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比起走图像传感的Kinect和Leap Motion,MYO作为“全球第一个将肌电技术应用于手势识别领域”的设备,在体感界可谓是一股清流,在2013年收获了不少青睐。
实际上肌电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一些研究进展,但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且需要在皮肤上插入探针。直到90年代sEMG(表面肌电图)的发展,以接触皮肤的电极实现监测才让人们免受皮肉之苦。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同样也在尝试寻找sEMG的更多适用领域,比如MIT就曾成功将肌电技术应用于义肢;而航天航空领域同样也是尝试的新领域:既然太空中行动不便,宇航员能否运用sEMG的技术,通过手势操作就可以实现各种操作?答案当然是“YES”。
在德国宇航局工作的时候,毕业于马格德堡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比奇创新创始人兼CEO李玮琛,负责的是宇航员地面训练系统的交互研发。系统主要通过VR对宇航员进行地面训练,而交互系统使用的正是肌电识别技术。
李玮琛在德国苦恼于新型的技术仅限于研究阶段却不能更好地推广使用,于是毅然辞去德国宇航局的工作选择归国创业,回国之后约上了两位沈阳工业大学本科室友刘汉成和李振华一同完善这个项目,将表面肌肉电信号识别技术小型化,“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手环上。
比奇创新成立于2015年11月,不过在此前,项目团队已经在西安高新区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并获得了中科院的投资和支持。合伙人之一,公司的品牌负责人张玄煦告诉雷锋网,因为该交互操作系统是李玮琛在德国负责研发的,所以知识产权上并不存在纠纷。
“大家聚在一起,一方面是看好这个项目本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技术来实现一些突破和革新。”
比奇创新想做的,简单说来,就是解放双手,让交互成为更自然更自由的体验。
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它可以通过听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倾听人心。比奇创新所研发的DTing,名称就来自于谛听的音译。
“在神话传说中,谛听可以接收宇宙内的一切信息,同时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信者以分辨是非。”李玮琛向雷锋网介绍DTing的由来。
DTing能通过裹在人体前臂上的传感器来监测牵引手指的相应肌肉群,并依靠核心算法翻译、转化成相应的信号输出,可以进行精确到关节的动作判断。
虽然肌电技术已经发展了如此长时间,但一直没有迎来爆发性增长。张玄煦表示,比起技术上的限制,他认为是因为需求尚未达到积累。就像苹果还没把鼠标引入电脑操作时,大家也只满足于用键盘操作;而在iPhone面世之前,大家也并不觉得功能机有什么不妥。而在交互领域,更贴近自然的需求还没有达到撼动产品更新换代的地步。
体感领域的交互方式有三个比较流行的方案:肌电、图像传感和机械结构压力。对于图像传感的手势识别来说,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在于它的移动性及识别范围,此外还需要占用连接设备的CPU和运行内存,在连接层面就会加大负担。
“图像传感作为既定空间的定位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但是对于手势识别来说确实有诸多不便。图像传感不好区分左右手,左右手交叉或者遮挡,就没法识别了,但肌电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同时,肌电识别还不受外部光线强弱和操作远近的影响。”
而对于机械传感而言,设备自身的庞大就成为了移动化的阻碍,甚至无法在户外使用。相对于其它两种识别方式,肌电具有在功耗低和移动性上略胜一筹。
虽然肌电拥有自由灵魂,但它也存在不少客观限制。好比需要戴着镣铐的舞蹈者,如何能在既有的现状上进行优化?肌肉的电信号本身比较微弱,采集并排除干扰相对来说的确比较困难,再加上肌电手势识别对湿度非常敏感,出汗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体验效果。
而每个人的肌肉情况不同,产生的信号会有差异,而将肌肉信号转化为指令,同样需要复杂的核心运算。DTing设备集合了采集、运算和发出指令三个步骤,无需外接主机就可实现操作,这在移动性上就得到了提升。
“传输发出的直接就是已经处理好的指令信号,不需要像图像传感那样链接电脑或者主机,需要占用电脑或者主机的运算空间和内存。”
目前原型机可以识别20多种既定手势,每一种都在90%以上,只是机器采集过程会稍微长一点。而对于无法回避的湿度问题,李玮琛认为在已知的技术领域,肌电是有提升空间的,目前他们也正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
在今年10月,DTing计划上线国内外众筹平台,定价在千元级别。比奇创新告诉雷锋网,他们会推出消费者及开发者版本,同时也在对接行业厂商提供一整套交互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给行业带来交互体验的革新。
交互领域里,尤其在AR/VR的交互上,肌电在力传感上具有高度还原的优势;而在运动健康领域,DTing也可以通过肌电监测来对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状态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肌肉康复的治疗和运动训练的指导。此外,肌电还能操控义肢,甚至是帮助聋哑人实现手语翻译的作用。相信在未来,DTing能够通过肌电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推荐阅读: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