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年8月,雷锋网将在深圳举办盛况空前的“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届时雷锋网将发布“人工智能&机器人Top25创新企业榜”榜单。目前,我们正在拜访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相关公司,从中筛选最终入选榜单的公司名单。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们的榜单之中,请联系:2020@leiphone.com。
德国KUKA机器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与全球众多品牌合作。图片来源:Hepcommotion。
美的家电在今年3月底以30.6亿元收购东芝家电80%股权,现在又有了大动作,美的拟通过全资境外子公司MECCA International(BVI)Limited以40亿欧元(约292亿人民币)的现金对价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库KUKA Aktiengesellschaft(简称 “KUKA公司”)。生产洗衣机、空调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美的集团,买机器人做什么?也许这条新闻在你的意料之外,但是这个收购提案绝对是在情理之中。
KUKA机器人符合美的集团近年来的自动化制造策略。本周三,在深交所上市的美的集团希望将其在KUKA机器人中的股份从目前的13.5%上升到至少30%,给出的价格是115欧元每股。2月3日时美的宣布将其在KUKA的持股提升到10.2%,这次的报价比当时KUKA收盘价格高出了60%。公司称并没有计划全盘接管KUKA,如果此次提案成功,KUKA将保持独立并在德国上市。虽然KUKA机器人具有很高的价值,不过,美的集团的此项提案很难说是完全理性的。这比收购提案新闻出现前KUKA的股价高出了37%,这个价位将使这家德国高端机器人制造商估值达到52亿美元,等于公司2016年收入预期的38倍。美的首先在2015年8月购买了KUKA5.4%的股份。据美的一位发言人称,摩根斯坦利当时为公司提供了过桥贷款来支持股份购买。
中国企业今年多次因大额海外收购登上新闻头条。以上是目前为止,5项最为突出的兼并收购(图表中金额单位为“十亿美元”)。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农业企业Syngenta。其余几项(除了本次美的的收购KUKA提案外)分别为:2月17日天津天海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美国科技公司Ingram Micro、1月15日青岛海尔收购美国消费品公司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1月12日大连万达收购美国娱乐公司传奇影业(影视作品包括《蝙蝠侠》系列、《超人归来》、《盗梦空间》、《环太平洋》等卖座大片),该项收购已经完成。数据来源:Dealogic。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虽然就金额来说,这与其他中国买家的全球收购案相比并不算大——今年二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同意以441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与化学公司Syngenta AG。另外,美的已经与日本机器人制造商Yaskawa一起合作、共同打造服务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并且在今年早些时候对一家中国机器人公司进行投资。正是由于KUKA机器人这样企业巨头,德国才能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领先于世界。虽然在德国本国,KUKA并不像美的在中国这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KUKA在所谓的“关节机器人”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KUKA的机器人可以在工厂自动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包括焊接、涂层和组装。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斯堡的KUKA公司于1898年成立时,当时是一家电石气制造商,现在KUKA的竞争对手包括西门子和ABB等巨头企业。更多关于KUKA机器人的信息,请阅读《2016,机器人之年:KUKA触觉工业机器人研发者Haddadin专访》。对于德国来说,如果美的全面收购KUKKA公司,这会成为德国国内最大的中国收购案例,并且是首次中国公司收购公开上市的德国企业。德国Gorg法律事务所的兼并收购律师Florian Wolf称,这项收购提案非常“特殊”。
上图:2016汉诺威展会的展台上,KUKA机器人互相配合,将啤酒导入玻璃杯中。图片来源:路透社/ Nigel Treblin。
全球工业机器人上升最快的市场就在中国。过去五年来,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力成本使得投资工业机器人变得顺理成章,尤其是在美的公司所在地、经济发展较为优越的广东省。2015年,美的在商品和人力方面的花费占销售额的59%,大大高于2008年的47%。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收集的数据,中国在近几年见证了机器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目前已是全球头号机器人进口国。另外,中国的机器人大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根据IFR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320亿美元的机器人市场中,中国占据了将近27%的比例。IFR称,2015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上升了16%,达到66,000台,而北美与欧洲的上升分布仅为11%和9%。同时IFR估计,中国每一万名工人中就有36个机器人,而在美国,每一万名工人中有164个机器人,在韩国这个数字则更高,有478个机器人。目前,大部分中国的机器人来源是进口。为了真正领导这项科技改革,中国的制造业与政府都希望国家能自主生产更多的机器人技术。
