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格力电器董事长 董明珠
编者按:“你拿着格力的手机指挥家里的电器,到家享受格力带来的温度,吃着格力电器煮出来的饭,开着格力的电动车……”这一切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构想中堪称美好。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作为“东风”的“电动车”目前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事件回顾:
2016年3月,格力电器发布停牌公告,称近期正筹划发行股票用于资产购买,而交易标的为一家同在珠海的新能源公司——珠海银隆。
珠海银隆创办于2004年,主营业务以锂电池材料为核心,拓展到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制造、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上下游环节。
8月,格力电器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30亿元。按照15.57元/股的发行价格,将向珠海银隆全体股东合计发行约8.35亿股公司股份,公司另拟以同样价格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97亿元的配套资金,用于珠海银隆项目建设。发行对象包括格力集团、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8名特定对象。完成收购后,珠海银隆将成为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
本以为收购将会顺利进行,但谁料出现重大转折:
10月30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对28日举行的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票进行披露,公告显示,通过现场和网络进行投票的股东达5141人,总持股32.58亿股,占总股比超54%。一共26项投票议案中,《关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及其摘要的议案》等15条议案未获通过。这就意味着此前宣布的非公开发行募资的97亿不被认同,收购事宜将搁置再议。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配套融资被否可以看出股东们最大的不满主要是低价增发对中小股东权益的稀释,而不是收购银隆。这可能是董明珠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面对不确定未来,一位格力高管向媒体透露,格力电器将调整方案继续推进收购事项。同时,董明珠态度也很坚决,称明年便可坐上格力汽车。
就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和银隆新能源掌门人魏银仓共同接受现场78位股东的提问。当天的股东大会,董明珠进场时未收获鼓掌,引发其不满:“讲老实话,我今天进来开股东大会这是唯一一次没有鼓掌的,我想可能每个人带着自己不同的心思来的。”董十分生气,整场大会唇枪舌剑,持续将近135分钟……
雷锋网根据股东大会关于格力造车的讨论整理以下要点(所有回答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作了删减和调整):
注:董明珠=董;魏银仓=魏
董:家电行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需要一定相关技术储备。未来是智能时代,家电行业最不可缺少的是储能设备。不收购银隆,马上下面就遇到短板,智能家电怎么办?所有的生活电器连起来之后跟城市电网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这。
此外,我们收购银隆后,加快做储能设备。储能设备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北方来的都知道雾霾,如果全部用储能设备来改变现在用电方式,我看雾霾要消掉一大半。
从技术上考量,一是它的技术目前在中国肯定是没有超越者,世界上最先进的;二是是否能够安全运营,传统电池充电要几个小时,这个电池(钛酸锂电池)6分钟就可以充满。从安全角度、从未来使用发展方向看,都是独有的,我们认同的是它的技术。
这个技术拿来最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寿命,我用过日本混合动力车,两年多时间就必须换电池,即使不用电池也在放电,电池在衰竭。这个电池,十年之内对消费者零成本,任何问题都由企业来承担,人家有胆量讲出这句话,那是因为有核心技术在支撑。
股东:银隆此前估值很低,一直到2016年初才到五六十亿,为什么不在早期参与?此外,钛酸锂技术银隆也不是全国唯一一家,更不是全球唯一一家,远在湖州的微宏动力也在做钛酸锂电池,而且其电池应用在客车上也有充足的依据,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公司?
