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专题 正文
发私信给技术人攻略
发送

3

魔豆老黄:何妨吟啸且徐行

本文作者: 技术人攻略 2014-09-04 11:52
导语:从大学退学,到成为互联网上市公司高管,习惯一条道走到黑的老黄,恪守着两条重要价值观:第一,不纠结于机会,专心做好眼前的事;第二,学会清醒地认识个人价值,不迷失于企业的KPI和影响力。

文:Gracia , 摄影:周振邦

黄冬@老黄,魔豆路由创始人&CEO。老黄1993年参加工作,历任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土豆网技术副总裁、中国移动12580高级总监、新浪网研发中心总监。如此漂亮清晰的职业路线,我猜想他一定做过严谨的规划,但聊下来才发现,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从大学退学,到成为互联网上市公司高管,习惯一条道走到黑的老黄,恪守着两条重要价值观:第一,不纠结于机会,专心做好眼前的事;第二,学会清醒地认识个人价值,不迷失于企业的KPI和影响力。

这两条价值观让人深有感触,正好在看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弗罗姆的《逃避自由》,这位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会问题的先河。在他看来:西方近现代史的核心,就是与权威斗争,争取个人独立的历史。植根于部落、宗教、社会地位的安全纽带被切断,人类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然而孤独、焦虑、脆弱感如影随形。尽管多出许多“自由”,但受限于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速度,人们并没有获得足够多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为远离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多人选择了“消极自由”,或臣服于权威,或趋同于他人,或拼命追逐声望与权力。外部看得见的旧权威被消解,内心却被看不见的新权威所占据,只不过这些新权威披上了良心、社会准则、大众传媒的外衣,左右着个人的价值选择。

中国也面临类似问题,传统文化的断裂加重了这种无力感,个体被社会、经济的洪流裹挟,努力向前、身不由己。唯有让“自我”融进更强大的整体中,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并由它决定生命意义,方能获取虚幻的安全感。90年代轰轰烈烈的国企下岗潮没多久,上百万的毕业生又开始考公务员,争抢获得体制庇护的机会;IT外企裁员潮波及的这部分人,在数年前刚进入这行时,应该算遇上了不错的机会。可一旦把个人命运和大机构绑定,就像是做了一场出卖自我的交易,以至于你再也无法离开它独自生活。

但世界已开始变化,生于这个被科技快速推动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积极自由”的实践者,利用科技带来的丰富机会,去寻找并成为独立强大的自己。技术人会是这波大潮里,最先觉醒的那股力量,他们离变革前沿最近,一旦觉醒,就有可能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的未来方向。

魔豆老黄:何妨吟啸且徐行

魔豆路由器是老黄第三次创业,为此他又足足准备了5年。作为未来智能家居入口,智能路由器迅速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产品,老黄不仅要带领团队挑战传统势力,应对互联网巨头的重重包围,还得迎接来自竞争对手的创新。这一年多的工作不算轻松,但按他的说法,到现在仍然能每天睡得着觉,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自己无比投入并激动万分的事情。在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里,坚定地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并获取一份安心。这或许是年届四十的他,依然待人无比真诚,依然保有天真和有趣的原因。

注:标题取自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如下,未尽之意,皆在其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技术人攻略:你已经积累了20年以上工作经验,并且曾是上市互联网公司高管,这样背景的人创业,一般会有许多顾虑,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对我来说,两个因素会决定自己是否去创业:第一,是否会因此激动并全情投入。第二,能不能保证晚上安然入睡。

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可以用近乎狂热的方式去做事。而工作越久的人,所知越多,越难以把自己置入到盲目相信一件事的狂热状态。创业是一次Reset,之前管理大团队,过年过节会收到不少短信,一旦开始创业,可能只会有零零星星的祝福。这时候人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能不能看破这些事,是个很大挑战。                                                                                

当跨越了第一个障碍,全心投入一件事之后,第二个障碍会出现。创业过程中各种困难,可能会让你纠结得晚上睡不着觉。头天晚上不能很好入睡,第二天的工作自然也无法很好完成。不用多,持续两年,整个人就会垮掉,事业也随之垮掉了。所以你有没有一种心理准备,让自己在工作之余,也能够正常休息,以保证持续的战斗力。

