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昔日的胶片巨头柯达想要做手机了,并且找来了一家建筑公司,这看上去真有点任性。
日前,柯达宣布将在下月的 CES 展上发布首款 Android 智能手机,并计划于明年下半年推出 4G 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摄像头。这是柯达在经历亏损、破产、出售、重组等一系列风波后,面向消费级市场转型的新尝试。
自两年前申请破产后,柯达一直没有停止过重生的念头。
2012 年 1 月,柯达申请破产保护,胶片行业享誉盛名的百年老店正式宣告陨落。但随即便通过出售资产、剥离非盈利业务等方式,开启重组计划。
2013年初,柯达拆分成两个独立公司:伊斯曼柯达和柯达乐芮。其中,柯达乐芮被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 KPP 公司)收购,主要涵盖文档影像、个性化影像等业务。但两家公司都拥有柯达品牌的永久授权。一分为二后,柯达躲过了彻底毁灭的危机,也为剩下来的伊斯曼柯达公司保留了一线生机。
2013 年 9 月 3 日,柯达(伊斯曼柯达公司)宣告完成重组,正式脱离破产保护。并于同年 11 月,重返纽交所上市。
至此,在经历长达两年时间的自救后,柯达基本完成了重生。
不过,重生后的柯达早已物是人非。2014 年初,新任 CEO Jeff Clarke便制定 “全球领先的 B2B 科技企业”的计划,并希望将旗下的知识产权投入到印刷、包装和服务等领域的企业级市场上。这是柯达的第一次重大转型,从胶片到印刷,从 B2C到 B2B。然而,在经历一年的转型调整和市场考验,面对惠普、佳能、利盟和施乐等强劲对手时,柯达在印刷市场表现平平,并没有实现完全振兴的梦想。
或许是因为在企业级印刷市场碰壁,柯达准备再次回归B2C市场,而这次将是借助智能手机。
柯达进军消费市场,依然是聚焦在擅长的影像技术,并依托影像衍生所涉及的领域。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不但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还在逐渐成为大众主流的拍照设备,因此柯达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
而切入手机市场,柯达采取了授权的策略。柯达在软件技术、打印、影像等方面发挥优势,而硬件则采取外包合作的方式。据悉,负责柯达智能手机制造的是英国的 Bullit Mobile 公司。不过,该公司在做手机之前是一家建筑公司,与柯达都是第一次试水手机制造。据 Bullit 公司的 CEO Oliver Schulte 表示,“这些设备的主打功能是让用户能够快速的拍照、编辑、分享、存储,再把照片打印出来。”柯达和 Bullit 希望能将上述流程最简化,给用户舒适的图片处理体验。此外,柯达的移动设备也将支持亲友间远程连接手机进行协作。
智能终端,将是柯达的第二次重大转型。但这对于这两个新手来说太过冒险了。
柯达进入手机行业,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劣势更为突出,直接关系其在手机市场的成败。
从优势来看,柯达的品牌影响力还在。在第一次全面转型后,柯达明确了“品牌授权”的策略,这对于进军消费级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作为胶片巨头的柯达已经陨落,但百年老店的品牌形象还在。因此,柯达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在移动设备领域树立新的形象,一方面能利用原有忠诚消费群体提高销量,一方面也能持续提升品牌吸引力。
而从劣势来看,柯达将面临三大困难。
首先,柯达和Bullit都没有手机硬件制造经验,这是硬伤。虽然,目前智能终端的制造工艺成熟了,门槛也降低了,为其入局手机市场提供了条件。但硬件制造仍需要面对供应链整合、工艺把控、专利壁垒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摄像功能在手机市场已经被充分挖掘。柯达的技术优势在影像处理,所推出的硬件产品主打功能也应该是摄像和图形处理。然而,随着智能终端市场细分化的加剧,摄影功能已经被各大手机厂商充分挖掘,包括美颜手机、双摄像头手机、旋转摄像头手机、甚至是 2700W 像素手机……柯达唯一的影像技术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最后,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是柯达的终极考验。这几年,随着小米、华为、联想等中国厂商的崛起,日本厂商的优势逐渐消失,前段时间更是传出索尼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再加上日本本土市场趋向饱和,厂商竞争也尤为激烈,柯达如果想靠移动设备翻身,就必需要进入国际市场,这样一来就会面对中国厂商的竞争。可以说,柯达在本土和国际市场均没有太大的优势。
在经历长达两年的蛰伏后,柯达终于复活了,并且相比原来的胶片巨头,柯达变成了“小而精”的科技公司。一方面保留了印刷等B2B企业级市场,一方面向手机、平板等消费级B2C市场进军,轻装上阵的柯达表现出了无限的可能。对于目前的柯达来说,唯一的优势在于拥有这块“百年老店”老匾,但也仅仅是停留在胶片时代,如果无法将品牌嫁接到手机市场,柯达在手机市场的计划也将成为泡沫,一试就破。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