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新智驾会员计划】第 12 期内容。
现在的激光雷达无论在投资界还是汽车界都是当之无愧的宠儿,让它能“独得恩宠”的主要有两大因素。
首先,要数这项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研究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技术和市场分析师 Alexis Debray 就指出,“激光雷达技术远未成熟,我们才刚刚踏入大变革时代。”
另外一大因素则已经为大家广为接受,那就是对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激光雷达是一个躲不开的刚需。
Yole 指出,像 Waymo、Uber、Lyft、百度和奔驰这样的巨头,都在积极将平均成本高达 20 万美元的传感器套装(包括激光雷达)整合进传统车辆,为的就是将它们转变成全自动驾驶车型。
此前,媒体们对此也着墨甚多,大家对激光雷达的设计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不过,现有的解读在深度上还是无法让读者了解不同类型激光雷达中融合的不同技术。
头号玩家
在 Yole 看来,现有的激光雷达技术有两大根基:其一来源于数码摄影,其二则衍生自激光测距仪。Debray 也指出,激光雷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是因为其血统复杂,它牵涉到的技术太多了。
激光雷达两大根基是数码摄影和激光测距仪
宽泛的来讲,现在的汽车行业有两种激光雷达共存。
“工业级”的激光雷达 都用在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车上,而被 Debray 分类到“车用级”的激光雷达,则会被部署在未来大规模量产的消费级自动驾驶汽车上。
所谓的“工业级”,指的是能全天候的保持高性能运行。鉴于它们主要会投档到工业和商业领域,因此激光雷达的成本并非最主要考量,即使它们相当昂贵。
与其相反,“车用级”激光雷达盯着的就是量产车,汽车厂商对车辆价格、外观等方面可是相当看重的。
从扫描技术的角度切入,Yole 则直接将激光雷达分成 5 个类别,它们分别是:
多信道宏观机械扫描(代表厂商为 Velodyne 和法雷奥等);
其他机械扫描(代表厂商为 Luminar 和松下等);
MEMS 激光雷达(即微电子机械系统,代表厂商为 Leddar Tech,Innoviz、先锋和速腾聚创等);
光学相控阵激光雷达(代表厂商为 Quanergy 和速腾聚创);
Flash LiDAR(代表厂商为 Argo、Sense Photonics 和大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