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丨作者:王慧贤
丨编辑:周蕾
降本增效,可能是云计算给企业留下的最大谎言。
“云成本必然比内部部署更便宜,这是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最主要误解。”Infinity公司首席执行官Chuck Brown表示。
很多时候,上云是一笔糊涂账,企业没有算明白为何莫名超支。根据HashiCorp新发布的报告,如果你所在的企业,也把上云预算定在200万到1000万美元区间,很有可能就是超支的一员。
“当企业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在云上、对手方/合作伙伴在云上,企业自己的业务连接都会不自觉得被牵引到云上。”凡泰极客创始人梁启鸿,向雷锋网指出,数字化、虚拟化具有“传染性”,而现在市场发展可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虚拟世界的引力大于物理世界——“当你的周边数字化,你也不得不数字化。”
在大谈数字化转型的今天,不少企业往往以为,自己离解决业务痛点只差云化这一步,但上云这剂药,它未必划算,也不万能。
更令人头疼的是,随着支出的提升,企业难以对未来成本进行准确预测,这更消耗员工,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与降本增效的初心南辕北辙。
为什么企业上云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谁该为高昂的上云成本买单?上云超预算之谜,又该怎么破?
正如开头所言,这一观点深入人心。
但Chuck Brown指出,成本考虑取决于组织的实际目标和要求,如果高弹性或正常运行时间是企业的首要任务,那么迁移到云计算具有经济意义。如果不是,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上云并不是一件省钱的事儿。
“如果企业刻意从降本增效的角度去考虑是否上云,那么大概率可以不上云,因为说明其业务发展的数字化迫切性不高。”曾担任广发证券IT董事总经理、雅虎北研首席架构师的梁启鸿,深知云计算对传统企业之意义,不可一概而论。
“充分必要满足真实业务需求,是上云的首要考虑,如果只因为上云是所谓的大势所趋或者IT战略,那就没什么意义。”
他对雷锋网提出,企业在上云之前,可以先自我判断一下,就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条件而言,适合做引领者还是追随者。
“采用保守策略未尝不可,因为世界日益虚拟化、数字化,早晚我们所在的行业、领域中会有‘云化’的客户、伙伴,导致企业必须以客户习惯的方式与之交易,届时‘上云’就不再是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
“当然,在竞争差距很容易达到指数级别的数字化时代,作为追随者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在梁启鸿看来,采用云服务,可以“做加法”,例如以直接促进业务发展为准则,从前台入手,采购某些业务相关SaaS服务供业务部门使用;亦可以从节省时间入手,对中后台缺失的系统考虑采购SaaS服务进行填补而不是招投标传统的软件系统,等等。
而事实上,企业们对于上云普遍存在一个误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高的弹性、越长的正常运行时间。
根据云服务机构HashiCorp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企业规模越大,云预算也越高,发生超支的可能性就越高。约62%的小型企业预算低于10万美元,34%的大型企业每年设定了至少1000万美元的云预算。其中,预算在2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大型企业中,有46%在云计算上超支,但预算低于1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27%发生超支。
可实际情况就是,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需要高弹性、长运行时间的云服务,这和企业所在的行业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电商行业就因为经常性的促销福利活动,容易出现高并发现象,也就会更关注云服务中的弹性因素。
一家以医药产业互联网为主营的电商平台,就曾向雷锋网讲述业务部门突发决策的情况:大促活动很多时候是前一晚才临时决定,技术团队必须连夜加班,因此如何通过系统资源上云,实现系统弹性扩容,支撑业务快速增长,就成为他们眼前的变革目标之一。
但对于很多相对静态的企业来说,对云服务的使用需求较为稳定,维持核心业务系统的稳定、高效、数据安全和可用性更加重要。
企业对于上云的需求模糊,简单将规模和需求之间划等号,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
一位头部云厂商的金融云总经理也告诉雷锋网,上云的必要性要与业务自身发展阶段挂钩,如果没有大量用户、交易量和峰值都不高,用不用云意义就不大;如果有规划发展互联网业务、注重小额高频交易,以及向智能化经营方向发展,云架构确实才是基础配置。
企业上云成本高,云厂商其实也一直在寻找突破口。生态,就是他们找到的突破口。
比如一些自研成本高的部分,云厂商引入认可的第三方ISV,合力打造解决方案。花更少的力气,打造更强的解决方案,卖给更需要的客户,再通过高性价比的口碑加深云厂商的客户壁垒,这就是云厂商打造生态的底层逻辑。
在梁启鸿看来,企业上云超预算本身是个伪命题,有的企业即使不上云也经常性发生“超预算”问题。相比之下,由于IT对业务理解不足,业务部门对自身业务理解不足等原因,传统IT服务采购更容易超预算。
在过去,为了对系统负载的波动提供足够的支持,IT系统总是要按冗余、支持峰值业务来进行“capacity planning”(容量规划),是一个CAPEX(CAPEX,全称为Capital Expenditure,即资本性支出)问题。
“采用云服务,在理想情况下不就是想把CAPEX变成OPEX(OPEX,全称为Operating Expense,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支出)吗?不就是希望实现‘效用计算’——让计算效能像电、水、天然气一样随需随用,按用度收费吗?”