2008年我离开新浪,开始第二次创业,方向是云计算。没想到正好遇上经济危机。红杉资本在那年开了个大会,并给他们投资的公司发邮件,让所有人开始准备过冬。我的客户基本上是创业公司,看着他们在这场危机里一个个倒下,内心非常难过。到2008年9月时,我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紊乱,每天晚上纠结得睡不着,想事业的未来方向,想同患难的兄弟……我知道自己出了问题,这样的坚持撑不了多久,状态只会一天比一天差。所以当12580发出收购邀请,我果断地做了决定,加入他们,结束了这次创业。

魔豆路由器是我第三次创业,整个过程中仍然会遇到非常焦虑的问题。例如一开始对这条供应商体系不熟悉,第一家愿意给我们做产品的厂商,给出的报价是每台路由器380元。这个价格报出来之后,我明显发现一起创业的伙伴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候团队已组建起来快两个月了。我安慰他们一番,自己背上包,沿着珠三角、长三角一家一家去找。谈了将近50家,直到去年11月底,才真正找到帮我们做第一批路由器生产的供应商,而这时候团队已经工作7个月了。假设你创业7个月,还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哪儿生产,这种情况下仍然能睡得着觉,才有好的机会去创业。

魔豆路由器前段时间开售,上周发布了第三个稳定版本,解决了许多基础性问题,但压力仍然巨大。我左手要把产品做得更好,右手要面对用户反馈过来的各种问题,同时竞争对手也不断在做更好的东西,还要面向用户做传播、做活动。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自己内心是翻腾的,但晚上到了家里,依然能保持十点半到十一点半之间入睡,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开始工作。我不敢百分之百说这次创业会怎么样,但起码到现在还是百分之百能睡得着觉,即使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第二天又会重新恢复正常,往前去冲,去解决问题。

技术人攻略:为什么这次创业会选择智能路由器方向?

2012年3月,优酷土豆首次宣布合并,我时任土豆网产品技术副总。合并消息发布之后,古永锵立即来了土豆,深入谈话时我就说:一个集团不可能有两个CTO,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合并成功。但这已经不是当初进入土豆时自己想做的事,未来想选择新的方向。

接下来集中精力解决合并过程中的问题,直到去年年初,我很看好OTT电视盒子和智能电视业务,认为它对视频行业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于是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一块。在那个时间点上,这块业务对优酷土豆集团来说,依然相对边缘化。但这个小经历,让我看到了智能硬件设备,以及未来软硬结合的机会,所以决定出来创业。离职之前,我用了大概3个月时间,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拜访了几乎所有我能找得到的智能硬件团队。

互联网膨胀出来一个移动互联网,未来还会膨胀出来一个物联网。这张网上会从原来只有计算机、手机,扩展到更多智能化设备,最后变成 “毛细血管”,深入到我们身边每一个细枝末梢,产生巨大的机会和浪潮。所以我开始追随这件事,想要跟着这个大浪潮一起成长。

2008年那次创业,我意识到自己在市场传播及运营的逻辑化思维和理念上有所欠缺。当时只能把产品卖给认识的人,完全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认知并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段创业结束之后,我又积累了5年。这期间出现过许多潮流,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游戏,我都没有去追。在这些机会面前,我知道自己还是会睡不着觉,所以就都没有去碰它们。但智能硬件这一波,我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去年我们的路由器产品沿用了果壳品牌,但公众对果壳电子的认知是手机或手表,和用路由器的用户群体有差异。所以今年6月产品正式发布时,决定更名为“魔豆”。品牌名称变更需要冒很大风险,果壳路由的百度指数已经比小米路由高出很多,一旦变更就是从零开始。但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我们又重新把魔豆路由的百度指数做到原来一半的状态。在投入量产之前,产品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解决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问题,所以营销的力度弱一些。但我有信心去做,这种信心正是源自于之前5年的积累。

技术人攻略:软硬结合必然要求硬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你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会出现哪些变化?

