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继沈阳、南京、上海等地之后,北京也对专车业务喊cut。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经记者获悉,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将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一旦被核实从事非法运营,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收到2万元以内的罚单。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多个软件提供“专车”服务,实际上就是变相为乘客提供了黑车。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
笔者在此做个预测:北京也查!专车的春天真的要来。
综合民众对专车再次被喊停的反应百态,大致围绕几个语气词:啊?额!哦!
啊?这种反应直截了当,说白了就是不满。以上海查扣12辆滴滴专车为参照,一篇《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因为有交管官员那样的蠢货》对沪交委的声讨,同意者纷纷借用网络热词:竟无法反驳,只能默默点赞。此番北京腾身跳出,与此前“专车还是黑车?安全不是问题,利益才是关键”的质疑类似,一时关于“专车服务只是出租垄断的搅局者”的激烈质疑甚嚣尘上。
额!这一种反应属于无奈,感情释放也要内敛得多。以“拼车创业者的心声:拼车是用户大爱,希望政府能支持”为代表,不像直截了当的声讨,更多的是或温柔的呼吁,或像“年初还在补贴‘打车’,岁末已迎‘专车’进化”、“中国式专车:我们的染色体是XXY”旁敲侧击的证明清白。
哦!这种反应大抵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然也包含无奈之至后的态度。对专车服务本就不太感冒的立场,在监管部门的密集发声打压下,迅速形成定式。于他们而言,监管模式是一种模糊的存在,监管阵营的扩大也只停留在反对的城市数字上而已。如专车的罪与罚、暗黑本色揭底、穷途末路之类的论调可能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当然,如果质疑笔者不论及专车服务反对者的态度,我也欣然接受;但既然已经有强有力的监管信号代为声音发出,再多陈述也属累赘。只是在讨论此问题时,往往忽略被视为专车服务设想的对手:卖命挣份子钱的出租车师傅。
笔者崇尚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套用“自私自利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同样,正是意见的适时表达才有了进步的可能。试想如果全然接受某种特定安排,是要希望于安排者的灵光一闪、瞬间顿悟吗?
回到本文的问题,为什么说“北京也查!专车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在笔者看来,如媒体解读的上海、北京公开认定专车服务属非法运营的举措,正是专车服务市场环境成熟的标志。在专车服务争论未起之前,关于出行服务的既得利益群体把持、行业垄断、营运许可权分配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出租车司机集体霸运虽时常见诸报端,大量处于灰色地带的多见于机场、火车站等的既成黑车也常常引起公愤,尤其是去年以女大学生失踪为代表的强大舆论攻势,但到底还是磕磕碰碰相互遗存至今。而如果以降维打击的视角,就能明白监管部门的轮番密集出招,正反映出互联网专车服务已经形成的对传统营运体系的强大颠覆改造力量。所以讲,监管部门的公开认定,这场斗争远远不是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监管部门千呼万唤始出来,北京作为主将,终于赋予了主战场的意味。
以大量黑车既存事实的反驳,或以法律规定不明确而质疑决策的效力,或质疑和交通部的表态出入,都只是把这场斗争简单化、单维化看待的结果。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重塑社会组织的内生系统,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会闲散资源的重新网组。以前许多资源未被组织如同东逝水,但互联网显然是要改变这种境况。大数据要收集挖掘人自己都不了解的信息背后价值,自媒体要激活闲散而停放的智慧,而互联网专车服务就是要集聚闲置的出行资源。同时,专车服务本身所具备的安全和保障门槛,强化了“技术应然”。淘宝对传统商业形态和楼宇(大广场)商业结构的颠覆就是技术应然的结果。此外,互联网大潮积累下来的文化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创新容量”,更迅速培育了民众的创新情怀(通俗地讲就是颠覆期待心理)。
从这个角度而言,技术应然+颠覆期待心理,互联网专车出行服务不会因为监管部门的简单认定而消失,而是必然形成大趋势。但要声明的是,最后存活下来的并不一定局限于目前的具体提供商。
公开否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越多参与,是春天到来的表征。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