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陈伊莉 | 2018-07-22 13:01 |
51信用卡创始人、CEO
孙海涛是个连续创业者,在51信用卡之前,他有过两次互联网创业经验。虽然在杭州本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不过都不算成功。
“第一家公司退出后拿到了几百万,我没有买房,都投入到了第二家公司,到了2011年底,只剩下60万,还有4张信用卡。”在上市前夕,在杭州51信用卡总部,孙海涛告诉雷锋网,“坊间流传说我和太太有10多张信用卡,其实是夸张的。”
2012年初,在看到自身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空间后,孙海涛拉了4个人在酒店闭关一个月做出了51信用卡管家,通过授权提供账单管理服务。
六年过去了,乘着互联网金融的风口,51信用卡从最初的账单管理工具发展到综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于7月13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收盘报在9.1港元/股,涨7.06%。截至雷锋网发稿日,收盘价为8.47港元/股,市值100.54亿。
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收益总额0.90亿元、5.71亿元、22.69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02.9%,对应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可见,51信用卡也曾度过较长一段筚路蓝缕的阶段,主要问题是盈利模式不清晰,而这也是工具类产品的通病。
初期推出的账单管理、信用卡优惠等服务并不能获得收益,直到2014年与银行合作推出了在线办卡业务,通过为银行引流找到了一个流量变现的方法。“当时办卡一天能做到营收30万,终于让我有种能活下来的感觉”,但只是能活也还不够。办卡的收入归属于招股书中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虽然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1.4亿,但还不足以支撑公司盈利规模的迅速扩张。
转机是从做网络借贷撮合开始的。孙海涛表示,“业务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是从我们准备依据信用卡账单数据为用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开始,但刚开始我们也没有抱有很大的期望。”最开始他们通过与外部互金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14年初与宜信共同推出的“瞬时贷”,但与外合作涉及对接,开发慢且可控性不高,又意识到这一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于是从2014年开始搭建金融和风控团队,2015年5月上线了“51人品”这一网络借贷撮合平台。
51信用卡总共进行了六轮融资,涉足撮合贷款业务的节点,正值他们A+轮融资结束不久,在为B轮融资而奔波。在孙海涛的述说中,A轮比较艰难,B轮融资时,增长和商业模式发展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次投资方中有京东与小米,“本来我是觉得两个有一个就可以了,结果两个都要投,快到了不让投得罪人的地步。”孙海涛笑道。
同期,51信用卡也打破了一个固有印象,即信用卡的用户都是贷款用户,记账的用户才是投资的目标人群。孙海涛解释说,信用卡用户有的会分期,但也有一部分每个月都能足额还款,说明他们资金充足,将贷款标的匹配到投资服务后,一部分人就能直接确定投资。
由此,投资与借贷业务开始循环,资金与资产端形成闭环,业务增长也很快。据称,2016年做到100亿贷款额撮合,2017年达到300多亿。如今,在线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已成为了51信用卡最重要的盈利板块,总收益占比从2015年18.67%,到2016年的67.28%,再提升到2017年的71.73%。
还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将目光投注到更广泛、荒莽的无卡人群的线上借贷撮合市场。51信用卡则深耕信用卡客群,2018年第一季度, 服务信用卡人群的贷款撮合产品金额占比约95%。这是他们的优势——信用数据全面、风控有保障,同时也是劣势——信用卡客群是银行的目标客户,银行更有资金成本优势。所以另一边,他们在2016年收购了给你花平台,从而进一步将用户群扩展至无卡人群。
当前,P2P监管加严,又由于中美贸易战,A股和港股市场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形下,不论上市是否成功,公司都面临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压力。
“从这次上市潮中部分公司的定价、破发就能看出,过去数年货币带来的杠杆利润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导致一级市场估值虚高,远超二级市场。”孙海涛表示。
“我们本来想多募集点,但现在市场很差,这个月可能是最差的时候,也有一些破发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定价比较谨慎,给IPO投资人更多的升值空间。”此前相关文件披露显示,51信用卡发售价格在8.5至11.5港元之间。最终发行价定为8.5港元/股,前几日持续增长,最高价9.55港元/股,而近两日开始回落,在发行价左右波动。
问到上市的感受,孙海涛用了“疲惫”二字形容,“受大环境的影响,从市值和投资预期方面来说,互金行业走到了最低谷。这次上市也没有特别激动的感觉,只是阶段性任务完成了。”
对于互金行业来说,公司上市添上了光环,并增强了公信力。但对于他们来说,那根“弦”依然绷得紧紧的。短期的股价波动不是问题,重点在于监管加严,网贷备案政策迟迟未落地,以及收入较多依赖金融信贷业务。51信用卡也是如此。
首先是政策,网贷备案期限延后,一些拟上市公司因未能完成合规要求而被拦在门外,而合规问题也是在港上市的难点,51信用卡在上市过程也曾面临阻碍。
再看51信用卡的未来发展,实际上还需再闯三重关。
第一,当前的主要营收模式其实蕴藏着风险,该公司也认识到这一点,提出继续践行科技输出战略——将获客、技术能力输出给中小银行,比如扩大和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的业务,来增加新的盈利模式。
第二,在线上流量居高难下的情况下,虽然51信用卡有一定流量——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51信用卡所有产品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8100万人,但比之互联网公司和巨头又有点相形见绌,因此他们的思路是深挖单个用户价值,提高用户黏度。
据介绍,51信用卡在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以信用卡办卡业务来说,与大银行合作,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即用户办卡后的行为与51信用卡没有任何关系,现在他们通过与中小银行的合作联名信用卡,在未来3~5年,单个用户的分成可以远超普通的办卡导流收入。
第三,孙海涛提到了管理问题。第一次重大的危机发生在2016年,据透露当年公司遭遇过一次合伙人的离职风波,而导火线是由于一次组织权力变动。现在公司的核心管理层也是从当年开始建立的。
之后,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筹备上市前夕,“也发现了部分管理上的问题”,比如业务协同能力,“当一个业务的转换率在下降的时候,另一边还使劲投放,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早期,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产品经理,不怎么管事,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意识到没有办法避开CEO的责任,建团队、建立相互信任。”在与雷锋网两个小时的对话中,孙海涛对于公司投融资关系、业务发展脉络与规划,颇为开诚布公。还有更多投融资、上市的细节,将在新书#沸腾新十年#中披露,敬请关注。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