硬件行业的最大问题在于网络和软件没有开放,想让它具备更多计算能力,首先要把网络连接打通,其次要在其上关联更多业务和服务。在我看来,硬件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6年。对比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2006年苹果推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直到2013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这期间用了差不多6年。物联网至少会经历和智能手机一样的过程,逐渐变得智能化,更加开放,并获得公众认知,从而成为一个规模化的市场。

我选择选路由器创业的原因恰巧就在这儿:大部分物联网设备还没和网络打通,暂时没办法直接在上面做事,但路由器天生连接着互联网,只需要把它变成一个软件上开放的东西。除此之外,路由器还能帮助各种设备上网,衍生出更丰富的服务。前段时间,我们主要精力放在把魔豆路由器变成真正的开放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为它做APP,并能调用屏幕触摸能力,让它在软件上有更多能力去发挥。

硬件开放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多互联网人进来。历史证明,谁能在“开放”这件事上占据一个好的卡位和切入点,谁就能把之前的帝国推翻掉。通信曾是摩托罗拉的地盘,诺基亚靠手机的良好体验,把摩托罗拉推翻;苹果靠服务和APP开放,把诺基亚推翻;安卓不仅在软件和网络连接上开放,还开放了硬件利益,又把iOS打了下去;路由器开放,要打倒的则是TP-LINK这样的大家伙。

开放必然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毛细血管一定会打通所有细枝末节,让网络和软件都变成开放状态。举个例子,我们手边的这台索尼α7相机可以连WiFi,意味着它已经有机会和互联网打通,第一个开放已经出现了。但索尼这家公司太愚蠢,没有把里面的服务开放出来。试想一下,做一个以图片、视频为基础的APP开放平台会是什么效果?把这台相机和美图秀秀、Instagram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效果?一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例如用索尼α7在这家星巴克拍的照片,可以直接发送到星巴克在大众点评的页面,甚至还能因此获赠优惠券。如果越来越多东西都和互联网连接,并把软件能力开放出来,会创造出许多巨大的机会。

技术人攻略:你属于资深技术背景创业者,为什么美国主流科技公司创始人大都是技术背景,而中国技术人创业则并未形成主流?

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不同的资本结构和管理人才结构。首先,资本市场容量和想创业人员之间的比例,中国和美国相比有着巨大差距。美国资金利用率和利用速度很快,一个人有很酷的创业点子,找到天使投资相对容易。创业早期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点子变成现实,产品和技术人员最为核心,销售或市场人员作用则相对较弱,技术创业者的基础就源自于此。

而在中国,草根创业者获取资本的台阶更高。国内资本能力确实在不断增长,但创业人群比例也在增长,个人生活品质在变高,大家不像以前挣个活口饭就好了,有梦想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当资金和人的比例产生如此显著的差距,创业门槛就变高了。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相比,一个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了解目标市场、有核心小团队,甚至还有一些相对独特资源的人,更容易为资本所青睐,所以资金和资源自然就投向了那些级别更高的人。

第二个区别在于两国的管理人才结构。美国创业公司一旦发展到某个阶段,会有职业经理人进入,在公司治理结构和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上提供帮助,例如Google和Facebook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国内专业化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落后于中国这个大市场,稍微发展得好一些的公司,都在争抢相同人才。

这两个门槛分别出现在公司创业最早期,以及创业成型最有机会的时间点,可想而知,大量婴儿公司因此而死。所以在中国,我们看到的都是所谓大牛创业,鲜有扎克伯格这样的大学生创业,并且最后成功的例子。我所认识的许多人,都是工作多年,具备丰富经验,对一家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已有清楚认知,才能领着创业公司往前跑。所以这就是国内创业现状,我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技术人攻略:所以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硅谷一样,由技术人引领创业潮流的情况吗?

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会形成和硅谷不同模型,大量同质化创业会迅速筛选出最为优秀的竞争者,并形成抢占市场的有效机会,比硅谷一步步走更快。例如Social Network这块市场,中国起步比美国晚,但迅速和美国打平甚至超过。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在B2C、C2C及支付金融上,完全超过了美国整个市场。

创新依然存在,虽然感觉上我们比国外慢,但其实不一定。创新被新闻媒体关注的时间晚,并不意味着发生得晚。拿视频举例,当年土豆网上线时间是2005年4月15日,整整比YouTube早3个月。2008年以后,国内创业从纯粹仿照美国,逐步变成模型先于美国发生,并拥有远超美国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例如团购,都说国内抄袭Groupon,但结合了社交及消费的B2C商务在中国早就有,只不过从投资人角度,得找一个所谓的模式套上去,来理解这件事。而且Groupon模式太简单,中国基于内需足够大、人群足够多、竞争足够惨烈的基础,最后出来的模型会比国外好很多。

