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本文作者: 硬创观察 | 2016-05-17 16:46 |
小密圈的诞生
一年多前,时任腾讯 CTO 的 Tony 和吴鲁加聊起:在公司内部既要实现畅所欲言,鼓励大家进行各种资料、文档的分享讨论,又要保证信息安全,两者兼顾非常困难。
那时,吴鲁加和他的创业伙伴黄鑫在经营着大成天下——一家坚持了十年,做企业防泄密安全产品的公司。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另一些不便:工作中有很多微信群,但重要的内容没办法沉淀、文件传播不受控、不知道沟通是否安全……
Tony 提到的这个痛点,他们听在耳中,开始了小密圈产品的研发。
“你在微信群里面聊工作、聊生活、发文件,这非常方便。但是你想去找却真的很难。虽然微信不缺技术能力,但是它的主要用户群和产品形态,决定了他不会为企业做优化。因为它是聊天,所以过了就过了。你在里面找文件,就是大海捞针,绝大多数人是捞不出来的。”
吴鲁加说:”而小密圈的目标是让你能安心分享,开心工作。用小密圈做移动互联网下的团队知识管理。团队能放心地充分讨论交流、分享文件和信息、协同工作。”
社群、信息安全和企业 SaaS 的风口
最近一两年,”社群”这个名词越来越多的被人提起。在吴鲁加看来,每个内容的拥有者或者每个 IP,周围其实都围绕一个圈子。
用什么样的工具来维系这样的小圈子?之前的答案是“并没有”。
“当时你真只能用微信群,社群的粉丝多了以后,你就开始建群一、群二一直到群 N,每个群是割裂的,每个群需要有群主来管理,每个群聊到的内容都没有记录,而其实这些内容可能很有价值。”
有价值的信息多了,就会有安全问题。
微信已经成为标配的社交工具,随着无数信息雪片般飞来,安全也存在隐患——但普通用户往往对安全无感,反而是对企业,Tony 提到的需要存储、分享信息,又要实现保密,企业往往有着强烈需求。所以小密圈就打上了社群、安全、企业这几个标签。
作为产品经理,吴鲁加对小密圈的定位明确:小密圈要做的是团队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创业团队、社群的知识管理与沟通。可以用小密圈当既是文档仓库、内部论坛。
“一个人自己用印象笔记做知识管理,个人开始走向高效。一个团队用小密圈做知识管理和沟通,成长速度就更是可以成倍提升,团队之间的沟通的紧密程度会更好。”吴鲁加对小密圈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团队深厚的信息安全背景让小密圈更具有竞争力。
之前十年的防泄密经验,小密圈团队在防泄密方面有很多技术积累。比如图片中的文字识别、比如文件内容的高速检索、比如对各种格式的文件插入水印。
“我们这方面技术很成熟,几乎都可以直接拿来就用。在圈子里,用户上传图片、文件后,内容都可以被解析识别,进而可以直接搜索到。”
这对做了十几年安全的小密圈团队来说,只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
“现在的小密圈,在方便沟通的基础上,管理员可以设置新成员加圈子必须审核,可以设置是否允许转发到微信和朋友圈,文件下载有记录,微信阅读有记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企业需要的安全能力。”
吴鲁加说:“后续,根据企业的安全需求,可能我们会对文件加入水印功能——最终能追溯文件的传播链条——这种安全能力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产品不具备的。”
社群、团队的种子开始发芽
小密圈的”密”既有亲密的意思,也有私密的意思。
说起圈子,在吴鲁加看来,圈子不是越大越好,三五十人的小小圈子存在的价值或许不比千人以上的圈子价值小。小圈子更容易产生信任和分享。
“我们找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有资源、愿意分享的人,这是我们前期特别想要找到的核心用户的人群。”
小密圈产品一边迭代,一边找种子用户进行公测。“用户能不能留下来,跟你披着谁的光环没有关系,就在产品自己。”小密圈团队坚持每周版本迭代,在小密圈的“帮助与反馈圈”里提问,几乎能够实时得到产品和研发团队的回应。
这让还在内测阶段的小密圈已经在小圈子里赢得了口碑。目前,小密圈已经在腾讯学院、启明星辰、知道创宇等企业内测。里面也还不乏冯大辉的“小道消息读者群”这样的圈子。
起步居然和 Google 撞了车?
2016年,内容创业迎来了风口,社群营销如火如荼,企业SaaS 方兴未艾,信息安全初见端倪。吴鲁加认为,小密圈出来的时机恰当,和这几个风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在今天,Google 推出了专门做 Small group sharing——小团队共享的工具 Spaces,Spaces 的形态看上去和小密圈非常接近。
“这是好事。”吴鲁加笑着说:“之前我们还会担心方向是不是会有问题,Google 来了,说明蛋糕还不是太小。”
对了,小密圈得到了腾讯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