图片:各国每一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比例。从左至右: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另外,美的此项收购提案还有可能是因为,公司希望制造更加高端的产品。严重依赖人力没法确保公司获得更好的控制与效率,而将生成自动化可以实现。与其他本土品牌(例如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一样,美的在研发上下了更大的投入,2015年研发费用占销售的比例为3.8%,高于2014年的3.2%。而在2009年,上市公司在R&D部分的费用为零,虽然美的并没有在其他未上市公司进行研发。美的集团想要收购KUKA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看到了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巨大市场。也许公司认为未来不仅可以使用机器人来制造产品,机器人也可以成为公司的产品。
德国一直是自动化与数字工业制造的先驱,在机器人领域有非常资深的经验。据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称,从2010年到2015年,德国的工业机器人生产量年度平均增长为11%,使得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机器人制造商,前二位分别为日本与韩国。根据VDMA的数据,德国机器人系统的市场在2014年估值为40亿美元。与此同时,包括KUKA和西门子在内的机器人制造商在中国开设了新的制造厂,以便更加贴近越来越火热的中国市场,VDMA总监Patrick Schwarzkopf说。
上图:美的与KUKA历年来的每股利润(单位:美元)比较。深红色为美的,浅红色为KUKA。数据来源:Bloomberg,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美的在中国作为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于1968年在广东省成立,集团在全球共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超过三分之一销售额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2013年KUKA在上海建立了工厂,并且据路透社3月的消息,KUKA已经在帮助美的进行工厂自动化项目。“美的希望打造智能工厂,使用更少的人力来生产智能家电,由于中国的打工人口在下降,公司也需要应对更高的人力成本。”元大证券的分析师Juliette Liu说,“公司的目标是使用KUKA来打造自己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美的公司主席方洪波在一次采访中称,有了107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美的可以进行更多的收购,不过公司希望将重点放在在欧洲和美国扩展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不过现在的重点是打造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品牌。”美的希望进行制造技术革新,目标到2018年将其员工减少五分之一,降至8万人。“根据德国的情况,这需要30%的股份,因此我们有了这项条件。无论美的持股多少,KUKA都会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我们不会干涉其独立性。”他还说,美的独立作出了这项收购决策,并没有“从政府官方收到任何沟通或者指令。”
上图:今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展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听着KUKA公司CEO Till Reuter 介绍公司的机器人技术。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无论如何,本次收购提案都有可能面临一些执行上的风险。美的集团旗下拥有中国非常知名的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品牌。其中的技术也许没有什么策略敏感性,不过KUKA机器人及其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倒有可能。“德国和其他地方的监管人员有可能会严格审核这项收购。”Erik Gordon说,他是密歇根大学Ross商学院的教授。“洗衣机不会被政府视为关键性技术,但是机器人有可能会。”除了德国,华盛顿方面也会紧密关注这起收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在最近已经阻止了若干中国-欧洲收购案例。今年早先时候,CFIUS出手阻挠了荷兰企业飞利浦NV将其灯光元器件及汽车灯光业务卖给金沙江(Go Scale Capital,金沙江创投与橡树投资伙伴联合组成的基金)的计划,让人们都吃了一惊。KUKA在美国也有分部,称公司去年在北美地区的销售达10亿欧元(约11.3亿美元)。公司的客户包括防务公司Northrop Grumman Corp.以及汽车制造商菲亚特。
上图:收购KUKA的话题让KUKA的股价持续上升。2014年9月前,Friedhelm Loh / WSOCTEM持股超过10%(紫红色部分),12月Voith收购25.1%股份(绿色部分),2015年9月美的透露持股超过5%,随后在2016年3月前翻倍(红色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Bloomberg。
另外,除了政府有可能进行管控能外,KUKA的持股结构有可能触发全盘收购。德国工程公司Voith集团持有KUKA25%的股份,德国亿万富翁Friedhelm Loh持有10%。Voith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我们希望美的可以对他们的计划进行解释说明“。而Loh则未通过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
KUKA在一份单独声明中称,公司将针对美的的提案做出“符合道理的判断”。“这个收购提案很诱人。”Equinet银行分析师Holger Schmidt写道。他称美的有可能未来想要进行全盘收购,如果到了那一步,美的就必须说服Voith集团。
Via Wall Street Journal & Bloomberg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