技术能驱动创新,但无法驱动产业升级,因为产业升级是商业行为,背后代表着以利润和市场规模去比拼的世界。当下最伟大的公司都是利用技术创新取得短暂市场优势,再用商业创新获取最终胜利。Google用Page Rank创新了搜索引擎排名技术,但Adword和Adsense的盈利模式创新才是它真正成功的基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迅速吃掉市场份额,形成垄断位置,才成为了今天最牛的公司。

反过来看一个例子,索尼在CMOS技术上做出了巨大创新,但这只能带来一时的优势,佳能和尼康很快就会迎头赶上,谁能把这项技术变成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技术人有时候会盲目感觉良好,认为只要保持技术领先,就能如何如何,但其实不对。技术壁垒太容易被消除,单纯依赖于技术的领先无法长时间保持。所以我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时间上领先一步的机会,而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占有率、商业利润价值体现,才是公司成功的第二个大台阶。

技术人攻略:作为国内FreeBSD、Python等社区的发起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开源?你如何理解开源精神?

1996年我来北京,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办公桌对面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叫张璐。那时候有份特有名的报纸叫《计算机世界》,张璐坚持在每一期上写一个Linux使用Tips。我跟着他学了一点Linux,初步建立了对开源的认知。当时还常上一个叫freesoft.cei.gov.cn的网站,通过FTP可以下载到所有镜像在国内的FreeBSD、Linux、OpenBSD等软件。

但一直到1999年我加入瀛海威,真正用开源技术做业务系统,才发现它的强大。于是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许多和开源相关的社区活动,包括PHP、Java、Python、FreeBSD等。这些活动最棒的地方,是让一群乐于分享,做事严谨,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互相认识。2004年到2006年左右,这群人中的核心成员大都加入了新浪研发中心,我们成为同事,一起实践对开源的认知和理想。

我非常赞同自由软件基金会发起人Richard Matthew Stallman的理念,代码本身应该free,只有当它作为生产力时才是有价值的。这个理念很像互联网的模式,访问网页不要钱,只有使用资源和服务才应该付费。现实生活中,停车需要付钱并不是因为要把这块地买下来,而是购买维护场地的服务。微软卖软件的方式,是让每个使用者都为地皮付钱,这是有问题的。但没必要专门去抗争,只需要把开源做得足够好,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趋势自然会衰落。

从被质疑为什么用开源,到当下开源在中国超高的渗透率,开源已获得了更广泛的认知,但真正参与开源的人仍是少数。今天已没有多少人不用互联网,但这些互联网使用者身上真的有互联网精神吗?未必。从互联网上获取东西的人,永远比为互联网贡献东西的人多得多,开源也是同样道理。开源精神是一种思想境界,必然受制于时代发展,回想人类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经历了数百年变化,所以不可能指望一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变得多么普及。我敢说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被奴役,还有很多人喜欢当皇帝,互联网精神也仍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百分之一百的主流。

技术人攻略:最近看一篇文章对比大陆和台湾的开源现状,说大陆开源社区更偏商业驱动,而台湾社区则更注重培育人本精神。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宣传人本精神并不是先进的表现,大陆的开源现状好过台湾,比较两岸开源人提交给社区的代码就是证明。不妨看看开源做得最好的美国,商业公司通过Linux 和Apache两大基金会,为开源注入巨大动力。一件事情最棒的地方,是它既具备商业价值,又具备社会价值。开源一定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东西,社会才会因此认同开源,并且为开源提供支持。唯有进入这个正向循环,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投入开源,从而真正理解开源精神,进而出现更多基金会和更多伟大开源项目,创造出让整个社会快速改变的机会。

国内已显现出正向循环雏形,商业企业愿意支持各种开源组织和项目,并为Commiter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继续为开源做贡献。我和清风当年组织Python社区活动,不涉及任何商业和企业,全是人文性质,类似于你刚才提到台湾的情况。如果只谈人文和社会价值,忽略了商业价值,就还差着一个境界。

技术人攻略:你曾在采访中说过“要从纯粹的技术爱好者到形成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对你有重大影响的价值观是在什么阶段形成的?                                                                         

