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我在思考中 | 2023-07-06 18:30 | 专题:IJCAI 2019 |
刚刚,2023 IJCAI 青年精英学术大会(Young Elite Symposium)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圆满结束,为上海乃至中国人工智能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画上浓重的一笔。
在三天的会议中,5位国际顶级AI专家发表主旨演讲,54位被IJCAI-2021、IJCAI-2022收录论文的青年作者现场分享了其论文研究成果及其最新科研进展,600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到场参会。
第一天的大会活动包括开幕式、五个Keynote报告和论文报告等常规环节。大会议程涵盖了当下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行业挑战,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此外,在闭幕式上还颁发了“学术新星”奖项,激励青年研究者们勇于创新,争取更大的突破。
截止今天下午,大会开幕式、特约报告、学术报告、专场讨论、Industry Day、颁奖典礼等特色环节全部结束,大会主席、IJCAI-SAIA联合办公室秘书长邵怡蕾博士出席并主持了闭幕仪式。
在闭幕式上,IJCAI理事会主席Christian Bessiere与IJCAI秘书长 Vesna Sabljakovic-Fritz分别致辞,对青年学者们的出色表现表示了高度赞赏和鼓励。他们强调,青年学者是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的重要力量,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并不断追求卓越,并希望在澳门的IJCAI 2023和明年上海的IJCAI 2024与大家再度相会,张成奇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
根据大会设置,大会将根据论文被IJCAI大会接受的评分及组委会、Session Chair对论文的评分,从本次参加演讲的54位青年学者中选出三位优秀代表。在闭幕式上,邵怡蕾博士宣布,北京大学丁建豪、大连理工大学王迪、国防科技大学涂文轩三位博士生从中脱颖而出,荣获“学术新星”的称号。
(邵怡蕾博士在“学术新星”颁奖仪式上)
丁健豪
丁健豪,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铁军教授/余肇飞助理教授。主要方向包括脉冲神经网络,神经形态计算等。在IJCAI、NeurIPS、CVPR、ICLR、AAAI、FGCS等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担任NeurIPS、ICCV、IEEE TNNLS等国际人工智能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丁健豪本次大会分享的Talk与深度脉冲神经网络的最优转换研究有关。针对大模型为代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带来的推理高能耗挑战,脉冲神经网络在神经形态芯片上的应用为低能耗边缘应用带来可能。丁博士分享了他们团队在IJCAI 2021年的中稿论文及一些后续探索,其中讨论了如何将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在最优转换的原则下获得一个性能不逊于原始网络的脉冲神经网络,以此实现低能耗推理。
王迪
王迪,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为樊鑫教授和刘日升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底层视觉分析、多模态图像融合与感知。研究成果发表于IJCAI/Information Fusion/ICME/ICRA /JCST/《软件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其中一项关于多模态图像配准与融合的研究成果被IJCAI 2022收录为oral presentation。
王迪本次大会分享的talk与多模态图像融合相关。针对现有多模态图像融合方法难以处理未对齐图像的空间形变,导致融合图像产生边缘重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无监督跨模态“配准-融合”联合方法。同时浅谈了该领域的未来的研究趋势。
涂文轩
涂文轩,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蔡志平教授/刘新旺教授。主要方向包括聚类分析、图机器学习、语义分割等,在IEEE T-IP、IEEE T-KDE、IEEE T-NNLS、AAAI、IJCAI、CVPR、MM、ICML、NeurIPS等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IEEE T-KDE、IEEE T-NNLS、ACM TOMM等国际人工智能期刊以及ACM MM、CVPR、AAAI、NeurIPS等国际人工智能会议审稿人。
涂文轩本次大会分享的Talk与深度图聚类算法有关。针对传统的图结构增强(随机删除或添加边)可能会破环原始图的重要结构信息且增加深度图聚类算法信息冗余的风险,论文提出了基于双重冗余约简策略的深度图聚类算法AGC-DRR,给出了他们团队的一些探索,并通过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首日上午的大会报告后,大会进入作者报告环节,54位作者分为18组,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为体现“以青年学者为核心”的特色,大会在第二天和第三天还分别设置了“明日之星:学生作者面对面论坛”和“智领未来:人工智能精英学者论坛”,从学生作者和学术带头人的角度,对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答。
除了学术交流,大会还设置了全体晚宴和YES!草坪音乐会等精彩环节,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社交平台。这些活动不仅让学者们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愿。年轻学者们通过互动和分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为未来的研究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二天的“明日之星:学生作者面对面”论坛上,学生作者成为了分享的主角。上海交通大学张昀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倩、大连理工大学王迪、吉林大学王一鸣、西湖大学颜力琦、国防科技大学涂文轩等六名学生作者分享了他们发表论文的背后故事,并回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潜能。
(明日之星:学生作者面对面论坛现场)
同时,大会还吸引了来自50余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参与其中。这些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参与进一步丰富了大会的学术内容,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作机会。
而“智领未来:人工智能精英学者论坛”也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该论坛邀请了悉尼科技大学张成奇教授作为主持人,论坛嘉宾包括 伊利诺伊大学李博、上海交通大学严峻驰、华中科技大学黄宏、武汉大学张乐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聂礼强等五名顶尖青年学者,他们是该领域的权威,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从一开始,主持人张成奇教授就说明了这场论坛“不做化妆、不设议题、没有预告”的特别之处,直接将论坛讨论的问题交给了参与论坛的老师和学生们,并通过现场举手提问的方式,对与会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AI的意识问题到大模型的终点、从如何与工业界合作发现需求到项目申请书的选题和撰写、从如何选择博士论文的方向和主题到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的培养到如何培养抗压能力,到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各个领域,也体现了参与者对于自己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通过与这些学者的深入交流,青年学者们不仅拓宽了眼界,还受益于他们的启发,为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智领未来:人工智能精英学者论坛现场)
作为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高端学术会议,IJCAI YES为那些活跃在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年轻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绝佳平台。在此期间,这些年轻学者们可以与国际上那些顶尖、经验丰富的学者们面对面沟通学习,获得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分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21年1月7日-15日,因疫情而延期的IJCAI 2020大会在线举行,同时进行了IJCAI 2024举办城市的投票选举,最终IJCAI 2024举办权花落上海。为了能够为IJCAI 2024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学研生态环境,IJCAI 理事会决议首次通过在上海设立IJCAI中国办公室,并在 2021-2023 年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进行战略合作,而IJCAI YES作为战略合作和的重要部分也因而诞生。
如今,IJCAI YES不仅完美达成了“预热”的目标,为IJCAI 2024的顺利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为青年学者们搭建了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交流晚宴上,不少学术带头人均异口同声地表示,希望在IJCAI 2024之后,将IJCAI YES大会持续举办下去,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一个期待和展望的未来。
本届 WAIC 大会期间,IJCAI-SAIA 中国联合办公室还将与IJCAI YES 2023的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一起,于 7 月 7 日举办“大模型与技术奇点:人文与技术面对面高峰论坛”。这场论坛将邀请 10位人工智能学界及人文社科学界及业界领军人物,从技术与人文的视角探讨科技进步、指导技术发展,以期构建一个可信的、有边界、有隐私、有道德、有秩序的人机共生的未来。
大会虽已闭幕,但青年学者们的交流与合作不会因此而止步。通过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专家资源,IJCAI YES为年轻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了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这一方面帮助年轻学者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挖掘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一直是IJCAI YES所坚持的,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毫无疑问,青年学者是IJCAI YES的主角,他们的热情、创造力和努力让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以他们的研究和激情,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场大会不仅是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他们启航的起点,开启了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璀璨未来的征程。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