董:之前有很多新能源企业找过我们,(包括且不止)比亚迪,我们评估以后不太认同。魏总(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早在几年前找过格力,这个事我不知道,还是我决定收购银隆后跟魏总私下交流知道的。你问我为啥不早点,早点我没有决定权,这是其一。
其二,作为银隆来讲,他们创造的效益被银行和中间商盘剥掉了,生存很艰难。进行几次募资后,我们严格来说属于第4次,第一次要死就差一口气的时候你要什么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就壮大缓和了。
现在我们收购银隆是看中了技术而不是汽车,说老实话我现在都不看中汽车。汽车对我来说就是电池的延伸而已。你刚讲湖州有个电池厂,但银隆就在家门口,了解得更清楚,其他没考虑过。
(此后,有工作人员补充,湖州微宏的这轮估值23亿美金,还超过了银隆,去年利润1亿多,今年预计2亿多利润。言下之意就是微宏更值得被格力看中。但是魏银仓当即给出了回应。)
魏:从这个估值比例的话银隆是500多亿。微宏在中国起步做钛酸锂电池用的电芯是我们收购的美国奥钛的产品,世界上做成产业化的钛酸锂电池只有两家:一家是奥钛,一个是日本的东芝。现在日本已经有6家大企业开始干钛酸锂。他们是单分子结构,纳米球形只有我们有独家秘诀。
董:格力在空调领域已经超过了40%的份额,再有增长空间也不大了,必须要扩张。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格力从2011年利润6%到2015的13%也尽力了,利润翻了一倍,作为你们投资者来讲还有什么要求?你们投资者就是投了点钱,真正创造财富的是这个经营班子,是这个企业的队伍。
我希望大家要理解我讲的话,没有哪个神经病把钱白白扔掉。如果是这样我的利润也不会三年翻一倍。我们在竭尽全力的做企业,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是为了中国的品牌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能够认同中国制造在努力做一件事(指收购银隆准备造车)。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反对意见,说收购银隆是错的,(但我想说)我们收购银隆不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
我不是为投机者负责的,我是为投资者负责的。假如从我眼光看,3年之后(银隆)还做不起来我把他(指魏银仓)毙了。中国制造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要创新,怎么创新,我们连核心技术都不掌控创什么新?做一个新东西出来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靠买来的这叫什么创新?所以格力大量投入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收购银隆,再造个千亿企业没有问题。
以后银隆车一定要打格力标志,而且中国各地都是跑格力的汽车,车上打上一句话“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四、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格力电动车?
董:收购完了明年就可以让你看到车。
现在公交车马上要在珠海全部推开,作为大巴车公交车,银隆有这样的技术。没有哪个用户会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有了这么多技术支持,相信(用户)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银隆,或者大巴车必须采购我的电池。如果我的电池不卖,就意味着我占据中国一半的市场卖到世界上,最少我有10万大巴订单。
我们的大巴车在国际上也被认可,法国都定了我们的车,我们的钛酸锂电池也会不断技术升级。
股东:上次在北京坐大巴,银隆大巴要价300多万。
魏:你问的肯定不是真正的用户,没人给我300多万。双层车连车架200多万,国家补贴之后100多万,现在出口都是200多万。任何工业产品,没有成本不能下降,靠大规模产能来拉低成本。
股东:现在的价格利润有多少?
魏:利润不是随便报给你的,但是没有补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强。我只能跟你这么说,中国的电动车跟燃油车比,利润非常丰厚,而且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能光瞄准国家补贴,新能源车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不但零排放,而且价格比燃油车还要低。
股东:银隆的SUV什么时候上市?
魏:新能源车去年国务院有六个文件,制定了纯电动为主的策略,汽车生产涉及到国家的政策,涉及到生产资质的问题。未来,银隆肯定是进军电动车,储能的主要公司。研发归研发,技术储备也是其中之一,储备期是个缓慢的过程。
股东:银隆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做一台跑车作为形象代言,现在的技术能达到吗?
魏:所有的内燃机电动车只有钛酸锂是最适合做跑车的。就连内燃机柴油机、汽油机也竞争不过钛酸锂。因为放电倍率做到100C,放电倍率可以称为加速度、初期扭矩,只有钛酸锂最合适。当然以后能不能造跑车不是你想造就能造的,国家要给你放牌照。
五、银隆的技术优势
会上,有股东提到银隆新能源要将电池制造技术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的计划。担心这将削弱银隆在锂电池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此,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与股东展开对话,其中设计电池技术的很多方面。
魏:如果一个技术控制在一个企业手中,难以形成巨大的市场,而且核心技术不在开放电池制造技术和电池制造工艺,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更核心的。“控制两端、放开中间”——“两端”是源头的纳米材料并没有开放,“放开中间”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来促进消费、促进市场更大化,来代替铅酸电池、储能电池。这个市场大得很,一个银隆、一个格力、十个格力根本做不了。所以说银隆宣布开放电池制造工艺以及整套装备目的是及早形成庞大的市场。
股东:纳米技术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啊?我们收购的美国奥钛纳米科技,钛酸锂只是其一种产品,如果用我们的材料技术加工出来,任何电池材料包括石墨烯随时可以干。
魏:我们收购这个公司不仅仅是为了钛酸锂,这可能是过去大家都误解的。钛酸锂只是美国奥钛纳米公司其中一个最成熟的产品,这家公司可以通过其专利技术(湿法纳米制球技术)改变很多种材料的分子结构。中国的制造落后就两点:一个是材料,还有一个是模具。中国的模具工业上去了,中国工业产品的工艺就上去了;中国的原材料纳米技术掌握了,中国工业产品的核心落后问题就解决了。
股东:钛酸锂大巴的充电时间呢?
