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狒狒科技这个团队的名字是从英文“Fitfly”音译过来的,这个独具个性的名字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周忠为此非常自豪:“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聊了半天之后他连我名字都忘了,干脆就叫我‘狒狒’,我当时还有点不爽。后来一想这样反而挺好,对别人来说,我是谁不重要,品牌才重要。”
相见恨晚的三个大男孩
这个团队目前只有3个人,CEO陈昊,CTO赵宇,以及CBO周忠。几个月前,他们在汉能赞助的全球创客马拉松上碰面,当时陈昊和赵宇在做太阳能户外音响,建筑设计师周忠则在做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结识以后,相见恨晚。
从左至右依次为狒狒科技CEO陈昊、CTO赵宇、CBO周忠,这三人老说自己颜值高…
关于为何他们三人能走到一起,周忠笑道除了都对户外骑行非常喜爱之外,更因为在做产品方面有共识。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他坚持认为好的产品要具备“好看”和“好玩”两个特性,但是大部分创客对产品的颜值和趣味的要求并不高,创客们往往更注重功能,或者认为外形和有趣可以通过后期改造来弥补,这与周忠的理念合不来,但陈昊和赵宇却能够理解并认同他的想法。
“好多人觉得我脑子有坑,也许真的有吧。”周忠大方地说道,“但是把这些事他们两个就能理解,就会懂把颜色一样的线弄到一起、把一个方向的线尽量垂直,他们甚至把焊好的线拔开,然后按照我的要求把它们做到一起。”周忠一边说着一边指指坐在一旁的陈昊和赵宇。
决定组团之后,周忠放弃了他原先的项目,和陈昊、赵宇一起开发太阳能户外音响,他们现在做的这个太阳能运动头盔也是从音响的创意演化而来。
最初,他们希望将音响设计成魔术尺的样子,通过拍打就能够把“尺子”扣在各种地方。后来他们又觉得,在户外听音乐为何非要特意多带一个设备呢,于是又构思将音响与水壶设计到一起,结果经过用户调研发现很多人都不爱带水壶,之后他们还考虑过把音响做成背包、腕带等等各种形式,但都觉得不太满意,甚至感到做音响是不正确的选择。
“后来我们在上海CES消费电子展上受到了物联网的启发。现在户外一般只有手机和手表是智能设备,今后会有更多的设备智能化,那么是否有一个产品可以成为户外智能控制平台呢?我们认为可以有,而且这个项目至少小米和360没有在做,我们觉得可以在头盔上做这个事情。”
经过CES电子展期间的启发后,他们将音响和头盔粗暴地结合在一起,用两个共振单元让头盔发声,再配以语音交互系统,S-MAX的初代原型就诞生了。S-MAX头盔承载了陈昊他们创业的经验和理念:SPORT、SOLAR、SAFE、SMART……从理念定型、模型设计到手板制作,再加上拍摄产品视频和剪片,这3个大男孩只花了2周时间。
“好看也好玩”的骑行头盔可以是这个样子
S-MAX头盔后部有左右转向灯和警示灯,转向灯能够以流畅的韵律向左、向右闪烁。头盔前端也装配了转向灯和行车灯,兼具照明的作用。他们将头盔拆开,在里面铺设了灯带和线路,再将3D打印制作的外壳罩回去。从外表上,S-MAX的接合处还略显粗糙,但灯光的闪烁效果确实不错。
S-MAX头盔前后均有转向灯
作为头盔亮点的语音交互系统是研发中的难点。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捕捉话音,他们经过各种构想和试验,最终决定在头盔的锁扣位置安装一个喉麦。喉麦所接收的话音是由咽喉发声系统颤震而做成的声讯转化而成,由于不经空气传送,能够比较充分地杜绝外在环境的杂音,可以说本身就自带一定的降噪功能。除此以外,在头盔的帽檐部位还有一个麦克风用于拾取噪音音源。两个麦克风将声音信息通过蓝牙音频模块发送到手机APP,经过算法的反向处理进行双麦克风降噪。这些处理后的声音信息再转化为控制信号返回给头盔,从而实现闪灯、播放音乐、对讲等等功能的操控。
喉麦嵌在束带和锁扣部位,可以看到线路
赵宇介绍道,目前S-MAX头盔和蓝牙的传输距离约有10米,对讲则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只要在APP中事先做好人员设置,就可以发送群体语音消息,甚至进行点对点的勾搭。当然啦,前提是通话各方都要拥有S-MAX头盔和APP。
在声音输出方面,S-MAX头盔的两侧各嵌入了一个小型共振音响。传统的音响一般包含鼓膜、音腔,通过空气振动来发音,而S-MAX所用的音响却没有鼓膜和音腔,取而代之的是,它与整个头盔融合为一体,让头盔本身变成了发声介质,按赵宇的话来说,这种骨传导的发声方式让戴上S-MAX听歌的人能有一种“头皮发麻的震动体验”。
侧面夹孔里嵌入了一个共振音响,长得极(xiang)具(ban)个(cheng)性(pin)
出于安全考虑,头盔帽壳内部装置了一个撞击检测传感器。在骑行过程中若发生了较为强烈的碰撞,在设定的报警关闭时间内(APP中可自行设置)若骑行者没有回应,头盔就会通过APP给队友发出求救信号,并给紧急联系人拨出电话。
这块撞击检测传感器安装在头盔里面大概在头顶的位置
