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活跃用户410万,放款笔数1090万笔,交易总额153亿元,收入17.17亿元,净利润3.16亿元。面对这样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投资者会有什么反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5月21日,趣店集团(以下简称:趣店)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趣店的经营在2018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为17.17亿元(2.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6%;但经营情况令人担忧,净利润3.16亿元(5035万美元),同比下降32%;活跃金融用户与去年同期的480万相比下降13.9%;放款笔数相比去年同期的1970万下降44.6%,交易总额相比去年同期的167亿元下降8.1%。
对此,趣店创始人、CEO罗敏称,在2017年年底行业政策调整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经历了行业性收缩区间,趣店迅速采取了积极措施,主动下调了交易总量,通过暂时收紧信贷标准来控制风险。
面对这样的数据,投资人选择用脚投票。5月21日开盘后,趣店股票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最终下跌16.46%,报收9.59美元,创下上市以来收盘新低。
相比起趣店去年10月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时34.35美元的开盘价,趣店的股价已经跌去了72%。
2017年10月18日,在线消费分期平台趣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是“QD”。上市首日开盘价34.3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2%;收盘价29.18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2%;成交量3347万,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查询公开资料显示,趣店成立于2014年3月,前身为“趣分期”,主打口号为“分期购物上趣店”。从成立之日起3年就成功上市、2017年上半年利润超过10亿元,趣店的IPO不可谓不成功;但引起更大反响的不是趣店上市本身,而是趣店上市后引发的质疑和争议。
伴随着趣店上市后投资人发表“收益1000倍”、“史诗级的回报纪录”的庆贺声中,有文章开始围绕趣店是否存在诱导式借钱、利润是否过高、是否存在违规经营和保理催收等过往“瑕疵”进行质疑,而真正让质疑成为一个大规模扩散“事件”的,是趣店在10月20日通过微信公众号“群发”的一封律师函:
这封律师函态度强硬,称趣店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随即有部分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对趣店经营模式等无端攻击,对趣店部分高管名誉恶意中伤,文章所述内容纯属虚构,并强调趣店已经查清造谣者身份信息,保全相关证据,将立即启动法律手段。
而此后程苓峰对罗敏的采访《趣店罗敏回应一切》更是将趣店推到风口浪尖,Pingwest随之发布《以「回应质疑」的名义胡说八道,趣店CEO罗敏公然撒了哪些谎?》,列举罗敏“不还钱就算了,当做福利送你了”、“我们坏账率低于0.5%”、“我们一旦发现一个人是学生,就拒绝借钱”等不专业回应。
或许是担心公关事件的进一步升级,趣店随后选择了沉默,包括此前预约好的媒体见面会也被取消。但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危机公关、与投资者和公众舆论如何沟通的“反面教材”。
在沉默了两个多月后,罗敏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他先是注册了一个名叫“我是罗敏”的公众号,并发表了一篇号称“车上用半小时亲手写”的文章“《趣店罗敏回应一切》,我犯了哪些错”。检讨了上市以来,自己在公关策略和媒体关系上的失误。
由于此次回应未谈及业务层面的问题,而伴随亮相的,还有趣店此前低调上线运行两个月的新业务“大白汽车”的正式亮相,因而也被解读为“为新业务造势,避重就轻。”
在“趣店事件”发生后不久,网友“PR劳斯基”在知乎上称:
“趣店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做好GR,把该解释的对领导解释清楚;在美国做好IR,稳住投资人;然后才是国内的PR。”
但从趣店上市后几次财报发布之后的市场走势看,趣店的IR仍未得到美国投资者的完全认同。
2017年11月13日,趣店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财报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趣店营收14.51亿元(合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6.507亿人民币(合9780万美元),同比增长322%。然而在这份数据光鲜的财报发布后当日,市场却反映冷淡,甚至在收盘出现了1%的小幅下跌,在随后从11月13日收盘价27.23美元到22日晚收盘价16.15美元,8个交易日股价下跌超40%。
2018年3月12日,趣店发布未经审计的2017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17年趣店2017年全年总收入达到47.754亿元,相较2016年的14.428亿元增长231.0%;净利润达到21.64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5.767亿元增长275.3%,总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超过200%的增长。
