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虽然现在的电脑在速度和性能上都已经异常强悍,但在复杂度和处理能力上它们依然不及我们的大脑。不过,随着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思维上传至云端而获得永生呢?
Sheldon 就曾提出过这个问题
这绝对是个巨大的工程,因为要将所有大脑中的数据存储在一堆服务器中可不容易,而且这一保存我们思维的超级数据中心可不能出任何差错。说着说着,是不是感觉下面的文章要往好莱坞科幻片或者惊悚游戏上拐了?不过这样的想法早就不新鲜了,有许多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将其变成现实了。
就拿 2045 行动来说,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 DmitryItskov)准备在 2045 年把人类意识转移到远程控制的化身,或者说合成大脑——他把这个阶段看做人类进化的下一步。
不过,即使大胆如伊茨科夫,也并没有吵吵着立即将思维上传至云端。相反,他们对该计划有着周密的部署。首先,他们要制造一台可以“承载大脑的化身”,这样一来,在脱离肉身准备构建新系统前你的大脑就能继续得以存活,而未来超级人工置换机将一点点的“抽走”你的思维。
图右就是伊茨科夫
除此之外,还有人建立了大脑保护委员会(BPF),这家非盈利机构是为了加速大脑保存技术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打造能复制人类大脑中数百万条神经的电脑系统。
与 2045 行动类似, BPF 的任务影响也非常深远,它在研究中涉及了从健康饮食(对大脑有益)到冷冻大脑保存一系列的领域。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也有名为蓝色大脑的项目,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复制大脑,不过眼下研究人员还未涉及人类大脑,他们主要拿啮齿动物来开刀。
统计数据显示,人类大脑中共有 8600 万个神经细胞,因此没人知道我们脑中的信息被复制出来会多占地方,但它肯定会比普通电脑文档的树形结构要恐怖得多。如果我们要用“吸星大法”将它们尽数抽干,那么人类必须更加了解大脑,并造出比现在复杂数倍的超级电脑来执行抽取任务。
我们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吗?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成真呢?
“基于对神经系统科学最前沿的认知,我可以断言将人类思维上传至云端的梦想在不久的将在就能实现。” Michael Cerullo 说道,他是 BPF 的研究专家之一。
Cerullo 认为,这一梦想能否完成只是个规模问题,人类大脑转存成数据需要大约 2 万 TB 的容量,因此如何找到足够强悍的电脑来完成扫描、建模和模拟的全过程是个问题。
“确实,在模仿大脑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经验,不过这一新兴科学已经开始转入正轨,” Cerullo 说道。“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和对神经连结地图的熟悉,人类在这方面的造诣会快速提高。”
为了提高人们对该领域技术的兴趣, BPF 还搞了一项创新竞赛,未来它们想将思维存储的价格降到两万美元以下,为了常伴你的孩子,现在各位可以抓紧存钱了。
大脑有8600万个神经细胞
Keith Wiley 是《思维上传的分类与形而上学》一书的作者,同时她还是 Carbon Copies 研究组的董事会成员, Wiley 认为将思维上传至云端只是个时间问题。“我认为人们将‘技术上可能’这一概念理解错了。” Wiley 说道。
预测未来这件事并不容易,只需看看此前 50-100 年人们的幻想你就会知道这有多么荒谬。不过 Wiley 对此深信不疑,她认为将思维上传至云端是个不可逆的趋势。
意识与电脑芯片
不过,对于思维永生这件事,其他科学家的态度可没那么斩钉截铁。神经科学家 Miguel Nicolelis 称大脑变幻莫测,其内部变化没有线性规律可循,因此很难通过工程的方式进行复制。眼下,即使是最为强悍的超级电脑也很难精确的模拟股票市场,而大脑千变万化的复杂程度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电脑芯片绑在一起,恐怕你也无法凭空造出人类意识,因为它太过复杂。” Nicolelis 说道。
Nicolelis 一直在研究思维上传这一概念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意识到底从哪来?它真的能被复制吗?如果我们想获得永生,通过机械体摆脱现有的肉体躯壳,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完整的回答。
科幻电影《超验骇客》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束手无策。即使我们拿到了大脑的完整拷贝,就能在合适的环境中创造出意识吗?或者说,在思维脱离肉体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在无意间消失呢?对于这些问题,专家们也有巨大的分歧。
举例来说,你在假期到海滩一游,大脑除了会接受听觉、视觉和味觉的输入,还会根据经验对人类行为进行微调,这样一来,大脑潜移默化的改变便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哲学家 David Chalmers 将其称为“困难的问题”。
“经验来自物理基础这一看法早已被学界接受,但我们却始终无法解释它到底是如何转化而来的,” Chalmers写道 。“为什么物理过程能为生命体创造内部的感知?这根本就说不通啊。”
此外,意识也无法被放入试管中研究。即使我们每天与其为伴,也无法对其进行精确测量。
心理学家 Robert Epstein 表示:“如果你我两人出席了同一场音乐会,在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脑中的变化绝对完全不同。”
“无论这些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它们都是建构在我们特殊的神经架构上的,而架构上则‘附着’有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经验和认知。”他补充道。
要想实现思维永生,我们必须打通哲学、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藩篱。如果将完整的思维拷贝放进了计算机,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永生吗?或者说这一过程只是对你的思维做了个备份?在人类实现思维永生前,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讨论一阵子。
“现在,困扰思维上传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是否真的能撑过整个上传的过程,传入云端的那个思维真的是你的吗?”杜伦大学精神哲学研究专家 Alex Carruth 说道。“恐怕我们有太多理由能给这个问题以否定的回答吧。”
Carruth 不愿对思维上传这一概念进行评论,不过从涌现主义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即使我们无法对意识进行解码,只要搭建好完美的环境,它就会自动涌现。“我为意识的产生留了可能,也许未来脱离生物系统它也能存在于电脑中。”
向肉体躯壳说再见
对于一个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哲学的门外汉来说,探讨这一概念就是为了一窥未来软件系统的强悍,同时看看是否自己的思维也能获得永生。
在我们探究出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如何用电脑对其进行模拟前,恐怕很难想象思维上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思维活在虚拟空间会舒服吗?脱离躯壳的前五分钟我们会不会疯掉呢?因此,恐怕这项技术需要循序渐进,思维上传可不能像 iPhone 7 一样迅速在全世界铺开。
以上发言的各路专家也都一致认为,科技的进步都是一点一滴的,它首先会增强我们的肉体外壳,但最终会抛开它帮人类实现新的飞跃。至于具体时间,没人能说得清楚。
埃隆·马斯克虽然并未涉及思维上传领域,但他对技术的演进过程看的还是很准的。“我们现在在带宽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新的交互界面无法诞生。所以未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人类非常重要。”
未来,人类会用先进的高科技电脑来增强自己大脑的能力,而更换大脑之类的事情恐怕要到我们榨干了电脑的能力后才会被人重视起来。
不过,既然人类已经获得了如此强大的能力,恐怕维持肌体长生不老也不是个问题了。所以,所谓的思维永生现在终究是个假设罢了。
via TechRadar
推荐阅读: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