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插播一下:我们开通了数字化行业交流群!请添加鲸犀小助手微信whale-rhino,申请入群哦~
导语:防雷业务是由雷电监测、预警预报、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
而防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是从0到1,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文 | 代润泽
从1752年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到一年后避雷针的公布,至此揭开了人类对抗雷电的历史。
而我国的防雷行业和技术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第一家防雷企业诞生,2002年5月深圳第一届防雷技术论坛的召开,标志着在我国防雷行业正式步入成熟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防雷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此前的业务、流程主要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所有业务都是在个人电脑中完成。
这导致了防雷业务管理模式分散混乱,缺乏统一化和规范化的模板管理,也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效率很低。
随着数字化发展,全国一些地区陆续也建立了一些当地的防雷平台,可以满足当地的基本需求和业务。但是数据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复杂,防雷业务管理显得分散零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发展和业务需求。
从中国气象局统筹管理的角度来说,为了推动全国防雷减灾工作,有效监管防雷业务,提高防雷业务的规范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防雷业务必须做数字化转型。
基于此,中国气象局开展了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了更有效地监管防雷业务,同时提高防雷业务的规范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
“这个平台是全国性的平台,可以统筹、管理整个国内各个地区,用一套系统统一化管理,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监管,目前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与报表制作可视化这两个方面。”
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项目经理关旭旭负责整个平台的搭建,他表示,该平台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结合数据仓库技术实现检测机构、分支机构、从业人员、检测业务动态监管分析,包含检测机构服务能力、人员挂靠、虚假报告等。
并且,该平台可以满足当前各种格式的行业监管报表,也可以满足内部管理的报表的需求,能实现防雷行政监管重点单位和雷电灾害相关业务数据的图表查询。
关旭旭向鲸犀透露,Smartbi是通过招标的形式与中国气象局合作。
2017年,中国气象局就打算进行数字化建设,为了更好地监控防雷,当即拟定了三年规划。在建设平台的时候,Smartbi通过投标承建了一期项目的建设。在一期完成后,Smartbi又连续承建了后面三期的项目建设。
“我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四期的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Smartbi一直与气象局保持合作,因此经验比较丰富。2017年进行平台搭建的时候,我们对整个平台或整个气象行业的监管非常了解。”提到为什么Smartbi可以连续中标,关旭旭坦言项目经验的重要性。
除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中国气象局也需要对技术进行考察:
1、对于报表制作,将Excel变为企业级WEB报表设计器,提供灵活的表格样式与计算逻辑设计能力;
2、对于数据可视化,自助仪表盘制作,通过简单的拖拉拽即可生成管理驾驶舱,所见即所得;
3、对UI设计的高要求,通过采用最新百度Echarts 4.0, 提供炫酷3D立体模拟图形,同时支持EXCEL图形,且图形控件轻松扩展也可轻松实现;
4、能支持录入表单数据 、支持审批流程、支持移动端等功能。
在合作之前,Smartbi需要提前准备多项工作,在业务方面要了解气象局是如何开展防雷监管,了解防雷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了解防雷重点单位。
“我们当时做了很多调研。”关旭旭表示。
招标之前,开发团队基于此前与气象局合作的项目经验,对防雷业务有初步的了解,能掌握气象局防雷数据的使用、气象局如何展开工作、数据量有多大等基本信息,再根据Smartbi产品进行填报,在统计分析报表方面进行一些技术储备。
因此,在经过多项考察后,双方携手合作。
关旭旭表示,双方团队在平台的建设中非常重要,需要双方领导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双方专家组成顾问组,双方项目经理组成管理小组,双方团队成员组成需求组、开发组、测试组、培训组等。
