指出,2021年第四季度百度智能云在PaaS领域同比增长93%,市场份额连续多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
百度与云计算其实早有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05~2006年间,但在To B云市场的发展历程,往往被概括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是一个不大如意的开场,但终局仍未落定。
从市场格局来说,多云趋势日渐明朗,给中国云市场的未来洗牌埋下伏笔,也给了百度智能云冲刺超车的机会。有业内人士就向雷峰网指出,云是IT行业的大升级,出于议价能力、服务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SaaS、PaaS和IaaS之间松耦合,允许客户快速切换不同的云,反而是云计算更明确的一个进化方向。
从先天基因来说,百度一直自有其云上优势。百度集团副总裁侯震宇此前向雷峰网表示,“未来是整个计算机体系架构变革的黄金10年,而中国能站在影响全球计算机体系架构这个层面的企业不多,百度做云计算的优势,会越来越后发地体现出来。”
从组织架构上来说,百度智能云在三年之内,完成了两步颇为重要的调整,这也是近两年百度智能云能奋起直追的重要原因。
2016~2020年,尹世明执掌百度智能云期间,销售马力全开,但遗憾未能充分发挥技术长处,也不够贴近百度内部“靠技术赢得市场”的价值观。
第一步调整,出现在2020年初,百度将ACG(百度智能云)、AIG、TG(基础技术体系),整体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AIG),由CTO王海峰统帅。
如我们在《解读百度人事大变动:沈抖「入云」,王海峰「归位」CTO》一文中所言,这一阶段的作用是,让ACG成为王海峰作为CTO证明过自己业务能力的舞台,更是他跳出成本中心视角、站在赚钱立场去思考CTO角色的舞台。当中的业务考验,能实打实转化为“实现技术与业务完美融合的经验”,这能使王海峰更理解业务,以CTO的角色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高效协作。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云市场的IaaS竞争胶着,百度也寄望于“云智一体”的战略,通过AI的长年积累,为百度智能云的冲锋陷阵添上更多动力。当中二者的协同与融合,由王海峰这样一位声望与技术能力兼具的百度老兵推进,十分合情合理。
第二步调整,则是今年5月初,沈抖接任ACG负责人,王海峰继续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CTO。
沈抖与王海峰同样为AI专家,是根正苗红的人工智能正牌军,二人有着颇为相似的学术和工程背景。此外,沈抖在过去三年的MEG任内,全面负责销售团队,积累了不少商业化和销售体系管理经验。
云与AI深入结合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加快补齐销售上的短板。沈抖作为既有学术背景、又懂业务的人接棒百度智能云,能有效延续技术意志,同时也推动商业化进程。
而此时的王海峰,也已拥有更多样的战略视角和扎实的云业务经验,再集中精力到CTO的本职工作时,无疑会有更强的执行能力,技术底座与各业务部门的融合过程也会更加顺畅。
总体而言,百度智能云的三年两调,是在商业与技术的天平上,不断寻求平衡,适应当时发展的过程,也是云+AI深度绑定融合、成为百度独有技术底座的过程。
“很多云计算平台都集成了一些AI能力,看上去差不多,不是内行分辨不出来,但有些东西是百度独有的。”侯震宇在接受雷峰网采访时如是说。
深度学习平台“飞桨”,便是百度的“独门武器”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以被看作是AI的“操作系统”,实现的即是持续降低AI应用门槛的目标,帮助企业把AI应用架构做的更简洁、更敏捷,从而在应用开发层面,让百度智能云化身为“适合跑AI的云”。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5月20日,飞桨平台凝聚477万开发者,创造56万个模型,服务18万企事业单位。根据 IDC 发布的《2021H1中国 AI 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百度智能云在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连续五次第一。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此前也多次分析,SaaS、PaaS层面,将会是中国云厂商未来的主战场。而百度智能云也在PaaS层面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成功驶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百度智能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实践,便是当中的典型案例。该平台已与22个行业的300多家标杆企业建立合作,服务超过18万家工业企业。广州某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开物平台上的AI PaaS平台,上线了超过200个场景模型,开发了30+企业数字化应用,5个人的小组完成了60人规模的团队的工作量。
近日,开物平台也凭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构建完整的工业AI PaaS平台、平台开放和下沉运营、建设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四大优势,入选工信部2022年新增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简称“双跨”平台)清单,在新增企业中位列首位。
在智能交通领域,截至2022Q1,以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人民币的订单计算,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经被41个城市采用。同口径下,这一数字在一年前是16个城市。
在金融等关键领域,百度智能云已经服务了近500家金融行业客户,其中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六大银行、超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超30家保险机构、上百家区域性银行及证券、资管等各类金融机构,覆盖营销、风控、运营等核心金融场景。
在智慧城市方面,百度智能云将AI解决方案标准化,进一步提高部署效率,近年来陆续与丽江市、昆明市官渡区和黑龙江省政府完成签约,助力区域发展。
智能云之外,自动驾驶也正在成为百度的又一新增长曲线。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订单量达到了19.6万单,比前一年翻了11倍,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城市落地。
落地城市的增加,让百度在拓展服务的同时,也更能应对中国复杂交通环境带来的独特技术挑战,进一步完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
不久前,北京发放了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百度也成为首批获准企业。萝卜快跑也于牌照发放的当天上午,正式开启了主驾无人的Robotaxi服务,真正实现“方向盘后无人”的出行服务,离自动驾驶的商业闭环成功再近一步。
预计到2025年,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将开放至65个城市,到2030年扩展至100个城市。对此,摩根大通分析师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批准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共享乘车服务运营,对Robotaxi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此外,财报中也提到,百度继续扩大与汽车主机厂商的合作,在年初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后,百度还收到了来自东风汽车的合作定点,为其提供ASD(ApolloSelfDriving,Apollo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百度Apollo测试车队规模已达500辆级别,获得专利数3700余项,位居中国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的近30个城市开放道路测试,测试总里程超过2700万公里。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找到自己的新增长曲线。“第二曲线”理论的提出者Charles Handy认为,每一条新曲线都源自上一条曲线,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场。
百度智能云与智能驾驶业务,这两条新增长曲线,便是如此。它们与百度的“舒适区”看似相去甚远,实际上都与百度自身在漫长岁月中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从更高维度来看,它们也与中国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方面的优先侧重,保持着良好的一致性。
正如李彦宏在百度回港上市时发布的那封公开信所言:“专注技术,信仰技术,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从创建百度的第一天起,我对它的期待,始终没变。”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