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褚少军 | 2014-11-12 21:48 |
最近,开放与封闭成为热点。在参加APEC会议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演说“我们知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的年轻人会要求获取更多的全球信息,而不是更少”,以此呼吁开放互联网。
而在商界,Mozilla最近指责谷歌和苹果在对待其移动技术上不够开放透明,并且滥用了各自的市场主导地位。Google公司的Android和苹果公司的iOS平台已在全球智能机操作系统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谷歌和苹果在利用用户数据方面不够透明和不负责任,用户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到哪儿去了(数据保存和利用方面)。尽管Android是基于开源软件所打造,但Google却集成了大量的专用服务;至于iOS,它从一开始就是封闭的。用户现在根本就无从选择。
而商界的另一端,微软也暧昧的宣称:Cortana 将很快登陆其他操作系统平台。尽管也有人将“其他操作系统”解读为微软的操作系统家族,不一定是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也可能是 Windows 或 Xbox 平台。当然也有人解释为iOS 和 Android 等微软的竞争对手的用户未来将可以在自家平台上获得最出色的智能助理体验Cortana。微软方面没有做出明确回应,只能拭目以待。但外界认为,不管微软迈出的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代表微软越来越开放。
可见,在奉行“开放”与“自由”,而且有硅谷精神庇佑的美国,关于开放和封闭也非易事,而且可能时长变化。大公司可以随时变化,而小公司除了指责和呼吁貌似也别无良方。再结合奥巴马APEC期间的演讲来看,关于开放和封闭,往往可能还夹杂着政治利益,国家利益。商业利益,国家利益等错综复杂在一起,简单地看开放与封闭,显然是不太可能了。
其实,这些年关于开放与封闭的变换,不胜枚举。看看一向以封闭自居的苹果,居然也能向第三方开放输入法,也能实现iMessage与手机号解绑。而奉行开放的谷歌,也能在Android系统上要求逐渐统一底层UI,甚至在Android Auto上就直接先玩统一的UI,甚至要玩高空热气球WIFI,涉足原本属于运营商领域的商业利益。表面看起来,封闭的苹果在渐渐地走向开放,而开放的谷歌在渐渐地走向封闭。而骨子里面,或者说本质上讲,苹果和微软的开放,都是因为无法用封闭的体系继续引领科技浪潮,转而学习别人以防止自己掉队。而谷歌的封闭则为满足其更大的野心。而殊途同归的是可以归纳为商业利益。
或许,其实开放和封闭,用户并不真的不关心,用户关心的是用户体验和自身权益的合法保护,以及不要无辜躺枪。但这并不意味开放和封闭两者没有区别,往往居于弱者市场地位的,会保持较大的开放性,而占据市场高位甚至垄断地位的,无一例外地选择封闭或逐渐走向封闭。一定程度上,谁掌握话语权,谁就可以左右游戏规则,而无辜躺枪的小白用户有时候只是“鱼肉”。
当然,开放与封闭也不是无底线的。美国奉行网络中立原则,网络中立(Network Neutrality),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所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按自己的选择访问网络内容、运行应用程序、接入设备、选择服务提供商。这一原则要求平等对待所有互联网内容和访问,防止运营商从商业利益出发控制传输数据的优先级,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中立性”。美国以及硅谷企业极力向全球推行或推荐网络中立,呼吁全球网络中立,这看起来是极好的,但现实世界里,其实关于网络中立的博弈也存在。有关网络中立的立法目前在美国国会已经成为议员们争论的热点问题,各网络服务提供者和权利人都力争在新法中更多地体现自己的利益。
可想而知,在还没有推行网络中立的国度情况如何,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即便在美国,也存在先前极力推行网络中立的谷歌等企业,悄悄的反悔并付诸行动,归根结底无非也是为了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开放与封闭尽管有类似于“网络中立”原则的精神追求和指引,但“网络中立”并不是国际法,很难强制执行,尤其是还未推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回到封闭与开放,最终都是商业利益优先,和道德无关,和理想与正义无关。
开放与封闭是伪命题,巨头可以变着把戏玩。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