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AI金融评论 | 2018-09-11 21:17 |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报道,在9月11日举“第四届全球区块链峰会”上,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先生带来了题为《联盟链的升华——公众联盟链》的演讲,主要总结分享了微众银行在联盟链的所思、所行,并提出了服务更广泛群体的“公众联盟链”畅想。
马智涛提到,自联盟链概念问世后,一直以来伴随着很多争论。他并未比较联盟链和公有链之间的技术强谁,而是抛出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公有链是否为“公众所有”。
公有链非常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也非常强调是属于公有资产,并不归属于某个个体、某个企业。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市面几条主要的公链,如比特币、以太坊、EOS,算力基本上集中在几个大矿池手中,所以公有链是否真正为“公众所有”,要打个问号。
第二个问题,公有链是否真正在服务“普罗大众”?
最新的全球人口数据显示,全球人口76亿,网民40亿。真正参与全球公有链人数大约是2000万。据介绍,这是微众基于比特币、以太坊钱包的数据总结出来的,也得到了行业一定认可。基于此,马智涛指出,真正参与使用公有链提供服务的群体还是非常少,占总网民比例很低。
第三个问题,公有链能否承载“数字社会”使命?
2017年全球数据统计,全球范围里面管理的数据规模大概在230亿个TB。微众银行的股东腾讯也在运行对外的公有云服务,它们可承载的数据规模大概是480万TB。而从功能角度来讲最丰富的以太坊,目前它承载的数据量小于1TB。先不看它提供的功能多样性、应用多样性,单单看它承载的数据量,公有链离真正能够承载“数字社会”使命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第四个问题,信任是否只能通过算法来建立?
人类社会经过了多年演变进化,已经形成了多套信任机制,比如政府的信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等。马智涛认为不应该全部放弃这些体系,推倒重来。“算法可以增加信任,但它不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我们还是应该回过头,结合社会上已有的机制,共同建立信任。”
第五个问题,联盟链是否只能服务联盟成员?
“这也是一个误区,联盟链不是只能服务联盟成员。”马智涛表示,现在科技公司都会向外界提供服务。因此,联盟链的参与机构在组成联盟的同时,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基于以上五个问题的思考,微众银行得到一个结论——在区块链的生态圈当中,有一条道路是绝对无法忽视的。
“联盟链的进化升华,应该能够演变成为一个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态,我们命名其为公众联盟链(Open Consortium Chain)。我们对公众联盟链的定义非常清晰,它并不是单一的链条,而是一种新的基于区块链商业应用所打造的一种生态圈。”
据介绍,公众联盟链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使命。
第一,服务公众。公众作为链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公开网络访问商业联盟所组成的联盟链提供的服务。
第二,联盟链有一套由联盟成员共治的治理机制。联盟链的属主以及运营方是联盟本身,通过链实现信息以及价值的交换。
第三,分布式商业。通过公众联盟链的体系,可以大力提倡政企机构联合,提供对外服务,提升机构间的协同效率,以及提升公众体验、降低公众成本和风险。
公众联盟链对于技术底层的要求,除了标准的区块链特性之外,还有三方面需要重点加强。
第一,公众联盟链并不是单一链条,所以整个体系下面需要能够支持多链条并行以及跨链条通信,同时能够支撑来自互联网海量交易的能力。
第二,如何真正能够让大家快速组成联盟,低成本、高效率地建立联盟链,这是重点。
第三,开源开放,公众联盟链离不开开源基础。
另外更重要的,在体系当中,还需要建立起来一系列业务服务能力。
首先,在联盟治理方面,需要有一套机制去管理联盟成员,包括“谁能够加入,谁违背了联盟章程可能要退出。”
第二,数据的治理,怎么做授权、怎么做隐私保护联盟成员共建的数据。
第三,身份管理。由于公众联盟链需要面向公众,所以不单单是要做好联盟内部的身份管理。“服务的群体,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物可能会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些资产。在智能设备的陆续发展之下,我们会有越来越多需要管理的物,放到这个体系当中,所以身份管理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四,事件管理。越来越多的驱动不一定是作为人、作为用户操作所产生的事件,更多的智能设备会随时随地产生很多事件。这些事件通过区块链,也可以驱动很多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另外,清结算管理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在微众银行的构想当中,未来的公众联盟链生态圈会有不同联盟组成的联盟链条,之间会有很大程度的相互协同,通过跨链的通讯机制。通过互联网,服务都将呈现给终端消费者。
“分布式商业肯定是人类经济的发展模式必会走向的方向,而公众联盟链很有可能是打开分布式商业模式这道大门的钥匙。”最后,马智涛总结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