“超预算”首先可能是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与云计算的模式是否相容,其次是对业务的规划与估算过程IT和业务部门有无充分的共识。
梁启鸿认为,随着市场上企业“云化”的程度越高,云资源的使用成本会不断下降。云是数字化的连接工具、基础设施,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越高,其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所谓“高昂的上云成本”,只是阶段性的。
“如果非得纠结这个问题,那也许是云厂商应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更加灵活、更加细粒度的收费方式,实现真正的类似能源一样的效用计算,以及提供更加灵活的收费周期,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弹性使用资源的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客户省钱。”
梁启鸿表示,这很考验云厂商的科技实力,提供服务、技术与工具,最大程度促进计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让SaaS服务商的开发者去掌握,从而研发出能替终极客户省钱的技术应用。
“这是一个技术栈,从IaaS开始往上,每一层都有创新与优化的空间,最终让客户得益。 ”
想要破解超预算之谜,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上云的成本或许并不会低?
首先,是因为云计算的支出是没有底线的。上云没有回头路,如果不做好功课,很有可能掉进烧钱的无底洞。云支出和传统数据中心这样的固定资本支出性质不同,前者支出会更灵活。
这就好比电子支付和现金支付,往往电子支付会把操作环节做得十分流畅,如果可以,不愿给付款者留有任何思考的余地。而现金支付,需要付款者准备好相应的现金,拿起来十分厚重,这些过程无疑增加了付款者的思考和犹豫时间。
DevOps和云计算打破了传统采购流程,云支付是可变的、动态的、流动的,尤其是当工作负载在频繁地移入和移出云平台时。相比之下,内部部署设施的硬件采购和资本支出具有完善的审批流程。
其次,企业内部IT团队尚不具备上云能力。在云迁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优势的数字转型基础打牢。
比如,很多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往往采用“直接上传”的方式,这种不加调整的上传,意味着工作负载仍然保留着大量本地运行的特性,大部分应用程序最终被运行在虚拟机上,并没有利用到现收现付的云服务特性。
也就是说,这种做法,并没有让他们享受到云服务所固有的规模经济优势。
最后,预期太高,投入太多,进展却很慢,就会觉得性价比很低。
往往,企业决心做数字化转型后,都想要一气呵成,从底层架构到业务部门的管理,同时进行转型。要知道,作为一家已经用传统方式运作了多年的公司,其老板、管理层、员工的思维和习惯都停留在纸质版流程中,但转变思维要比转变流程方式需要的时间更久,企业需要做好长久战的心理预期。
一个企业,做得工程越大,就越难将需求点进行精细化拆解,转型的效果就会越不理想。Gartner研究显示,45%的企业由于缺乏优化措施,在直接迁移上云的过程中会超买 55%的资源,并且在上云初期的18个月内多花费70%。
超买背后的原因在于,企业不了解自己对于云服务的需求到底有多少,更不了解云能够对企业发挥什么作用,不做好前期咨询和调研,就会容易掉入消费陷阱。
那么,企业如何在这个过渡时期免受上云成本之苦?
首先,充分了解、调研内部需求后,一定要“卡死”云服务的预算。以往来说,因传统设备成本较为固定,企业IT部门就能确定设备、服务和维护升级的成本,且每年的成本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对于未来成本的预测也较为准确。
可是,就如上文所说,由于云服务的模式为订阅,支付方式更为灵活,服务成本会因每个员工具体使用情况而变化。
很多时候,企业员工并不了解云服务的使用量对成本带来的影响,往往,企业只需关闭不再使用的云服务,规划和管理云存储空间,就可以省掉大半的成本。
所以,企业需要时刻掌握员工的使用情况,进行成本把控,卡死预算,以免发生超买的现象。
其次,形成一个好的选购思路:买需要的服务,而不是贵的服务。云服务和衣服一样,并不是越贵越好,穿上合适、舒适更重要。企业在购买云服务之前,要充分考量好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业务形态,以此衡量挑选的方案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央企、国企,对于数据安全的需求更高,那么可以考虑建立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的方案,用私有云承载关键信息,用公有云连接客户、供应商和员工。
如果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则更适合选用公有云,按需租用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再搭配OA办公、财务等SaaS软件,从底层设施到应用都享受到轻量化的服务,提升效率,加速业务创新。
最后,走出成本误区,关注“价值”。企业上云,更应该看重价值,而不是价格。往往,上云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
据了解,传统企业上云后,其花费在云计算上的实际支出,甚至比使用本地IT设施时还要高,而这笔额外的支出似乎并没有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OneNeck IT Solutions公司首席架构师Scott Morley表示,企业上云真正的投资回报率很难计算。价值和成本不是一回事,价值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形式出现,它可能意味着企业的云计算战略正在实现其业务目标,因为企业的云计算战略与特定业务目标相关联。
“企业最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云计算提供价值。”Morley表示。
除此之外,为了放大上云价值,企业更多还是要从内部组织、队伍上下功夫。配备相应的云计算人才队伍,根据上云对企业业务经营和组织管理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在工信部印发2018年印发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提到:
开展上云工作,需要上云企业、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及相关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加强协作,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进实施。
云平台服务商等作为主要服务供给方,要联合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等产业链相关方,共同为上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上云企业参照指南引导,稳步推进自身上云工作,积极利用云计算平台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宣贯培训、测试评估工作,加强对企业上云工作的跟踪研究。
企业上云,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所以,上云不是个动作,而是个过程。(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即便上了云,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厂商和企业要走的路还很远。这就是为什么,ToB行业一直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上云,本就应秉承长期主义,耐力、韧性,是攻克未来困难的秘诀。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