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陈根 | 2014-11-17 16:19 |
好莱坞艳照门还在发酵
陈氏艳照门还让人记忆犹新,或许还记忆在一些电脑硬盘里,不论你有没有他都引发过互联网隐私与安全的大讨论。
一波才进入平息阶段,在大洋彼岸的另一波却来势更为凶猛,而此次则是借着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来袭。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好莱坞“艳照门”事件,当世界上最出名的一些女性的私密照片在网上曝光以后,媒体、专家、屌丝都在寻找一个答案,到底是谁泄露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当最后的结果指向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典型产品苹果的iCloud时,我们不免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智能硬件还有隐私吗?尤其是基于可穿戴设备,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数据化之后,我们是否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透明人。想到这个问题是否很恐怖?
人肉搜索让你分分钟倒挂城门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网民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藏于各种网名之后,你如果没引众怒,也就罢了,但是若不小心在这原本平静的池塘里搅了一下,瞬间会引来多人的围观,甚至你将在短短时间内被网民揭开层层面具,然后将你毫无保留地挂于网络世界最显眼的城门口示众。在中国有个非常形象的词汇来形容这一行为——人肉搜索。当一个人被“人肉搜索”之后,比扒光衣服站在舞台上跳艳舞还恐怖。
这还只是互联网时代,基于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发生的动作进行总结。而进入可穿戴设备时代,不仅仅是我们生理、心理的体态特殊数据化,作为连接人与物的智能钥匙,将会让一切的人与物的特征都数据化。
我们似乎将生活在一个透明的时代,一个无时无刻不被监控的时代。在法律法规与道德都缺失的年代,我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有一丝隐私的空间?
“被遗忘权”真的能被遗忘吗?
尽管我们似乎对这方面的隐私不报太高的期望,或者寄希望于“倒霉”不要临到自己,但我们还是拥有这样的权利。
欧盟最高法院于2014年5月裁定,允许用户从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中删除自己的名字或者相关历史事件,即所谓“被遗忘的权利”。根据该裁决,用户可以要求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当中隐藏特定条目。
2014年6月26日,谷歌宣布,已经开始根据欧盟最高法院的裁定,在搜索结果中删除一些特定内容,给予用户“被遗忘权”。谷歌表示:任何个人提交的请求必须指定他们希望删除的链接,以及删除的理由,这些理由必须让谷歌内部审查小组满意。对于那些通过审核的请求,谷歌将在28个欧盟成员国的谷歌网站搜索结果中删除相关链接。
而有外媒指出这种“被遗忘权”根本无法完全兑现。这或许就是数据化最真实的写照,只要硬盘还存在,数据依然存在,只是在某一个层面消失而已。而云服务的开启,或许我们未来的数据存储不一定是在特定的服务器上,或许印度专门提供了计算、分析心率的云平台,非洲提供了计算血压的云平台,美国提供了分析微表情的云平台。我们的数据将被打散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要想彻底让数据消失,或者说从地球的上抹去一个人的痕迹似乎越来越不太可能了。
而就国内的法律来看,目前我们更是缺乏关于个人在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保护法规。相关的界定至今也还未成形,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奢求过这种权利。
大数据商业化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各种联网的移动设备,结合各大搜索引擎中留下了自己零零碎碎的痕迹,以及在各种场所消费所留下的记录,再借助于不断发展的数据计算分析,那些有意于利用这些数据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借助于这些零碎的数据信息拼凑出一个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似乎是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威胁,而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无疑加深了这种威胁。大数据时代,数据被奉为一切服务的起点与终点。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360度无死角监控的环境里,周边仿佛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你,以全景式方式洞察着你,同时又有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将你完全淹没其中。
对于置身其中的用户而言,一方面渴望大数据时代,给自己带来更为贴心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着自己的隐私安全遭受侵犯。这种焦虑从近期谷歌眼镜在发布过程中屡屡受挫就能体现,即使谷歌眼镜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做,还是无法阻挡人们对数据安全的担忧
曾经看到一则带点滑稽的新闻,即谷歌能够通过扫描你的邮件,获知你接下去要做什么,如果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你有自杀倾向,会贴心地为你推荐几类用于自杀的药物或者方式,保准让你死得妥妥的。
于大数据时代而言,这在本质上,就是一场商家与商家之间,用户与商家之间的隐私之战。对于商家来说,谁更靠近用户的隐私,谁就占据了更多的机会;于用户而言,保护隐私,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可穿戴设备时代的隐私权
可穿戴设备时代的来临,将完全激化这场个人隐私与大数据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因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个人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利用,而同时用户也越发开始重视自身的隐私安全,并且正在努力寻求途径维护这种权利。
可穿戴设备时代同时也是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此外,可穿戴设备时代将为大数据的商业化提供持续深耕的最佳环境。整个可穿戴设备时代生态圈的建立,是基于平台的搭建和协同,而背后真正支撑这一切得以运行的是数据的获取、分析与结果反馈。
如何在可穿戴设备时代,于大数据商业化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是这整个时代都无法绕过的一大问题。欧盟的“被遗忘的权利”基于删除某些用户认为侵犯到个人隐私的信息之上,我认为这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目前有报道称,谷歌已经陷入了“两头为难”的境地,即用户要求删除含有自己姓名的信息,而后各大媒体联名表示反对,认为这导致了他们的许多报道不知所踪。
关于大数据商业化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欧盟迈出的这第一步,或许会收效甚微,但至少已经在提示所有人,大数据的商业化是大势所趋,而个人隐私保护也正在随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未来,将在法律层面赋予每个人去捍卫自身隐私得到保护的权利。
美国也在近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试图管理用户的数据隐私,这对于用户的保护意义显然是存在的,但还是难以平衡商业与隐私这一对矛盾。
不论这对矛盾如何演变,有三方面是肯定的。一是一切都将数据化的时代是必然趋势;二是人们对隐私的权利意识将越来越强烈;三是各国对于数据安全的意识与监管越来越完善。或许未来,我们将会在数据隐私与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契合点。
(作者简介:陈根,智能穿戴产业专家、智能家居产业专家,产业变革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智能穿戴改变世界:下一轮商业浪潮》、《智能电视:重塑第1屏》等科技畅销书作家,更多关于智能硬件以及可穿戴设备的探讨,请关注雷锋网,本文作者微信公众账号:陈根谈智能穿戴)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