对我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价值观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不要太纠结于机会,社会总体上是公平的。这个观念是我1993年大学退学后,工作两年之后形成的。我第一份工作是在系统集成公司做部署和实施,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能够特别投入地去做事,并且因此把事情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由此发现,比起遇到的机会,工作态度其实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不太会为机会本身去纠结,只要能做得开心,我就会很投入。当一份工作做到头,已经无法再让自己开心时,我会静静等待。在等待的那一两天里如果遇到一个新机会,不管这个机会多糟糕,还是多诱惑,我会顺其自然去做。即便旁人觉得这并不是最优选择,但我自己却不会特别在意。也正因此,我在职业上从未设定过非常明确的目标,都是一条绝路走到头,顺其自然的一个过程。这20多年经历足以让我相信,努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社会自然会给你应得的回报。

第二个重要观念:学会正确认知个人价值。在新浪工作的4年多里,我学会了将个人价值从公司体系中剥离,识别出来什么是自己做得好,什么是根本和自己没关系。

我面试的时候通常会问对方一个问题:兄弟,之前那份工作你做得好吗?不少人把公司成就和自我能力叠加在一起,于是我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做的系统,被50万人使用”,或“我给中国六分之一的企业提供了上网服务”。太多人迷恋于企业给予的KPI,迷恋于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力,其实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这是一个人是否能真正在这个社会中得到一份安心的机会。但现状是,我面试的人里99%对职业都很迷茫,大部分技术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只是在说自己做得辛不辛苦。在我看来,为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辛苦,这不是个人价值;企业有多少用户,带来多少倍增长,这也不是个人价值。能不能从KPI,从茫茫世界里捞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技术人来讲非常重要。

拿我自己举例,2004年加入新浪时,新浪邮箱每年的平均用户成本1G要200元,在我的驱动下,这个数字变成了不到2元,所以我的价值是把成本降低了100倍。现在跟人谈魔豆,我会说:我开拓了中国路由器用触摸屏产生人机交互的产品,这是我的价值,而不是投资人的价值。换句话说,魔豆路由器的百度指数做得比小米路由器高,这件事跟我有关系,也跟公司投入的资源有关系。正确认可自我价值,才能拥有真实的成就感。

结合第一个观念,那些在选择上患得患失的人,大多数是对自己不自信,对自己的投入也不自信,认为命运会左右未来的人。每天被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干扰,过着浮躁、纠结的生活,看别人挣钱,就感觉世界对自己如此不公。许多人都相信,公司做得好会让自己也有所改变,但事实上,公司好不好跟个体没太大关系。你看到的只是公司的成功和失败,而不是自己。要验证这点,只需要把你放到一个独立于原公司的环境里,如果自身没有成长,依然会做不好,所以时刻要记得问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

技术人攻略: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却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能说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当你还没去过罗马,你是不敢去的,当你去过一次罗马,就敢用任何道路去走。道路不通,大不了走回来,但只有你去过一次罗马,才能找到更快的捷径到达目的地。

我做过多种类型的工作,从开发,到产品、运维、运营,现在还要做产品营销。技术一直不是我最强的地方,我最擅长理顺事物的因果关系,并让它重复发生。在加入新浪之前,我甚至决定不再做技术了,因为之前的工作让我感受不到技术的价值,更不用说找到把自己的价值变成商业价值的能力。而在新浪,我得到了好几次机会,把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变得很好,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我就知道自己具备了判断和理顺这些事情的能力。

这里面大概有几个步骤可以去做,首先是请教做过这件事的人,听他的建议和理解,让未知领域变得最少;其次是亲眼看到这件事情发生一次,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如果还有机会,自己动手做一做,最好能无数遍按相同方法,把这件事按相同逻辑关系重复。

技术人通常认为把事情做完就好了,但善加总结更为重要,因为技术很容易发生突破和改变。许多人顺潮流而走,但潮流这件事是有规律的,用任何语言做开发,都有相同的规律。做好一杯咖啡,和做好一锅粥,本质上没有区别。

作者介绍: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下,我们的眼光将投向有关: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这样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质上。相信通过这样一群心怀梦想,并且正脚踏实地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人,这些美好的东西将重新获得珍视。

联系方式 gracia@devlevelup.com   微博: @技术人攻略

订阅:微信搜“技术人攻略”或“dev-levelup”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作者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下,我们的眼光将投向有关: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这样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质上。相信通过这样一群心怀梦想,并且正脚踏实地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人,这些美好的东西将重新获得珍视。 联系方式gracia@devlevelup.com 新浪微博 @技术人攻略 微信公众账号:dev-levelup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