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xuanLEE | 2017-07-31 11:57 |
雷锋网按:本作者非白三维研究员胡燕。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宝藏,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的胸襟与气度,容下如此多古老或是新奇的玩意儿。不管是浅显易懂的写实雕塑,或者是迷幻抽象的心情作品,都静静的定格在博物馆深沉的展架上。
旅行时,逛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了解认识这座城市最好最直接的方法。这一件件的器物,不仅是器物的本身,更是一座城市的年月,一座城市的人、事、风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最能沉淀和修身养性的方法。但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拥挤的公交和地铁上,在一个稍微清闲的午后,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相比起读书,完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条件就苛刻了许多,时间、金钱、同伴、计划等都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脚步。电子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成本,是否也能改变人们去旅行去逛博物馆的方式呢?
之前面对Google-ArtProject,博物馆仿佛进入了新的标签页。在这里可以找到艺术品,地标建筑与世界遗产。32000件全世界的展品通过网络呈现在眼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档案背后的故事。
科技与艺术有时候就像两个极端,而三维扫描与AR视觉的搭配,却能让你近距离的去感知艺术,并从艺术品获取新的能量,你可以把节奏放慢,带上耳机去享受每个动人心弦的美好时刻。
非白三维扫描与AR正在尝试去重新定义数字化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合作开发了的数字故宫,利用三维扫描,对故宫主要古代建筑和珍藏文物的形式、结构特征、表面装饰、乃至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基本元素进行准确系统、综合的采集和再现。在“数字故宫”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高性能的图形工作站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在通过投影机将其投影在大型屏幕上,用“数字化”永久保留和展示了故宫的辉煌。
运用三维扫描采集那些活在博物馆中的数据,赋予历史以最恒久的留存,足不出乎,咫尺之间就可以见到列国的战车,宋元的玛瑙,明清的瓷器。
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采用触摸屏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及三维数字模型等方式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馆藏珍贵文物,以流动大篷车的方式将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运送到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既保证了实体文物的安全,又提高了珍贵文物的展出率。
洛阳博物馆为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进行三维扫描,为文物建立永久性、高精度的数字化档案,并为博物馆数字展陈、文物虚拟修复、考古遗址虚拟漫游、文物高精度复制等奠定基础。
就在贵阳,我国第一个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全景技术的网上数字博物馆已经开馆,通过 “虚幻引擎”,让人在不同的场景中身临其境,真实、互动地欣赏文物和文化遗产,让陈列的文物、遗产,以及古籍里文字“活”了起来。
你想象过把博物馆里高达六米的北魏石佛像原比例缩小通过3D打印一个带回家么?青岛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三维扫描建模”工作,就可以让这样的想象得以实现。三维扫描缓慢而持续地扫过大佛的每一寸肌肤。凭借精确的三维数据,一些文物的所有细节会在虚拟世界里永存,并通过网络,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对一些不能来青岛市博物馆参观的外地游客来说,通过网站、APP甚至微信,在家里就能立体浏览博物馆里哪怕是藏在库房没有展出的馆藏文物。而有了这样的文物立体模型做基础,结合3D打印技术,游客就可以把缩小版的“北魏石佛像”等感兴趣的珍宝打印一个“带”回家。博物馆也可基于这些模型,在辅助开展文物修复与保护和文物研究,开发文创产品等方面都将大有可为。
三维扫描对文物进行保护存档,对历史文物进行测量、建模,在计算机中重现文物的原貌,最终完成文物数字归档整理工作,帮助博物馆、考古行业完成数据存储、文化传承的目的,比传统保存具备更具深远的意义。
三维重建与AR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也在改变无数人的习惯。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