这一次财报发布后两个交易日内(13、14日),趣店收盘价分别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75%、6.76%。
伴随股价一路下跌而来的,还有股东减持和高管辞职。雷锋网查询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除了创始人罗敏的持股保持不变之外,包括杜力、Kunlun Group Limited、曹毅在内的第二、三、四大股东分别累计已减持了139.32万股、176.47万股、182.03万股。而这一次财报发布当天,趣店还同时宣布由于个人原因,董事李世磊和曹毅已经提交了公司董事会的辞呈。他们的辞职在新闻发布之日起生效。
趣店的商业模式原型是欧美的“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这一业务放贷金额较小,一般为数百美元;利率极高,有媒体称其每100美元的年化利率高达391%;而且在欧美国家,人们对这一业务也颇有非议,Google在2016年已经决定在全球范围内禁止这一类型产品的广告投放。
因此,趣店在上市后开展的车新零售业务“大白汽车”看起来更多的担负着“做好IR”的业务转型意义。在美国,汽车金融非常成熟,约1/3用户在购车时会选择“先租后买”或者“以租代买”(或者选择在租赁到期后中止租赁退车)的模式,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围绕汽车零售的金融服务是更容易理解和听懂的故事。
据雷锋网了解,大白分期的门店不提供全款购车服务,全部车辆都以融资租赁模式销售。首付价格通常为10%,其主营车型都在10万元左右,最高不超过12万元。大白汽车的购车客户中,有90%来自于趣店的原有客户转化而来。
从趣店2017年财报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太白汽车进展的相关内容:
截至2018年3月10日,大白汽车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5家线下自营门店,累计交付车辆超过4800辆。
而在新的一份财报中则显示:
大白汽车当季销售型融资租赁收入为5.46亿元,已经占据趣店总营收的三分之一,累计交付车辆6608辆。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大白汽车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5家线下自营门店,招募了超过660名员工。
而此前太白汽车业务负责人许龙曾在公开演讲中透露,趣店2018年第一季度末累积交付车辆近万辆。这一数据的差异也引起了新浪科技等诸多媒体的质疑。
在趣店上市之时,有投资人感慨:
“趣店是家好公司,但现在的价格可能高了。”
这当中的意思是:即便不与如平安、招商等已经传统金融业务运行良好、在互联网应用上有了相当积累的传统金融巨头对比,而直接按照如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标准,趣店的24美元的发行价格也高了。
相比之下,趣店的老对手乐信在去年12月21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9美元。从两家公司此前发布的年度财报中看出,2017年趣店注册用户为6240万,乐信为2390万,趣店的用户数量为乐信的2.6倍,这也正好是两家公司发行价格的比例。
但二者上市之后的股票价格走势,却大相径庭。
就在趣店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的几乎同时,乐信也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数据显示,乐信2018年Q1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为人民币1.46亿元,同比增长160%。与趣店高开低走的走势不同,乐信上市以后保持了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同时运营效率大幅提升,获客成本大幅降低,股价也走出了一波稳扎稳打,目前价格为16.81美元。
平心而论,趣店在成立以来的三年中业务扩展迅速,但当中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包括:缺乏自己的风控,大多数流量来自外部,在用户入口和风险评估方面都眼中依赖蚂蚁金服;而在资金来源方面也缺乏自有渠道,无法和拥有稳定息差的传统银行以及蚂蚁金服等具备用户资金沉淀的公司相比;而在数据的使用和挖掘上,趣店做得也不如业内其他拥有大数据的金融公司。换言之,趣店的高成长是由于执行力强的运营导向加上赶上了大势(蚂蚁金服)的结果,趣店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没有数据显示得那么强。
如果现在再来对之前趣店股价的“高开”做一个分析,其中大概无非几个原因:首先是财务数据足够漂亮,二十亿营收就有十亿利润,50%的利润率足够亮眼;其次是在上市之初美国投资者对同类中国项目缺乏足够了解,只能从如用户数量、经济指标等进行估价,但在上市之后,趣店之前蕴含的风险开始显露;同时由于退出自己的根据地市场、监管趋严、蚂蚁金服扶持力度减弱、新业务转型仍待时日等原因,趣店也表现出了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这一波高开低走,趣店不冤。
在趣店发布2017年年报的时候,趣店CEO罗敏曾经表示,在趣店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之前,他不再从公司领取任何薪资及奖金。然而可惜的是,此番表态并未能让投资者买账。
或许,对于罗敏来说,与其让投资人相信,趣店总有一天能达到1000亿美元,不如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在股价上先追上乐信再说?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