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抽水 | 2014-06-23 17:32 |
今早有外媒报道,Google联手斯德哥尔摩Berghs通讯学院的学生共同研发一种智能臂带,结合“Google Gesture”服务即可实时把用户的手语翻译出来,让手机把用户的想法说出来。
不到半天的功夫,“辟谣”来了:宣传视频确定是斯德哥尔摩Berghs通讯学院的学生的杰作,不过并没有真实的智能臂带,“Google Gesture”服务也不存在。进一步说,它基本可以判断为假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假消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智能硬件是可以帮助特殊人群的,并找到大家一直讨论的“痛点”。
早些时候,我们雷锋网报道过一款类似的智能臂带MYO,其原理就是借助传感器来捕捉手臂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从而判断佩戴者的动作意图。如果有一家公司愿意在“翻译”方面上做些工作,针对哑人而推出的智能臂带有可能会应运而生。
此前我们还报道过一款特殊的智能眼镜,主要是帮助视障者知道更多的环境信息,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不过这个项目也不是由大公司所主导,而是牛津大学临床神经科学教授Stephen Hicks。
从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来看,虽然很多不少人认为现有的智能硬件没有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痛点,但是笔者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它们并有找对合适的人群,都一个劲地往大众消费领域挤,游说大众去接受小众需求,变相让“智能”退化了。以手环为例,要普通用户每天带着它去计算步数甚至心率,真的不是刚需。但是它们如果跟运动检测结合起来的话,另当别论。另外,笔者也看到一些手环开始走支付路线、公交卡路线,相比以前,目标用户真的更加垂直了。
回归题目,让哑人重获说话能力的智能臂带是否存在?如果MYO是靠谱的话,按理论来说,它们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遗憾的是,像MYO这样的公司还是希望自家产品能够往“新式交互”的大众化方向靠拢,提供更好的手势控制方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样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参与者也会“水涨舟高”,也许他们也会像手环一样,开始往更细分的领域进行规划。
谁说让残疾人士重获某种生理功能的产品不是智能硬件呢?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