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王金许 | 2018-01-20 17:44 |
1 月 19 日,2018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圆桌论坛上,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猎豹移动 CEO 傅盛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以“解构我们未来的亲密关系”为题展开了对话。
去年,一场“百箱大战”在各大厂商之间打响,智能音箱也成为了业界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
在此次对话中,黎万强透露了一组数据,小米 AI 音箱的用户量还不到 100 万,60%-70% 的用户使用 AI 音箱最多的功能是听音乐和故事。其他用户则用它来控制智能设备,最多的是开灯和看电视。
他说,今天谈智能音箱的前提是这首先是一个好的音箱。
在人们都在谈论智能音箱会不会是下一个“入口级”产品时,黎万强予以否认,他更倾向于认为语音是最重要的一个交互方式,而 AI 音箱只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目前,小米 IOT 业务,已经连接了大约 8500 万个设备。在他看来,未来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后,每一个硬件产品都是一个智能化节点,硬件之间可以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像我们最终关注一个人的微博一样。”
以下为对话内容实录,雷锋网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删减。
张鹏:你怎么理解智能音箱?
傅盛:我今天觉得音箱本身还是一个设备,谈它对人的理解还稍早了一些。第一波的语音这场技术崛起,其实带来的是操作更简单,我们最早和喜马拉雅发了小雅,小米音箱有一部分也是我们提供的语音解析服务,大部分的用户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简单操作设备来用的,比如说我想听《罗辑思维》,听 GeekPark 的演讲,打字很麻烦,离的很远,听差不多的时候再听一遍。
还有一个远程的摇控器,情感诉求会有,甚至解决一些所谓你说的孤独感,但事实上我认为解答不容易,以我做产品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现在设备大概只能去满足你对它操作的一些需求。
张鹏:小米的小爱同学怎么样?用户对它的反馈呢?
黎万强:我们在 AI 音箱这个上面来讲应该是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到 100 万用户的规模,但是从现在用户的使用功能来看,其核心集中在两块:
第一,当做一个音箱来用。他会有听音乐、听故事的需求,这个里面应该是占了绝大多数,大概 60%、70%。今天我们在谈智能音箱的时候,首先得是一个好的音箱。
第二,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应用,大概 20、30% 的用户也会拿它来控制家里面的智能设备,最多是两样,开灯和控制电视,这两个场景很常见。
张鹏:开灯很好,尤其是冬天,从被窝到开关的距离是很远的。
黎万强:这两个应该是最典型的。刚才傅盛讲的一点,很多人用了一、两天之后,你会发现还有很多需求,他会把它当做是聊天机器人来看,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后台有很多纯粹基于聊天的数据。
张鹏:智能音箱会是一个关键的智能终端吗?会是下一个关键的入口吗?
黎万强:我觉得智能音箱不能说是未来的入口,核心是未来在家庭这个环境里面,语音是一个最重要的交互方式。只是说今天我们在做产品,在商业上切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好的一根钉子是智能音箱,之前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实验,但后来发现,原来在切开语音这个应用场景的时候,在家庭里面,智能音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所以我认为其实用户教育和孵化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未来应该是家里面有无处不在的声音互动界面,绝不仅仅是智能音箱。
张鹏:傅盛你做机器人这件事儿是出于什么考虑?
傅盛:其实我做机器人这个事儿考虑的因素很简单,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嘛,人口红利会减少,但是每个人越来越懒,其实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我最开始做这件事儿没有从情感诉求上考虑过,为此我还专门去过日本见过 Pepper 之父的一个产品经理,给我讲了一大堆关于情感陪护的理论,当时我是不认可这个事情的。
但是随着 AI 的逐步深入,除了劳动本身之外对情感诉求的呵护,我认为是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太理解程序原理,你就觉得这个事儿还挺好的,就觉得它回一句话这么让我惊奇,虽然它并不懂这句话,只是找了一个你想听的那句话输送给你,在今天这个节点上讲 AI 理解情感,它依然是不 Work 的。
但是因为它拿的数据足够多,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一个你希望的回答是可以做到的。
张鹏:我知道你们内容结合社交的尝试,怎么理解我们谈到的人的社交行为在虚拟世界里的一些变化,有什么观察吗?