完成项目的团队构建后,从项目最开始的招投中标,到双方签订项目合同、驻场开发,在项目启动会上,双方成员相互熟悉,分清职责。当沟通每期需要建设的内容后,由Smartbi组织实施团队开展工作。
关旭旭表示,整个平台的建设过程可以总结为:
项目招投标--签订合同--项目启动--需求沟通确认--功能开发--阶段汇报--项目初验--试运行--项目验收--上线运行
“我们会定时的组织阶段性汇报,了解每个阶段是否有按计划去完成项目工作。”关旭旭表示,“我们每期都有验收,当验收通过后,再进行下一项。”
目前,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分为四期建设。
1、一期监管应用系统,实现气象内部用户防雷监督管理工作在线作业。
一期的监管应用系统具体是为气象局内部用户提供防雷业务信息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各省、市、区县气象用户对防雷业务信息进行在线填报,系统根据监管所关心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输出统计图表。
2、二期服务应用系统,实现检测机构和重点单位用户在线、实时动态维护单位相关信息。
二期的服务应用系统具体是为防雷检测机构用户提供在线实时动态更新机构、分支机构、人员、业务信息;为防雷重点单位用户提供在线实时动态更新单位信息,上报自查记录、隐患台账。检测机构和重点单位用户使用账号登录系统后进行信息维护。
3、三期移动应用系统,实现气象内部用户移动在线查看防雷工作。
三期的移动应用系统具体是指为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防雷业务监管APP,使用账号登录后查看。
4、四期平台安全防护系统。
四期的平台安全防护系统具体是指从网络安全设施安全防护、平台安全功能防护、第三方安全服务、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对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安全防护建设。在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完成后,平台通过了三级等保,为平台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关旭旭坦言,双方合作的时间较久,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
他举了个例子,在防雷重点单位监管的监管方面,如何监督重点单位的颗粒度层级,从技术的角度,关旭旭认为颗粒度越小越细越好,但是从气象局角度来说,如果颗粒度很细产生的工作量也会巨大,因此需要做一些统筹,进行一些随机抽查、检测。
“其实,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双方侧重点不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的技术顾问专家展开评审会,将讨论的结果呈报给国家气象局,再由管理层达成统一意见。平台每一期的建设都是独立开展,初验后进行试运行,在通过收集的问题和建议最终调整后进行最终的验收,验收通过后才能正式上线。
“该平台主要面向从事防雷检测的检测机构,面向社会的企业单位。”关旭旭表示,因此项目的整体规划是从气象局的角度,考虑到他们在如何监管。而二期面向社会企业单位,要从用户角度去想,用户如何使用得方便快捷。
“我们的平台是否真正服务好企业,就需要在试运行的过程中让企业积极参与,亲自上去操作。”在此期间会产生一些与企业相关的数据。
检测机构对整个防雷市场的重点单位做防雷检测,都有自身的指标,例如避雷针的安装等要求,同时不同地区的格式规范不同。全国统一的系统也会对没有属性的地区进行搭建,因此需要企业协助完成不同地区的特殊需求,在此期间,会收集各个地区、不同企业的修改意见,统一诉求进而统一适配。
搭建好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成本的把控,因此每期项目建设之前团队会进行实施方案申报,而每期项目都需要修改后再正式上线,这对技术团队有不小的挑战。
关旭旭表示,团队在搭建每期项目前,会考虑到改动的问题,因此Smartbi提前搭建了技术接口,这可以方便后续调整。在试运行过程中遇到用户反馈的业务问题,基本上没有技术挑战。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源于国家统一平台涉及到的区域非常广,地区差别非常大。
项目涉及到国内31个省市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拥有本地系统和在线作业,因此防雷建设进度很快,然而青海、西藏、云南等偏远地区,完全没有信息化办公系统,平时的所有操作全部由人工完成并且用纸质存档,非常影响实际作业。
“中国气象局也无法对这些纸质的数据做很好的分析,然后再做决策。”关旭旭表示。
完成了项目一期的监管后,已经解决了国内各个省的数据统一上报问题,并提高了整体的上报效率,让中国气象局能够更高效地全局把控当前各个省的工作情况、是否完成每年的指标等。
针对检测机构和重点单位提供在线填报的二期项目,此前由于没有统一系统,各个地区的所有检测机构没有任何标准,这导致市场上存在了许多挂靠人员和虚假报告,这完全需要气象局执法单位挨家挨户对每一份报告进行检查,效率低也未必看到问题。
当二期的服务系统搭建后,检测机构必须在线填报所有单位的所有从业人员,制作业务信息。主管执法机构只需要在系统上核查,能针对某个检测机构的人员、业务,系统会自动算出包括一些人员的复核。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每天只能去同一个地区作业,如果系统计算出有人跑了多个区,系统就会助帮助气象主管机构规范市场行为。”关旭旭表示。
