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雷锋网按:吉姆·柯林斯曾说,一个巨大无比的轮子,体量很大,承受的地心引力也很大,我们就是把这个称重的轮子转起来。你尽力的推,轮子稍稍动一点。但若你停下来,它就停下来。往往这时是最令人崩溃的,一圈、两圈……不停地推动下,你会终于在某一天惊奇地发现,轮子的转速明显加大,而这个自身重量转化成了势能推动着自身往前走。这就是“飞轮效应”。过去20多年里,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从业者们难道不是在押注这个“飞轮”吗?
8月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雷锋网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的CCF-GAIR 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在深圳市前海万豪酒店继续进行。
今年以来,企业服务市场的增长势头非常明显。疫情因素和新基建政策的双重助力下,互联网巨头公司频频注脚,不少ToB团队获得融资、上市,取得较高业绩增长,诸多投资机构也在加大对企业服务市场的关注度。伴随云技术的深入,人工智能、云原生、边缘计算、5G等技术的升级,正叠加在企业级市场,形成新的突破点。
本届“企业服务”专场探讨了企业服务领域当下所面临的数字经济大背景、数字经济加速下的数字化生态战略、典型的数字化协同工具/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影响企业服务发展的核心技术应用及落地……
以下为各位嘉宾演讲精华内容,雷锋网产业组整理如下:
信通院何伟:培育发展AI基建的“软硬实力”
大会开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首先登台,分享了当下AI新基建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变革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何伟
何伟指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信息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过程。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面深度的融合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优化闭环,使得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互映射,引导传统的资本、原材料、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组织方式变革重塑,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
同时他指出,转型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当前产业中面临的成本、质量、效率等问题。只要产业中的痛点存在,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就一直存在。伴随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支撑作用更为明显。特别是近年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过去没有办法实现的场景变得有可能或更加具有经济价值。
最后,何伟还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思考:
第一,发展AI基础设施要增强发展支撑的硬实力,加快数据构建、算法创新,加紧突破AI芯片制造、算法等关键短板。同时,对数字基础设施、5G/6G的演进方向进行超前布局。
第二,提升环境的软实力。比如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协作体系、AI治理和监管等,目前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利用AI新基建对经济社会进行有效赋能。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公共服务领域,都需要利用AI新基建赋能,更好地助力数字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阿里云郭继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四化”
谁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推手?2020年的新冠疫情成为又一个新的动力。
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总经理 郭继军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总经理郭继军指出,新冠疫情驱动企业更愿意加大云计算相关技术投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新基建下企业服务的重点方向。阿里云基于此,打造了“云钉一体”策略,重构中国技术生态。
郭继军提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体系有四个重大的、潜在的趋势性的要求,即基础设施的云化、大数据化、IoT化和移动化,并对这四大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他还表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当企业能够将数据形成业务,利用数据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时候,才意味着数字经济的真正到来。
腾讯云吴祖榕:企业云端协作的新变化
疫情催化了线上办公,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开始使用云端工具,在社会化大分工时代,人与人不仅是社交网络的沟通,还有协作。然而,无论是沟通还是协作,企业往往面临效率、体验等方面的多重考验。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腾讯多媒体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吴祖榕
首先,要提升沟通的效率,意味着减少无谓的重复,这便要求我们尽可能延伸信息触达的范围,容纳更多元的接入,从而实现大规模的跨部门、跨企业、跨区域乃至跨平台的远程协作。
其次,这种大规模、高并发、跨区域的远程协作,需要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作为支撑,保证其稳定性,这对平台的可扩展性、架构设计的灵活性,以及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从城市、到建筑物、到会议室、到千万用户,参与方的颗粒度越来越细,只有降低使用门槛,保证便捷地接入,才能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无障碍沟通。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腾讯多媒体实验室联合负责人吴祖榕总结了新基建时代,企业云端协作的新变化,并以腾讯会议作为典型代表说明腾讯是如何满足用户诉求的。
例如,在音频层面,利用智能降噪技术可有效降低环境声、键盘声、咳嗽声等的影响,并通过AI算法自主学习,不断提升降噪效果;在视频层面,通过视频降噪、暗场景增强技术,可有效提升画面质量,解决在弱光线环境下看不清的问题。此外,还有虚拟背景、AI美颜技术,在提供个性化体验的同时,提升沟通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云架构的支撑下,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音视频技术以及安全解决方案共同保障了企业云端协作的可用性、高效率以及个性化体验。
华为云苏立清:企业数字化的“五个转”和“三个方向”
作为华为云数字化转型的一线实践者,华为云副总裁、华为云首席数字化转型官苏立清分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总结经验。
华为云副总裁、华为云首席数字化转型官 苏立清
苏立清指出,在汹涌而来的新基建浪潮下,过去关于企业要不要数字化转型的争论,到现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企业家、CIO、相关业务主管已经认识到一定要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并进行更好的商业化运作。
数字化转型要转什么?通过多年实践,华为总结了五方面内容,分别是:转意识,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转组织,构建业务与IT一体化团队;转文化,大平台支撑精兵作战;转方法,对象、流程、规则数字化;转模式,IT应用采用Bi-model、云原生、数据湖三种模式。
为此,苏立清对如何数字化转型给出了华为的实践总结。
“在确立华为数字化转型目标之前,我们首先对服务对象进行了识别,分别是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供应商、员工;其次是业务对象,围绕华为的研发、供应、制造、销售等各环节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
着眼于这两个维度,我们形成了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架构。最基本的是统筹,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策略、统一的架构治理、统一的数据管理,以及统一的应用注册管理。”
在这个基础之上,华为首先构建了HIS( Huawei IT Service )统一数字平台,基于云的部署模式构建面向业务应用的基础性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于应用;二是构建支撑复杂场景的应用和装备,可服务于华为内部包括业务、IT、运营等各个对象进行数字化改造;三是面向上述提及的“五类用户”分别构建一站式体验。
循环智能杨植麟:NLP如何赋能企业销售沟通再造
无论是在当下或未来的数字化工作场景中,正在被一项技术所改变,即深度学习加持下的自然语言交互技术。伴随算法和硬件芯片的不断改进,懂得企业用户需求、掌握行业know-how成为产品落地的关键命题。近些年自然语言预训练、语音识别技术提升带来突破,得以在企业销售流程里应用。
循环智能联合创始人 杨植麟
循环智能联合创始人杨植麟总结了其为中大型销售/客服中心的企业客户赋能的经验。
杨植麟表示,目前NLP在企业销售场景的应用现状是外呼机器人落地最快,坐席助手落地最难。要想解决坐席助手落地难的问题,第一需要提升技术基础,即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二要通过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灵活的产品设计,降低部署成本;三要深入企业内部销售流程的业务实践。
过去销售辅助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杨植麟指出主要是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一是如何得到高准确率的语音识别;二是语义理解如何做到高准确率和召回率;三是性能优化,做到高并发和低延迟;四是如何低成本部署和运维。
例如,在性能优化方面,呼叫中心里就需要实时识别客户的意图和话术推荐,对并发和延时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解决多维度算法和工程结合的问题。在算法方面,采用Transformer-XL的段间循环架构,重用历史计算结果,使得实时语音转写时不需要重新计算就可以大幅降低转写成本;在工程方面,JIT Inference优化,提供高并发的数据调度解决方案和高性能底层优化。
(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