傅盛:我觉得技术和社交这两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说以前腾讯是个社交公司,都是通过朋友的关系完成的,尽管小龙也说了,他不做信息流。你看扎克伯格在新年的那篇文章,在研究的是区块链技术,Facebook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社交公司,其实它在 AI 方面走得非常早,我们在海外做类似于头条模式,遇到的一个巨大的阻力,就是 Facebook 和 Google 很早就把信息流个性化了,今天在 Facebook 订阅的各种人的信息,不会像朋友圈都给你,是根据你的爱好、兴趣、看过的东西给你一部分,这样也避免了所谓的信息过载。
所以大的方向上来说,我认为以后你很难有一家公司说,我是社交公司或者是技术公司,比如说头条也在推它的微头条,这种模糊化非常明显。
张鹏:小米在产品定义的能力上是特别杰出的,我们在面临怎么去做一个让人在情感上更喜爱的产品,比如小爱同学,它的名字就跟用户的距离拉得很近。你们定义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黎万强:我们在做产品的话,你会发现关系都是分成了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区分强关系的产品或者是弱关系的产品,背后代表了用户对这个产品信任的期待,你希望这个产品离你很近,你需要它有高频交互的时候,它可能是个强关系的产品,比如手机、AI 音箱就是强关系产品。
但是,你也会发现智能家庭里面有很多产品,比如空气净化器就是弱关系的产品。
所以,我们往往在做产品的时候大致上有个大概的判断和定义,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本来就是个弱关系产品,但是你给它强加了一堆所谓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做了很多噱头性的功能,那是没有必要的。相反来讲,像 AI 这样强关系的产品,在未来对我们的理解应该还是离你很近的亲密伙伴。
在一开始设定的时候,应该是尽量的智能化、拟人化,很强的距离感一下子会消除。而且中国人,对于机器这个事情,欧美和日本是不一样的,欧美小时候他会有很强的机甲文化或者是硬科幻文化,你要让他对着机器交流的时候,他会觉得很有趣、挺自然。比如日本,他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和宗教里面,他们会相信万物有灵,杯子都是有灵魂的。所以很多时候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匠人的情节,都与宗教有很大关系。
但是,中国人相对来讲,对于工具和机械,会觉得隔得很远,要破掉这层其实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产品定义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它一个拟人化的设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培养用户跟机器交互的习惯的过程中,我认为是先集中精力,把两、三个经典场景做透做熟,会比立刻要做一堆场景变得更好。
其实现在我们更多精力都聚焦在怎么样把你听音乐的体验、听故事的体验或者是控制家电的体验能够超预期,先有几个突破点给集中做好。
张鹏:刚才咱们说到傅盛也谈到最早你做机器人是没有考虑情感的问题,你怎么看人和机器的关系会从工具到真的衍生出真正的情感,这需要多长时间,该怎么理解它?