通过咨询两位资深骑行爱好者,雷锋网编辑了解到,骑行头盔的重量对于头盔品质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越轻的头盔就越好,户外运动头盔产品中,重量小于300克的头盔就是非常优秀的,200克的骑行头盔更是顶尖级的。但由于智能头盔需要增加各种元件和模块,恐怕成品的重量并不能做到与顶尖骑行头盔媲美。
对于如何减轻S-MAX头盔的重量,赵宇介绍说,他们采用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来供电,所以头盔能轻不少,成品的重量会在350-380克之间。
5月份曾在京东众筹上亮相的LIVALL智能头盔重量为510克,续航时间大于30个小时。与之相比,S-MAX头盔在满电且不续充的情况下,理论工作时间可以达到6小时以上。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的转化效率有13%,且弱光效应很好,即使在阴天也可以让头盔充上电,能够满足大多数骑行爱好者的需求。
将先发优势快速转化为技术壁垒
既然提到了LIVALL智能头盔,难免要在功能上让二者做下对比。周忠认为S-MAX和LIVALL的相似之处并不多:在控制方式上,LIVALL在自行车上配备了小型控制器来实现操作,S-MAX则是语音控制;音乐的播放形式也有普通播放和骨传导播放的区别;而在产品颜值方面,周忠评价LIVALL头盔是“真的把一个刹车灯放在头盔上”,这种设计方式他并不认同。但LIVALL的踏频传感器是S-MAX所不具备的,关于踏频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测算,如速度、踏频、心率等,也是LIVALL做得更好一些。
在颜值方面,周忠表示S-MAX不输LIVALL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上述那些功能,一些投资人认为S-MAX头盔的技术门槛太低。对于这个疑问,周忠解释道,所谓的技术门槛低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也意味着上手快,只要团队的执行力足够高,在开发时间上就可以先于别人,后期可以通过诸如购买专利、底层开发等等手段,将先发优势快速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壁垒。
设计行业出身的记者却更为关心头盔的结构与外形设计问题,因为目前S-MAX头盔的样机是在闪电PREVAIL头盔的原型基础上进行改造的,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关于这一点,周忠谈到他们会为S-MAX头盔进行自主设计,但并不排除会在设计中参考闪电头盔,因为后者无论从通风、材质、结构上都已经做得相当成熟。
“一个这么年轻的团队,之前也没有做头盔的经验,就去谈要优化、要改变已经沉淀了几十年的的传统头盔的设计,这太不切实际了。我们要做的是研究传统头盔的优势,保留它的安全性、舒适性,规避掉一些专利问题,还要让S-MAX颜值高。”
狒狒科技目前正在加紧进行APP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这款头盔计划在今年12月份在国外进行众筹,明年8月-11月之间完成第一轮量产和发货,目前考虑定价在200美圆左右。
目前APP的一些界面:从左至右依次为个人主页、硬件控制、音乐播放
相似的科技梦
雷锋网编辑曾经和一些人聊后感慨,在一部分人眼里,还要通过手机来控制的智能硬件已经称不上炫酷了。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科技梦,无论这个梦来自电影、小说还是那些神秘又令人向往的预言。在梦里,智能硬件可以无形地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不再需要特定的某个装置就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甚至是我想即我见,我说即我做。
做智能硬件的人当然也会有这个梦。当记者问到S-MAX头盔能否脱离手机进行智能控制的时候,这三个大男孩不同程度地激动了起来。陈昊说他们正在对S-MAX进行相关的底层开发,试图做到脱离手机,满足更为直接的智能控制或通讯需求,目前这个研发还没有完成,但它是可以实现的。
我并不能想象这会有多难,因为说白了记者也只是一介看客。他们三人将小小的咖啡馆填满了欢笑,让人感受不到一点失落,曾经那2周的夜以继日、那些刷比赛的日子、没有钱的日子、找融资的日子、为做产品而刷新底线的日子,甚至好像从未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偶尔,我们会突然沉默那么几秒,一方是想象,一方是回忆。
雷锋网先锋志(公众号:vangzine)致力于发掘更多产品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创业项目。如果你也在创业,如果你也认同产品和技术是改变世界的中坚力量,欢迎通过我们向业界介绍自己。联系方式:startup@leiphone.com,24小时内会收到我们的回复。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