魏:现在我们最快的是3分钟。在城市公交里面路程都是200km以内。今年年底,四条主干线,2000km,每50km就有充电桩,两网都干起来了,另外小区生活,配套充电。以前只要求5%,现在所有的小区,要具备100%的充电能力,不存在充电难得问题。
股东:我们银隆技术能不能跟比亚迪媲美。
魏:这个话我不能回答你,万一你既是格力股东又是比亚迪股东。让市场说话,最好你去采访一下我的客户,或者说既用过比亚迪的车又用过银隆的车,你问这样的客户最有说服力力,我不能随便评价同行。
股东:就续航里程问题,是否钛酸锂电池更短。
魏:单纯的拿能量密度去说公交车,我们认为不科学不合理。10年内用4套电池,20吨耗多少能量啊,耗多少成本。而我们一套电池2吨能用10年,首先国家战略节能,节约了多少能源。客户会算账,客户要运行10年,为什么要金融租赁、四方运营,我们是保10年,而市场上高能量密度没人敢保10年。你要是作为客户,你选择谁?我不能帮你做决定,我只是帮你算一笔账,10年用银隆的技术公交公司不但不在亏损,变成同样客流量同样票价(情况下)扭亏为盈,不爆炸不起火不担责任不负债。那么你作为用户你选择谁,作为用户你做决定。
股东:钛酸锂电池,未来主要应用方向定位在大巴和储能,在乘用车上作用没那么大?
魏:不存在,首先取代铅酸电池,取代市场上所有UPS,钛酸是最有竞争力的。因为寿命长、高安全、耐高低温,但是目前产能很少,成本没有降下来,如果能像当前铅酸一样——中国目前680家企业生产铅酸电池,其中百亿固定资产以上企业10家。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干钛酸锂,我们比铅酸成本还要低。至于储能市场,一个小区每一个家庭用二三十度电储能来代替家庭能源储备。当然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产能小、成本高。有些用户只算经济账,不算环保账。
所以这个市场领域不仅仅局限在大巴,大巴仅仅是目前最具有竞争的一个切入点,所以先发展了大巴。这个切入点是具备了盈利、制造、生产销售的所有条件,从这切入进去,企业要不断积累利润,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不断扩大市场。
股东:其它电动车快充一个小时,银隆就几分钟,对充电电流的要求增大了很多倍。那国家建设的充电桩是否会考虑到银隆的大电流需求?
魏:这个你们可以到现场参观考察,珠海既有慢充也有快充。你们可以到问问电力公司、问问公交公司,就在珠海本地,问问总装机容量就知道了,国家以后充电桩都互相兼容,不会出现我开车去电流太大充不上这种情况吧?
股东:快充是不是只有你们公司具备,其他公司会不会?
魏:现在其他各个厂商都做了,原来是因为没有这个电池,生产出快充桩也没人用。现在全国的充电设备,不管谁投资谁建设谁生产,都具备了可快可慢的条件。现在东西都智能化了,你开慢充车,充电站也能接受;你开快充车到了充电站,电流自动可调,电流电压可调的智能化充电设备全国已经普遍了。现在所有充电技术具备冲各种材料脾气的电池。
股东:银隆前5大供应商有一家企业是磷酸铁锂电池,未来磷酸铁锂消耗量比钛酸锂消耗大,两者比例怎么样?
魏:河北三期竣工、四期开工。外界只炒作了钛酸锂,银隆收购奥钛不止看上了钛酸锂,还看上了材料的纳米化生产技术。收购之后北方基地成为国家级纳米材料示范基地,价值姑且是百亿、千亿。
股东:这个技术对钛酸锂意义更大还是磷酸铁锂更大?
魏:银隆将根据市场不同客户需求制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不同技术指标的产品。奥钛不是光生产一个材料,还有正极材料。同样的磷酸铁锂通过奥钛技术寿命可以达到10000次,充电倍率可以提高4倍。磷酸铁锂电池也可以充电时间到15分钟、20分钟内充满,马上量产。但是磷酸铁锂在客车上不很好定位体系,因为客车运行10年。磷酸铁锂在消费市场内占据主导市场是不可动摇的,客车上动力电池功率电路比能量密度更重要,20年内看不到更好的竞争材料。
股东:这个电池的成本跟比亚迪相比到底相差几倍?我之前看好像是4倍,不知道现在多少,就是单位电池容量,价格差多少?