当规范了市场行为后,将打击的行为进行公示,可以检测整个防雷市场,让防雷市场变得更公开透明,能检测出哪些进行了虚假行为,而对于需要做防雷检测的机构、企业,也可以根据系统找到对标企业。
项目的三期应用的移动端,这里考虑到App的便捷性。“对于领导阶层,平时工作、开会非常繁忙,一直守着电脑监测不现实,而移动端能让他们随时点开监控区域。”
在项目的四期建设中,目前国家和企业对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搭建社区安全等保建设之前,没有官方机构来认可,因此,关旭旭带领团队专门请具有安全资质的的机构对整个平台进行安全测评,根据测评的要求做整改或者硬件修复,最后达到了三级等保要求。
并且,项目的四期建设不局限于防雷的检测机构,也为防雷处理单位带来一些便利。
除了监测防雷业务,平台对整个防雷行业来说,很直观的改变在于,没有平台之前,气象局在做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最少要派三个人一组,如同大海捞针一样随机抽查,也不知道哪些是重点要检测的对象,想要找到问题的出处就要全覆盖,过程中就很容易存在漏检。
平台上线后,企业就要有数据填报的意识,如果机构、企业一年没有进行检测,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需要重点监控,因此,平台的上线在减少人员出勤工作的同时可以做到全覆盖。
其次,此前所有执法检查的数据需要纸质存档,需要上交结果进行人为整理,归档后到档案管理员处存放,而这些纸质数据存档案后很难再次利用。而现有系统可以减少对档案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成本,这是非常直观的改善,对企业、单位的监管也能做到更加细致。
1、防雷重点单位物联。
防雷重点单位就是气象局,因此从物联的角度来看,采用现代化的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实现高清传输、高清存储、高清显示;实时针对诸如某个大型加油站,进行视频信息的采集存储;然后提供视频结构化、视频质量诊断等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全网的调度,建设完整的一套“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进而实时能观测到重点单位的现场情况。
2、检测单位评估。
例如,目前房地市场上已有的检测机构,因此对于防雷行业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用安全监管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析制定对检测机构的考评策略,筛选出检测机构、企业的防雷水平。
3、主管单位考评。
根据目前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产生数据,对各个省市区进行的防雷行政执法情况,就主管机构的所有的工作进行测评,综合考虑各省的主管机构是履职能力来考虑每年的绩效,而管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各考评内容的增减。
4、大数据智能监管。
通过平台采集的基础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宏观的决策,也可以对防雷动态进行监管,对一些突发预警、突发的事件提前做预警,也可以对检测单位进行评估,以及进行公众数据查询等综合服务。
此次中国气象局与Smartbi合作搭建的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也给相关业务机构带来了惊喜,“防灾协会看到了气象局的这个平台后,也找我们谈一些个性化监管和服务的合作。”关旭旭表示。
“不过个性化首先要基于中国气象局统一的政策,个性的前提是服务理念和监管不能偏离。”关旭旭强调,在此基础上,如何保障基础框架不动,从实际的业务角度出发,按照行业标准和法律层面做个性化搭建。
对于气象局来说,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初级阶段,也就是从0到1的过程。想要继续做数字化转型,还要根据现代市场或监管的实际情况,做精做细。
而对于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机构、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1、从业务流程方面。
企业可以先明确哪些环节弊端最多,效率最低,然后就从这个环节入手,以点带面,逐步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数字化改造。
2、从数据化运营方面。
企业需要先梳理好数据资源,做好数据治理,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保证数据质量。基于数据平台,再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各种分析应用,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场景的数据需求。
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广自助分析应用,在企业内部营造自助分析文化,激发一线业务人员的数据分析热情,让数据真正做到赋能一线,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技术方而言,未来要继续专注产品研发,在自助分析技术方面做更大的投入,让用户可以更自由、更广泛地挖掘数据的价值,更好地实现数据化运营。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