傅盛:今天的技术现状,在语义理解上,全球都没有重大突破,今天的深度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本身理解语义的话,你让它真的做到情感诉求是非常难的。最近我还看了一个挑战赛,谁得了冠军,能够让人和机器对话 20 分钟,冠军是 12 分钟。这个里面应该还有大量规则的限制,不是自由开放式的对话,自由开放式的对话,我的理解是 3—4 岁的小朋友,几分钟就可以觉得机器不能跟上趟了。机器对情感的理解,我还是比较悲观的,觉得需要很长的时间。
还有一点,对于情感理解里面有很多小细节需要完成,刚才讲的只是语义理解的一部分,包括跟他说话的时候声音转文字的准确率,如果用摄象头看你的人脸的情绪判断,是一个很长的链条,这样的话中间有一些没做到位,多个链条的累积就会导致缺失特别严重。
长期,机器一定可以满足你在情感上的很多需求,换句话说,今天有很多人因为养一只宠物猫和宠物狗,都会觉得很开心,你把机器做成宠物猫和宠物狗那种撒个娇,只要全力做还是有机会的,这个能满足一部分。
等真正像一个伴侣一样不断地配合你,说一些你喜欢的东西,还有挺长的路要走,在我们看到的几年内,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张鹏:从黎万强的角度去看,因为小米有两个特别有优势的地方:优势一,你们有很多的用户,用户在小米的手机系统里面,我觉得有大量数据和信息,而且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能够观察到他们很多行为,比如说一些跟社交相关的东西,可能会有变化。优势二,小米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生态链,各种相关的物与物之间也有变化。人和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在这么多的数据面前,有没有看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
黎万强:今天已经可以看到,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最终都会是一个数据公司,只要拥有数据,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公司。小米今天核心业务是两大块:
第一块,以个人连接度最高的智能手机为代表。
第二块,今天我们有很大的 IOT,尤其是在智能家居上的产品和数据,我们今天应该是中国最大的 IOT 厂商,我们连接了大概有 8500 万个设备。你会发现这些设备从手机到一台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数据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数据,我们在解构这些产品的组合。
我觉得以往很多焦点都是在人和物之间,但是未来当万物互联之后,今天再看待很多产品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每一个硬件产品,比如说每一个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门窗感应器,本身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智能化节点,就像你可以跟随它一样,因为我讲的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场景,我们很多智能家居的用户,可以做到门窗感应器一打开的时候,这个通知就会发送到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就可以先关掉,不用开机,然后硬件之间可以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就像我们最终关注一个人的微博一样。
我认为,在未来社交体系里面,当万物互联之后,硬件之间的互联、数据共享和互相反应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张鹏:物与物之间也要有一个社交网络,他们之间也要发条推特去同步一下这个状况。
黎万强:你会发现机器和人都在同步往两个方向去进化,一个产品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人性化,当然我也很同意傅盛讲的,到来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晚,但是人其实也会越来越机械化、物理化,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看待社会言论很悲观的时候,说什么最终机器会取代人,我比较乐观,就算那一天到来,也都是人的选择,不是机器的选择。
张鹏:最后一个问题问问傅盛,你认为下一代的社交网络,在数据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因为你当年提到社交的关系是线下移到线上,但未来会不会有变化?
傅盛:我刚才在底下听你讲,我在想到底是社交越来越冷漠了,还是说我们都老了?你看《黑客帝国》里面有一句话:“什么是真实的?”。
关于什么是真实的,在那个片子里面大家一直在争论,我吃这块牛肉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说,牛肉给我带来的感觉是真实的?有时候我在想,人进化太慢了,你才会觉得这一切你无所适从,事实上,我们就在越来越回归本质,还在回归那种真实。
其实数字化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你社交的深度和可选择性过去所不能弥补的。当我发现我女儿在玩《我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她们几个小学生为了单独成立一个俱乐部,每周六下午去咖啡厅讨论拍部电影,然后成立这个俱乐部,我就觉得她们其实比我们社交丰富太多了,比你玩泥巴好很多。我觉得未来一定是基于数字化的社交,因为在里面打开的世界是物质世界所不能体会的。
第三个,我觉得是去中心化。是什么样的社交呢?你因为社交而努力,然后你从社交中受益,我们 8 亿人成就了微信,但微信那么多市值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如果微信只是那些代码它肯定不值钱,它是为了 8 亿的用户,所以这么值钱。社交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受益,你在这个社会里面也会自然受益,未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网络组成的,你是网络组成的一部分,其实你就应该得到更好的收益和感知。
黎万强:在这个对话之前,我看到荔枝的数据,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注重同城,不再注重见面。其实这个数据反映背后,今天你会发现,随着整个科技推演,很多时候确实跟每一代的特点有关系,今天大家都在埋头看手机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冷漠,但是本质上对他的理解就是有效率。
就是说,这种科技和数据的推动之后,我认为未来的社交应该是碎片化、族群化的,人能够真正根据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朋友。人没有必要再去为那些自己没有兴趣的人或者事费心,要么交给机器,要么不管它。对于未来的创业来讲,不妨多想想,到底有哪些兴趣是能够引爆的,而且哪个兴趣刚好与你创业的团队创始人本人来讲,它就是你的兴趣,这样做是最容易成果的。
欢迎关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leiphone-sz)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