魏:关于钛酸锂成本,收购奥钛时候电池成本是现在电池成本的12倍,现在跟比亚迪相比电池成本还高达50%-60%,从十几倍已经降到比磷酸铁锂电池高50%-60%。随着产能的扩大,会进一步拉短、拉近。但是钛酸锂电池成本比磷酸铁锂电池高1倍甚至2倍时候就具备了跟磷酸铁锂竞争的优势,因为我们寿命长。
董:讲使用寿命,首先磷酸铁锂3-4年就要更换一套电池;另一个我刚才讲的技术需要不断升级;第三个是他们(银隆)规模太小,如果翻上10倍,使用成本、加工成本(会下降),人是不变的,实际上管理成本在下降。
股东:比亚迪成本也会下降。
魏:任何成本下降都有一个下行的受限,原材料等等。但是磷酸铁锂产能现在在全国每10亿占了9亿,剩下10%是三元锂和钛酸锂。现在钛酸锂会越来越热,最近很热,找我们要技术的很多,很多都是磷酸铁锂想转(方向)。银隆也是中国5大磷酸铁锂企业元老之一,放弃了磷酸铁锂。这个利润产值预测是根据销售订单预测的,因为现在电池恐怕再扩几倍的产能也满足不了要求,现在很多大车厂管我们要电池,现在不敢接电池的订单。明年有战略性的培养重大客户,培养品牌。今年只供应了两家,明年向十大客车厂来提供电池产品,在扩产能。现在自己用也不够,这是利润预测大致两方面。
股东:订单结构是怎样的,就是说市场化订单多少,就是扣除掉有股东背景或者有投资(关联方)的订单,到底市场化订单比例有多少?刨除股东背景还有在当地投资当地政府给的订单?
魏:起步的时候我们立足于珠海、石家庄,我们在当地有工厂,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初期绝对是依靠了,但是2016年和今后的订单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现在都打开了销售渠道,看看我们客户覆盖率,20几个省、多少个城市,而且今年北上广深全打进,北上广深我们没有投资,没有政府背景。今年所有的省,明年更多,这是实实在在签的合同,基本上大点的省没有空白。银隆除了西藏、青海、新疆,其他几乎没有空白省。2017年的订单全覆盖,包括台湾全覆盖。
股东:在《红周刊》看到,广东中信阳关签1000台单,很大,过了几天《红周刊》又发了一片文章质疑这一公司,请教一下你。
魏:要用一个平常心态看待订单,银隆如果靠着一个订单,是不会成功的。我们昼夜设备不停,高管13小时工作制。订单排到明年了,今年有多少钱是买不到车的。黑银隆、黑格力的人很多,巴不得你的股票跌到两分钱才好。我没当回事。不具备销售条件的,银隆也不会给他一辆车。
股东:公司现在实行十年租赁,是不是收入分摊在十年?
魏:商业模式是“零元供车、十年租赁、十年质保、整车替换、四方共赢”,这是整体团队打造的模式,四方共赢是生产企业、用户、政府、金融机构。四方共同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共识。技术模型转变成金融模型以后,进入市场的商业模型,这个模型不存在分期付款。第一阶段,工业产品变成金融产品。一出厂,就收到了金融机构百分百的付款,金融机构买断产品。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租赁给客户,分十年,本金加适当的利润。图一个长期的收益,不存在一次性销售,这是一个分摊收益问题。
股东:假如收购成功后,是独立发展整合,还是深度整合?还有双方团队问题。
董:既然是收购,企业就一种文化,不会有两种文化。当然也会把银隆好的转化到我们这边来,更多的还是我们这边……毕竟魏总那个时候确实很困难,要去跑市场,还要搞生产,方方面面的。比如成本控制,我认为是有缺陷的,我们收购一定会按照我们控制成本手段来,杜绝一起腐败和空隙。这个必须接受格力的文化。还有人问收购银隆是否会把班子换掉,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换?人家干得好好的,甚至比我们还优秀,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比我们强多了。任何一个人只要热爱企业都应该给一个很好的岗位。既然收购了,就不是你和我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